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与小

半岛言说2023-02-17 13:02

半岛/文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语言里忽然到处都是“大”:大广州、大湖北、大新疆……操着这种口气时,仿佛怀着一股自豪的心绪。连电视广告也这么说——大美江苏、大美重庆,光“美”不够,还得“大”。

中国的字典里,“大”的确随处可见。大扫除、大丰收、大团结、大战略、大公无私、大国风范、大无畏精神、社会主义大家庭,等等。中国本身又是个“大国”,需要体现自己的“大”,有很多“大场面”,体现了中国的“大国崛起”。

有时“大”和“小”是对立面。谈到“大城市”,对应的名词就是“小市民”;上海这个“大都市”,看不上街头的“小赤佬”、“小瘪三”;古时“大皇帝”出游,得接受“小民”的叩拜;“泱泱大国”总比“蕞尔小国”强;“大文豪”的吸引力,会比“小作家”强多了;一句“要有大局意识”,意味着可能会有“小小的牺牲”。

从绝对意义上来讲,“大”的确比“小”强。可是小的时候我们都玩过一种“斗兽棋”,里面规定老鼠可以吃大象。大象的体积够大,可是偏偏比他小的多的老鼠可以钻进它的鼻孔,让它透不过气来。中国有个成语,叫做“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耗资巨大的堤坝可以抵挡住“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可是抵挡不住小小的蚂蚁。“水滴石穿”也是一样的道理。“大而无当”就不如“短小精悍”好听好用;“男子汉大丈夫”在外呼风唤雨,没准进了家门就甘愿拜倒在“小女人”的石榴裙下。

“大”与“小”之间只有对立吗?倒也不是。

欧洲几所有名的“大学”,如剑桥、牛津、海德堡,都出在“小镇”,可是这丝毫没有挡住牛顿、霍金和黑格尔的光芒,“小镇”也得益于这些大人物在历史画册上留下精彩的一页;“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深宅大院”和“雅致小居”,谁好谁坏?还真说不准;《诗经》的“大雅”和“小雅”,一个写西周早期的贵族,一个写西周晚期的下人,两者相得益彰;“南京大牌档”的卖点,是“南京小吃”;侯孝贤《悲情城市》和王鼎钧回忆录里的“大历史”、都是透过“小人物”来讲述的;至于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大场面”,少了“小蛮腰”,能行吗?

“大”与“小”还可以相互转换。

每一个“大人”都是从“小孩”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而当你老了,眼眉低垂、睡意昏沉的时候,“大人”又变成了“老小孩”。而且“小孩”得依靠“大人”才能成长,未来“小孩”出息了,也长了“大人”的面子,等成了“老小孩”,那个曾经的“小孩”反过来能照顾“大人”。古装戏里,常常听到“您大人有大量,就饶过小的吧”,真正有“大智慧、大胸襟”的人,是不会对这类“小人物”赶尽杀绝的,最后编剧往往也会适时收尾,让这类“小人物”做成大事、报得大恩。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循环往复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所以这“大”与“小”,说到底还得是个对立统一的矛盾体。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半岛言说】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