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宏杰:今天我来跟大家一起解读我写的这本《不咆哮,让孩子爱上学习》。很多家长陪孩子学习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有个妈妈就曾经过来跟我讲,学期初的时候她跟孩子说好了,说:“这个学期你好好学习,好好努力,然后把成绩追上去。”孩子也下定决心说:“好!妈妈,我这个学期一定好好学!”
结果一个学期下来,孩子学习成绩并没有上去,这时候妈妈就觉得很失望,孩子也觉得很沮丧。为什么会这样?
实际上这里边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努力是什么?
努力是一种行为的结果,努力是我们在整个学龄期要去培养的学习能力的目标。它是一个结果,如果我们把这个目标简单粗暴地直接当成要求提给孩子,告诉孩子你要努力,而孩子又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你会发现大人和孩子都会陷入到这种无助的状态中。
所以,我们在咨询中会看到,家长的愤怒和别人的愤怒不一样,别人的愤怒就是生气,而家长的愤怒是什么?家长的愤怒下面藏着另外一种情感,就是深深的无助感。
家长愤怒是因为觉得对孩子有期望,有那么多的期望,我不敢输,不敢出问题,可是面对孩子我又没有办法,所以家长他很无助,没有办法。
孩子也一样,每个孩子都想要好好学习,也都期望得到好成绩,但是受他的大脑认知神经水平的限制,他做不到,所以,他出现问题是必然的。
在他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我们去掌握学习的方法,去帮他学会学习,爱上学习就特别重要。
我一直做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有20年的时间,接触了上万个家庭,去看孩子学习的问题,帮他们找到解决的方案。
其实我看到每个家长都不缺少爱,但是缺少方法。每个孩子也都不缺少想要学好的愿望,但他也缺少方法。
《不咆哮,让孩子爱上学习》这本书,包括怎么去培养孩子的学习信心,怎么培养孩子的学习动机,怎么去培养孩子的自控力,怎么去培养孩子的学习方法。
我们在说这本书之前,我要先跟家长理一个问题,就是孩子他学不好,他到底面临着哪些问题?哪些困难?
你会发现每个孩子出现学习问题的时候,我们如果盯着问题去解决问题,我们是解决不了孩子学习的问题的。每个孩子之所以出现问题,就是因为他在学习中暂时缺少一种能力,暂时缺少一种方法。
我们就需要看到孩子在当前的学习下,他面临着什么样的困境,理解了他,我们才能够心平气和地去用合适的方法帮孩子去解决问题。
一
孩子学习中的三大困境
今天我想先跟家长一起来分享三个孩子学习中的困境。
第一个困境,就是认知神经上的困境。
你会发现孩子有个特点,他学习的时候会磨蹭、会走神,然后家长跟他讲说,你别磨蹭,别走神,孩子却做不到。
有个妈妈就跟我讲,她说在陪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一回来就一会儿说喝水,一会儿说上厕所,各种各样的磨蹭。妈妈跟孩子怎么说他都不听,后来这个妈妈就跟好朋友去唠叨:“怎么办?孩子不听啊!”
她好朋友就跟她说:“那么大孩子,你别老跟他唠叨,你越唠叨他越烦,你到底对他有啥要求?你把这个要求写下来,然后把它贴墙上,孩子在学习的时候他要是磨蹭了,一看你的要求他不就懂了嘛!”
这家长就把她的要求写了三条,贴到墙上了。这三条要求是什么呢?“别磨蹭,别马虎,别走神。”
结果贴完这三条要求以后,发现孩子变得更磨蹭、更麻烦、更走神了。这怎么办?
家长就过来找我咨询了,说这孩子还有救吗?我说实际上你在家跟孩子提的要求,常常就这三条吗?她说是。
我说:“实际上这个要求就一定起不到作用。”
“为什么?”
我说:“我们人类的大脑经过亿万年的进化,它有好多项功能,但是它有一个缺陷,它听不懂‘别’,听不懂‘不’。”
咱们大人也一样。比如,你去餐馆点餐,你跟服务员说:“给我来个菜,不要青椒,不要土豆,不要西红柿,不要牛肉,不要胡萝卜。”服务员问你:“啥?那你要啥呀?”
