曹妍/文 2月23日,由经济观察报主办的第五届全球商业领袖论坛在上海举行,经济观察报执行总编辑文钊代表主办方致开幕辞。
他表示,拼经济在当下已经成为普遍共识,拼经济最终拼的是企业和企业家精神。无论是全球经济的复苏还是中国经济的复苏,都需要跨国公司的努力。
文钊说,这仍是一个共享的时代。期望更多的跨国公司都能够拥有信心,把握机会,在开放进程中和合作伙伴共享未来,从而拥抱复苏,实现稳健成长。
以下为致辞全文:
非常高兴能够再次相聚在上海,相聚在浦江之畔。今天我们见到了很多老朋友,也认识了很多新朋友。疫情之后,我们真正意识到,能够面对面畅谈交流,也是一件值得珍惜的事情。所以我也非常期待各位的精彩分享。
在这里,我也想和大家分享一点自己的感受,用几个关键词抛砖引玉。
第一是复苏。在经历三年疫情之后,最近我们看到,市场活跃起来了,很多经济活动在恢复,中国流动起来了,我们对经济复苏抱有很大的期望。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市场,拼经济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在这方面,各地方都可以说是只争朝夕。
那么拼经济到底拼什么?我们相信拼的是企业和企业家精神,因为正如经济学家所说,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的国王。拼经济最终要靠企业和企业家。今天的论坛来了十多位跨国公司中国市场的掌门人,他们来自医疗、IT、制造业等各个领域,我想他们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因为跨国公司已经和中国经济融为一体,在各个领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拼经济,也要靠在座的各位和你们所领导的企业。
我之前做了点功课,今天在议程中出现的企业,他们2021年的全球营收是大约人民币1.8万亿元,这是什么概念呢?中国万亿GDP城市排名中,大体相当于杭州的水平,排名第八。我想由此也可以说,无论是全球经济的复苏还是中国经济的复苏,都需要跨国公司的努力。
第二个词是信心。今年初,参加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主持人问我,你对2023年的经济有怎样的预期,预期增长会怎样?我说我不知道今年的经济增速会怎样,但是我知道的是,如果企业家有稳定的预期,如果能够大力提振企业家信心,中国经济就不会差。所以核心问题是,如何提振信心。在这里不展开。信心来自于稳定的预期,这种信心是一种恒心。
第三个关键词是机会。我想,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将大家联系在一起的是中国这个还在成长的市场,14亿人口的市场。
我们注意到,参加今天论坛的企业,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在中国营商的历史,有些也可以上溯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有的企业则是在中国刚刚打开国门的上世纪80年代就来到中国,创办了外资企业。我想无论哪个时点,无论当时中国经济社会处在什么样的状态,他们来到中国首先寻找的就是中国的机会。
改革开放也是这样。在中国市场逐渐开放的过程中,跨国公司在持续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入。他们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成长也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
今天中国的消费市场规模接近美国,中国正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新一轮的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已经启动,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我们相信,这个过程中蕴藏着更大的机会,这也是我们相聚于此的原因。
同样是在这个场合,我还记得一位朋友这样说机会。他说,我经历过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他个人体会,业务最顺的时候通常会有危机,业务下降很猛的时候,往往也会有机会。当新的政策不断出现的时候,机会也会出来。这位朋友今天不在场,不过我想他的话对我们都会有启发。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我们也期待,企业家们在今天的市场中有更出色的表现。
第四个关键词是开放。开放意味着什么?我想是政策边界的打开。意味着企业生存与发展边界的扩展,企业能够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企业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发展。如果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我们看中国的民营企业是这样,跨国公司在中国也是这样——从有限的合资,股比限制,到逐渐放开,到可以独资。这个过程中也在不断打破旧有的市场准入边界,企业市场空间也越来越大。概括地说,市场开放、政策调整和企业家精神,形成了一种打破边界的合力。
在今天的时代,我们看到中国市场在变,产业格局在变,疫情很可能加速了这种变化,特别是绿色低碳、数字化,人工智能等,都会深刻地改变产业格局和生态体系,让我们原先认为很了解的企业,变成熟悉的陌生人。我们可能会和很多意想不到的对手不期而遇,但也可能会和很多没有料到的合作伙伴把酒言欢。
在这个过程中,当跨国公司说,在中国为中国,在中国为世界的时候,中国本土的企业也正踏上新的出海征程。尽管很多人说全球化遭遇逆流,现在可能并不是好的时机,但这样做的中国企业正越来越多。当跨国公司本土化和中国本土企业全球化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是否也意味着一些新的可能性,一些化学反应?对此我很好奇也很期待,这样一种新的竞争与合作的格局会怎样影响未来?
所以,这还是一个共享的时代。我期望我们今天都能够拥有信心,把握机会,在开放进程中和合作伙伴共享未来,我想这样我们就能够拥抱复苏,实现稳健的发展。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