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险企云化升级进行时 阿里云争夺金融云市场

胡群2023-01-19 16:04

记者 胡群  “与银行、证券、基金,信托等金融行业相比,寿险公司的信息技术能力属于中游偏下的一个水平,使得公司投资决策,以及资产端、投资端联动性较差,行业亟需数字化转型。”1月18日,弘康人寿信息技术总监王润海向表示,寿险公司数字化的负债联动决定资金利用率及风险防范能力,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投资效益最大化需要强大的数字化能力做支撑。

寿险的传统模式正面临考验。麦肯锡的研究显示,长期来看,随着年轻一代互联网原住民群体逐渐成为消费主力,互联网保险赛道的发展空间依然巨大。相比全体消费人群,90后对传统代理人的偏好明显降低(90后为44%,全人群62% ),对保险公司官网(90后54%,全人群49%)、第三方互联网平台(90后40%,全人群35%)的偏好更高。

数字化转型进行时

“过去10年,互联网保险行业在监管正面引导下,经历了从无序扩张到有序发展的变迁。最近三年,行业开始进入平缓发展阶段。”麦肯锡发布的“大财富管理风口下,探索寿险行业制胜战略”系列报告显示,我国互联网保险行业自2011年以来共经历了迅速扩张、监管治理、良性发展三个阶段。

由于线上流量平台在互联网运营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不仅坐拥大规模流量,并积极打造各类场景,在场景中嵌入产品销售,在互联网保险发展初期(2011-2015年),众多保险和互联网玩家争相入局,带动互联网保费规模以年均189%的增速迅猛增长。

“在2012年时互联网保险刚兴起时,还存在着是否去中介化的争议,因为互联网当时强调去中介化,而保险行业还没有完成中介化,尚未实现产销分离。”王润海称,也因此在技术层面受制于渠道非常严重,公司技术层面和各个渠道深度绑定,和各个业务团队、中介团队深度绑定,几乎没有自给自足的中台化的设计,基本上完全依赖于渠道。

由于蚂蚁、京东、陆金所等电商渠道以及金融平台的交易流程和技术标准不一致,保险公司不得不为每个销售平台建设单独的交易系统,且彼此隔离,不仅数据难整合,也无法形成统一的销售管理。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大多数保险公司采用了相似的技术路线,即通过“核心系统外包开发+IDC数据中心租赁”的模式来承载核心保险系统。

2015年起,随着《互联网保险监管暂行办法》等法规出台,监管机构明确了互联网保险商业本质,开始强调持牌经营,并统一了线上线下监管标准。随着监管政策进一步规范,部分中小型保险公司和未取得牌照的互联网机构暂停了互联网保险销售。2015-2018年,互联网保险保费规模出现年均5%的跌幅。2018年,在监管政策出台三年后,互联网保险市场出现拐点,重返增长轨道。随着需求端逐渐增强线上化趋势,互联网保险行业迅速扭转颓势,在2018-2020年间保持了年均24%的稳健增长。

从2020年起,监管机构动作频频,互联网保险监管环境进一步完善。2021年,监管部门进一步规范了互联网险企的机构资质、上架产品、宣传内容等。2021年2月,我国开始实施《互联网保险监管办法》;同年8月, 银保监会向保险机构等下发《关于开展互联网保险乱象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10月,针对人身险推出《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了互联网人身险业务经营条件并实行专属管理,有效强化了对消费者的保护。

2023年1月13日,在阿里云举行的保险科技论坛上,多名行业人士的共识是,保险企业数字化转型不是一条坦途,但却是“正确的事“,转型的过程既不会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少保险企业在做数字化转型时,会出现水土不服,导致转型不了了之。数字化转型必定是一个持续投入、持续迭代的过程。同时需要领导层关注文化建设,包括从“问责文化”转为“创新激励文化”,从“瀑布文化”转为“敏捷文化”,从“部门文化”转为“合作文化”。

重构数据架构:云化升级

“过去五年,整个金融行业数据量增长三倍多,这个在数字化转型中成为主要推动因素”,阿里云智能保险行业总经理娄恒表示,未来金融机构的数据规模和数据实效性以及数据服务的人群数量,会呈几何倍数增长。现在50%以上的数据架构会被重构。

如何全面释放数据价值?娄恒认为,云原生数据中台正在将数据价值从经营决策为主的“看数”,向数据嵌入工作流程的“用数”发展,再到业务链路智能化的“数智服务”演进。比如:数字化营销运营、大数据智能风控等都是典型的数据驱动应用。在金融机构中,银行和证券业行动较快。以招商银行为例,2019年提出以月活用户(MAU)为北极星指标,通过非金融场景来提升对金融场景的渗透。因此,招商银行移动端用户数比银行账户数要多几千万户。现在保险行业中,新华保险、泰康也在朝全渠道触达用户方向转型。