对不对?我们听不懂“别”,听不懂“不”。就比如说,你要去讲一个报告,这时候你有点紧张,你如果对自己说:“别紧张!别紧张!别紧张!”你会发现你听不到那个“别”,你听到两个字什么?“紧张”。
或者孩子学习那块,你跟他有点生气,你告诉自己说:“别生气!别生气!”你会发现“别”字你听不到,你听到哪两个字?“生气!”
孩子也一样,当他学习的时候你就对他说别磨蹭,他听不懂别,他听到了两个字——磨蹭。所以,事实上我们这个要求起不到作用。
因为我们的大脑神经有两个功能,一个是兴奋,一个是抑制。
当你说别磨蹭的时候,磨蹭兴奋起来,然后你说别磨蹭,得用一个意志的力量把它给压下去,用一个意志的力量去压这个兴奋的力量。你会发现很难,很难做到。尤其是孩子,就会更难。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孩子的抑制功能是大脑的额叶,就是咱们额头里边的这部分大脑皮层,是大脑额叶的功能,而额叶要到14岁左右才能发展成熟。
各位,这句话要命的!为什么?
额叶到14岁才能发展成熟,也就意味着在整个童年期,幼儿园阶段、小学阶段和初中前期,他大脑额叶都没发展好,孩子神经的抑制功能都不够行。
所以你会发现,当你跟孩子提这样的要求,孩子都做不到。兴奋功能行,抑制功能不行。
所以,旁边有个什么动静,他就说“哇、哇、哇”,你会发现让他走神的东西太多太多了,而这时候抑制能力又不行,“别想这个,别想那个,所有精力都到学习上。”孩子有的时候就做不到。
所以,你看到越小年龄阶段的孩子走神是必然的。尤其我们告诉他别走神,孩子他就好难做到。
当我们理解到孩子虽然看起来好像外形都差不多了,语言说话都说得很清晰,告诉你“我要好好学习,我要专心学习”,但实际上他大脑里的神经发展得还不够好。
所以,我们再看向他的时候,当他有点走神的时候,我们想的不是这孩子怎么又走神!我们要想的是:现在他的神经抑制功能好像正在成长,所以,现在我得帮助他,告诉他怎么能够稳稳地坐在这儿。
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你说的话就不一样了,把那些负面言语,什么“不”“别”“磨蹭”“走神”全都去掉,以前说的是“能不能别老一学习就喝水、上厕所”,现在你要问自己,你到底期望孩子做啥?期望他做啥去提这样的要求。你希望的其实不是他不喝水、不上厕所,你希望的是学习前他把这些事全都干好。
所以,孩子坐着学习之前,你就得去问他一句话:“要不要去喝个水?上个厕所?”孩子说:“我要去。”回来学习他不就专心了吗?
如果孩子学习的时候总是削铅笔,把那铅笔削了又削,那你不能说不让他削铅笔。你如果跟孩子生气说:“能不能别老一学习就削铅笔,不许削,就这么写。”
这孩子就有一种办法,他为了证明这个没削的铅笔写不好,他会把字写得又粗又难看,又慢。所以,我们跟孩子说的不是“别削铅笔”,我们要问自己,我们的期望是啥?我们是希望孩子学习的时候,不为铅笔所苦恼,他把铅笔都准备好。是不是这样子?
所以,如果第一天他削铅笔,你有点生气,第二天他削铅笔你有点生气,等到第三天,你就不能等到他又削铅笔你才生气。你要在第三天之前就要去琢磨,估计今天还会削铅笔。
所以,今天学习之前你就要跟孩子讲:“孩子,我看到你昨天削铅笔,前天又削铅笔,那个铅笔长短粗细很重要吗?”
孩子说:“对,铅笔削得好就能写得好。”
你说:“好,那学习之前你自己削铅笔,削几支够?”
孩子说:“我估计得5支。”
你说:“好,你自己削5支,削到长短粗细你都觉得最合适。”
这孩子就削,等他把5支铅笔都削好了,自己看看合适,他一会儿是不是写得就会又快又好?
所以,我们首先看到的孩子的困境是什么。他的大脑神经兴奋功能强,抑制功能弱,他会走神,会为各种各样的事情分散他的注意力。我们帮他找到办法,增强这种管理事务的能力,让孩子神经能够越来越集中在学习上。
所以,我们把“别磨蹭”“别走神”去掉,让他专心到学习上,出现啥问题帮他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孩子学习的第二个困境是什么?
第二个困境就是孩子本能方面的困境。
你会发现孩子在学习上难,其实所有孩子觉得难的事,做不到的事,都是因为这个事不是他的本能的需求。
什么是孩子的本能?有个家长就过来问我:“我们家孩子学习都学不进去。”
我说:“他什么时候能够学得进去?什么事让他做的时候能够特别投入?”
家长说:“他玩游戏就特别投入。”
我说:“这就对了。”
为什么?因为玩游戏符合他的本能。因为所有的学习过程,它分为两种反馈模式,有一种反馈模式叫快反馈,游戏就是快反馈模式。什么特点呢?我这玩游戏,我做的每一个行为,在游戏中都会立刻有个反馈、有一个结果。比如,你看到孩子玩切水果的游戏,他去切的时候,你会发现,只要切上一个水果那果汁就染满屏幕,那分“唰唰”就上去了。切个大的水果得分高,切个小的水果得分低,连着切了两个水果得分更高。
孩子的每个行为都立刻给反馈,如果一刀切不住,他会发现这样用刀路径慢了,速度不行,孩子也会立刻去调整。如果一个行为立刻有反馈,这就是孩子的本能的需求,孩子就喜欢去玩。
但是你会发现,放到学习上就不行,为什么?学习中反馈就会来得慢一点。所以,你看到游戏这种快的反馈模式,它是孩子的本能,孩子就能够很好地坚持。
所以,游戏它有它的优点,但是它会带来一个问题和困难。一个问题就是,当孩子习惯了这种快的反馈模式的时候,他的大脑就很难接受另外一种反馈模式,就是延迟反馈、慢反馈的模式。
慢反馈就是要坚持一段时间才能得到反馈,而事实上我们生活中、学习中的很多的反馈都是这样的模式。
学习中,一篇口算题50道,中间没反馈,这个时候怎么样让孩子在这种慢反馈的过程中也能够获得快乐,让孩子也愿意坚持?怎么办?
别直接从学习中来,你还是在游戏中来。你放到生活中的游戏里,比如说孩子去玩搭积木,他今天要搭一个大大的城堡,搭的时候,搭到每一块都没有反馈,但是他坚持坚持,等他搭完一个大城堡以后说:“哇,好棒啊!”好有成就感。
也可能他今天玩多米诺骨牌,把木板一块一块地搭过去,搭了那么长,中间没有反馈,但最后那一刻,他站那朝那看:“哇,好大的一个工程。”他从第一块开始去推倒,“哗啦哗啦哗啦”整个倒成一片的时候,孩子说:“好有成就感。”
这是什么?这就是在生活中去体会这种慢反馈。
所以,如果孩子他知道他作出的行为暂时得不到反馈,但坚持一段时间之后他会得到,得到的时候很幸福,在坚持这种行为的过程中,他就不着急,下次他就能够适应这种慢反馈的模式。
而整个学习的过程是什么?就要去学习这种慢反馈的模式。
比如,孩子他一下要做50道口算题,他一口气做不下来,孩子完成起来好困难,怎么办?50道口算题得做上40分钟。
那怎么办才能够提速呢?我就跟她讲,我说:“对你们家孩子来讲这50道题太长了,你把口算题给它减半,25道题做一次,能不能很快做完?如果25道题也有点难的话,再接着减半,减成每次做12道题行不行?你继续减半。”
最后,他们家回去再去减,减到每次做多少题孩子能做得成呢?她把一张口算题分成了5份,每次做10道题,她发现10道题孩子能够集中注意力去完成。这个过程变成什么?50道口算题分成5份,每次做10道,这边写上数字“1、2、3、4、5”,代表5个任务。
准备做第一个任务,现在开始,集中精力去做第一行的10道题。集中精力做完10道以后,做完了记个时间,把第一个任务打勾“完成”,是不是快反馈行为?看到完成的结果。然后开始做第二行的任务,第二行10个口算题做完以后再过来打勾“完成”。
所以,我们把一个大的任务拆分成小任务,这孩子发现每个10道题做起来都不难,这是快反馈。
5个都打完勾以后,孩子再看那张口算纸的时候发现,心里边给自己打了一个大大的勾,我都完成了。而且我会发现,原来可能要40分钟才能完成50道口算题,今天分成5段以后,我发现10分钟,包括打勾的时间,全都完成了。
孩子慢慢地就知道,虽然50道口算题那么多,但是现在我只要开始做,每做完一个都很幸福,最后都完成的时候,我会收获一个大大的幸福。孩子再面对口算题这个慢反馈的时候,他就会觉得不难。
当然了,如果要是任务太长,这个事儿我可能不是努力一会就能完成,如果中间孩子要休息,怎么办?