目前,中小保险公司已开始进行云化升级。1月9日,弘康人寿联合阿里云宣布,其核心系统已全部完成云化升级。此次升级的核心系统包括保单中心、理赔中心、记账中心、交易中心、产品中心等5大业务中心,还有70余个子业务系统。在成本方面,王润海表示,“上云”初期公司需要对现有设备进行重新的检视、排查,短期内反而会提升成本,但后续成本会很快降下来。第一轮评估发现,可以腾退55台机器,合并104台机器。相较于传统的IDC机房,云的伸缩性让费用显性化,可以有针对性地优化。

“保险公司应利用云技术能力,加速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德勤《2023年保险行业展望》显示,云迁移可能是保险公司在过去几年中开展的重要的科技实施计划之一。然而,除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之外,许多保险公司仍在努力挖掘云技术的全部商业价值。保险公司应采取措施,克服阻碍云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潜力的历史障碍,增强系统功能并且提高数据的可访问性和可操作性,利用云技术推动创新、增长和差异化。

2019年以来,弘康人寿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构建包括了保单中心、理赔中心、记账中心、交易中心、产品中心的中台架构,实现业务通、系统通、数据通。中台重构完成后,公司实现了多平台7X24小时的产品销售、理赔服务。然而,公司的核心系统依旧运行在IDC机房。由于数据分别存储在金融云和IDC两个平台,出现了数据同步慢等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随着保险业务对在线化、敏捷化等需求日益旺盛,升级核心业务系统的技术能力也迫在眉睫,弘康人寿决定开启核心系统云化改造。

“坦率地讲,保险业信息化水平是很不足的,现在百分之七八十的公司用的核心业务系统还是基于Oracle的,这些公司没有上云的直接的原因就是云上没有Oracle的数据库。”王润海称,如果从Oracle数据库迁到Polar数据库,也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来做改适应性改造。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数据库的安全、稳定是绝对不可动摇的“生命线”,因为它存储着开业以来积累的数据资产,包括上亿条用户信息、几十亿笔保单记录等重要资产,不容有任何闪失。

“为实现云技术的全部潜力,保险公司应将云原生平台视为达到目的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云迁移只是持续转型的开始,未来将会涉及更多数据、系统和流程。然而,尽管许多保险公司可能已经部署了云基础设施,但是他们仍然经常采用在历史遗留系统中孤立处理业务的方式。这可能会限制他们充分利用云技术以及开展运营试验、创新和转型的能力。”《2023年保险行业展望》认为,目前部分保险公司已经将核心系统迁移至云端,他们面临的下一个挑战可能是利用其业务特定的云端应用程序进行微改进。

金融云新战场

“我们已服务保险行业60%以上的公司。”阿里云保险行业战略客户总监龙小平向表示,包括太平洋保险、中华保险、新华保险等公司。

阿里云信息显示,其近年来在银行、保险、证券各行业实际落地了多个解决方案,并支持新系统上线。如在银行领域,交通银行与阿里云在信用卡核心系统的平台技术领域展开合作,首次实现了主机核心系统一步迁移到分布式云平台和分布式数据库。整个核心系统基于两地三中心云平台,支持x86和ARM的多芯片体系演进。在保险领域,中国太保联合阿里云建成新一代云平台——“太保新云”,将支持人寿保险、财产保险、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农业保险和资产管理在内的各项业务。在券商领域,兴业证券与阿里云合作,内容之一就是大财富时代下的数字化运营生态和平台建设,实现客户精细化运营和数字化生态客户规模化增长。阿里云以数据中台为基础,搭建适配券商的财富管理运营平台,实现用户、流量、渠道、活动及产品等领域的一站式数字化运营。

2022年12月22日,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中国金融云市场(2022上半年)跟踪》报告显示,2022上半年,中国金融云市场规模达到34.3亿美元。其中基础设施市场规模为23.29亿美元,解决方案市场规模为11.05亿美元。作为深度分布式改造和基础设施算力升级的主战场,金融云在整体大环境出现波动的情况下依然保持较高速增长,本期同比增长29.3%。其中,围绕着核心系统分布式改造产生的咨询、建设、研发、测试、迁移和上线等多维度的赛道已经展开,并与当前“数仓一体”“国产分布式数据库”“自主研发”等一系列热点有机结合,成为金融云未来发展热点领域之一。

在上述报告中,阿里云2022年上半年继续保持金融云整体市场第一,市场整体份额小幅提升为19.45%,并在多个细分市场中位居第一,包括金融云基础设施、金融云解决方案、公有云基础设施、平台解决方案、银行解决方案和互联网金融解决方案等。

“金融监管部门建立所监管行业、机构、业务和市场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机制,按照‘管合法也要管非法’原则,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中国人民银行条法司课题组在《中国金融》2023年第2期发表《加快制定金融稳定法护航金融发展与安全》中称。

《金融稳定法(草案)》明确,“依法将金融活动全面纳入监督管理”。未来,为金融机构提供金融云等金融科技服务的机构是否要纳入监管,仍有待观察。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金融市场主任
主要关注银行、信托、fintech领域市场动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