这时候就有一个大的原则,大的原则就是,如何休息要看——
如果整个时间孩子分成了五小块,坚持了整整10分钟,这10分钟是孩子他能够坚持的量,那么,这一大块完成之后,中间去休息5分钟,或休息10分钟,之后开始下一个大段的学习。
下一个大段的学习如果孩子觉得难,继续给它分成小块,每一块是整体10分钟,还是整体20分钟,以孩子的现有水平来决定。
所以,在书里边我也专门讲到一个方法叫目标分解法。如果太难就把任务分解,分解成他的快反馈的模式,努努力就能完成一个行为。完成就有成就感。
最后,孩子能够完成他目标的时候,他就知道“我能行”,他就有了一个大大的反馈,他就能够体会到这种慢反馈的乐趣,孩子才能学会坚持。所以,在本能方面去理解,他做不到是因为这东西反馈太慢了。
孩子还有第三个困境。
第三个困境跟家长有关,就是家长在教育模式上带来的。有的时候家长陪孩子学习,孩子磨蹭、孩子慢,家长就会急,然后打、骂、吼、咆哮就都跟上来了。
但这时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如果孩子学习被我们打、骂、吼的时候,你会发现孩子好像并没有如愿写得更快,反倒孩子学习变得更磨蹭,然后孩子变得好像很笨,一首诗背很多遍都背不下来。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当我们骂孩子的时候,他要是不害怕,发火就没有用。但如果孩子害怕了,这事就会麻烦。为什么?因为孩子的大脑分成两个部分,上面是以额叶为代表的理智脑,下面是以杏仁核为代表的情绪脑。平时孩子用理智脑去思考,去解决问题。但是当孩子害怕的时候,他的杏仁核会接受刺激,让情绪脑“啪”的一下打开,情绪脑一打开,孩子就会进入一种战斗逃跑反应。
什么感觉?就是你让我生气,你让我愤怒,或者你让我觉得害怕,我第一反应就是跟你打。如果打得过你就打,打不过你,我就跑。既然进入战斗逃跑反应,身体就会调动能量,血液流得更快,心跳更快,然后血液流向四肢,能够让我出拳更快,跑得更快。
但问题来了,如果身体的血液到了四肢,大脑就会供血不足,这时候你会发现孩子大脑就会变得很麻木,一道简单题就不会了,所以背诗背好多遍都背不下来。这时候家长就能够理解,为什么你骂他,他变得更笨。
而且麻烦还不止这一点,麻烦在于如果孩子每次的学习都被我们打、骂、吼,这俩事总是一起出现的话,它们之间就会形成一个稳固的连接,在心理学里称为条件反射。下次孩子只要坐这一学习的时候,跟他紧密连接的那个事,被你打、骂、吼带来的那种负面情绪就会被激活。
所以,很多孩子在还没开始学的时候,他就会觉得很烦躁,没开始学就说:“好难,我不会做。”也可能说:“好烦,我不想做。”所以,如果他学习的时候被你打、骂、吼,我们不是让孩子爱学,反倒会让孩子厌学。
所以,我们今天列了三个困境,一个是孩子在学习方面认知神经上的困境,他的意志能力发展得不够好,他就会走神儿,我们让他别走神儿,他还做不到,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去帮助孩子,培养他的意志的力量。当孩子做不到的时候,我们要问自己,他现在做不到这个,他难在哪?我们的期望是什么?如何帮他做到?
孩子的第二个困境,就是他在本能上的困境。他喜欢快反馈,这个慢反馈他会犯愁,所以,我们把慢反馈的事进行目标分解,分解成小块的目标,每一个在完成的时候都是一种快反馈,有成就感。最后全部完成的时候,孩子体会到整个过程坚持下来的成就感,孩子就觉得有力量。
孩子面对的第三个困境,其实是教育的困境。当我学习的时候被爸爸妈妈打、骂、吼,我就会变笨,我就会变得更加不能思考。所以需要父母去改变我们的教育行为。
碰到孩子的难,不是简单粗暴地让他去做到,他做不到我们去骂他。而是我们要去看到孩子难在哪儿,帮他看到他的难,看到他在认知上有什么难,方法上有什么难,能力上有什么难,帮他找到办法,把这个难解决掉,你看到孩子他就不难了,他就实现了他认知的升级。
我们家长要是理解孩子有这样的困境的时候,你会发现,你陪他学习的时候,你的状态就变了。
以前他一不学习,你就会说:“你怎么这样。”可今天他一不学习的时候,你就要抱着好奇心去问:“他怎么会这样呢?他到底哪块碰到了困难?这个困难该怎么去解决呢?”你发现,从指责是不是变成了好奇?从为什么这样做得不好,变成了如何能够做得好,你就去找办法了。
所以,我们用了这么长的时间,先来说孩子的困境,目的就在这。我们理解了孩子的困难,才能基于他的特点去帮他找到解决办法,而不是直接说他咋做不好。
二、
解决孩子学习问题的方法
这个说完了以后,我们就来看,到底用什么样的办法来帮助孩子解决学习的问题呢?今天跟大家分享三个方法。
01
利用成长型思维。
第一个方法,就是用成长型思维,系统地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刚才说的努力,包括专注、自信、积极、高效率,还有认真,这些其实全都是行为的结果,能力培养的目标。所以,我们要用系统的方法培养他。
比如,以孩子的马虎为例来说,很多家长在孩子学习的时候,有的时候卷子一拿回来,发现好多错题,家长就很痛苦,这时候怎么办?下次他进考场之前你跟他说啥?
我去调查了很多家长,家长说,他去考场之前那天,早上都会嘱咐孩子:“今天考试好好答,别马虎,要认真。”但发现孩子回来还是马虎。怎么办?这时候你会发现,如果你把别马虎当一个要求直接提的话,起不到任何作用。
但反过来,你把认真当一个要求提也不行,你要做的事是啥?
你要去看,孩子哪儿马虎了,哪出了问题,这个问题我得怎么去培养孩子的能力,每次孩子的马虎点还都不一样,你要看到每次在哪马虎,这种马虎如何去解决?得去建构哪种能力让孩子能够认真起来?
比如,今天你拿到孩子的卷子,一看,唉呀好生气,你看孩子的卷子上,会的题全对了,结果有两个题根本就没做,你怎么办?你如果跟孩子说:“唉呀!你看你马虎了,你落了两个题,你本来应该得100分的。”
这孩子什么感觉?孩子听到的不是“我马虎了,我怎么去把这个两个题做会”,孩子想的是:唉呀!我本来是100分的水平。他反倒有一点点那种很微妙的情感,他会沾沾自喜。所以,他从中间没有任何收获的。
那这时候我们拿到卷子,我们要怎么办?我们要把卷子当宝贝一样,去看里边错了哪几道题?提供了什么信息?
比如,你看到两道题落了没写,马虎了,可惜了。这时候我们跟孩子说的话一定是:“哎呀孩子,可惜了,可是你知道你们一年级就是容易落题。”孩子说:“唉呀!是啊!怎么办?”是不是后边才问的怎么办?
你就说:“怎么才能保证题都做到呢?这样,咱们用一个办法,每次做题,如果做完了以后你都干一件事儿,你把做过的题看做了没做,你打一遍勾,看第一题做了打勾,第二题做了打勾,第三题打勾,第四题打勾。把所有的勾打一遍,你就能保证你做到了。”他说:“这个方法行。”
别等考试再练,平时做完题都让孩子打一遍勾。今天上考场之前你要问孩子啥?你要问孩子:“孩子,今天就考试了,你觉得做完题以后要干嘛?”他说:“我知道,打勾。”
他拿过来卷子做完了以后,想的不是有没有哪儿马虎,他想的是打勾,他把勾整个打了一遍,你会发现这孩子心里有数。
所以,这次如果是因为落题你就得有方法,那下次你还得看,有的时候是题意没读清,还是中间算术出错,要去学会验算?他不同的马虎,你也要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所以,最后孩子形成的是什么?他是形成了一个关于认真地有检查能力的能力体系。所以,每一项能力、每一个目标都是要通过一系列行为去培养的,不是直接能够当成简单的要求直接提给他的。
所以,你要想让孩子做到不马虎,或者让孩子做到认真,其实我们要做的是看他每次错在哪儿,然后针对这个错误去帮他解决一种问题,慢慢地搭建成整个能力体系。
所以,认真这个目标是要通过整个成长性的思维,通过整个体系去搭建的。孩子其他能力的培养也一样,包括我们经常说到的要自信,要有动力,要专注,要积极,这些都要有办法去搭建。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让孩子知道,每一种能力的培养,其实都不是从无到有“咔嚓”一下就过去了,而中间都有一个这样的过程。
就像有一次,有个妈妈带着孩子过来找我咨询,这个孩子学了一个学期,很努力,但等到期末的时候,成绩还是没有达到他们原来的目标。然后就很难过,他们就觉得好像一直都没有办法追上去。
这时候孩子来到咨询室,你就看到那孩子深呼着气,他就觉得他做不到。他来了以后,这时候怎么办?我就给他讲一个故事,他一来我就说,其实这种感觉我也经历过。
我说:“当时我写博士论文的时候,跟你有一样的经历,就是做了很多,但是觉得好像仍然做不好的感觉。那时候我查了很多文献,看了很多东西,可是一直都找不到论文写作的思路。当时卡在那儿,就觉得我永远都写不出来那个论文,就觉得特别痛苦。当时我的一个好朋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我就把这个故事讲给他听。
在他们南方,他家乡那块有一种竹子,这竹子种下去,四年的时间都没有什么变化,就好像一点都没长一样。但是等到第五年的时候,一场春雨一过,竹子就开始冒尖,然后就“唰唰”地往上长,他说甚至晚上他睡觉的时候,都能听到竹子在拔节的声音,用不了一年的时间,就会长成整片竹林。
事实上,竹子在前面的四年里,不是真的没长,它在往下扎根,往远处扎根,把它的根系变得很牢固、很深、很远。这样庞大的、复杂的根系体系,能够保证以后在它成长的过程中,它的水分营养总是够的,而且上面有多少风吹雨打都不怕,它稳稳地扎根在那儿。
所以,看起来前面四年没变化,但实际上它有了变化。等我讲到这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个妈妈和孩子那种若有所思的样子。
这时候我就问孩子,我说:“你努力了一个学期,你看到这一个学期里边,你在学习能力上有什么变化吗?你有什么是你已经收获到的吗?还有你碰到了哪些问题,你会发现没有办法解决,你现在觉得你需要继续去找到办法的吗?”
我这么一问,孩子的眼睛就亮了。这个孩子跟我一起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画了一张大大的导图。他去画他在几何上有了什么样的进步,在数学公式的运算上有了什么样的新的方法,他掌握了哪些东西,他把他的收获整个都画下来,这就让他有了信心。
而且最让他有信心的是后面这个部分,他在画的过程中会画到哪儿还难,哪儿还在被卡住。在他想到这个难,被这个卡住的时候,他一边画一边就在说:“也许我可以把刚才学数学公式转换的那个方法,用来解决这个难点,解决这个卡点。”
所以,孩子一边在画哪些点现在对他来讲卡住了他的时候,有一些他就找到了方法,有一些他知道他还需要继续去找方法。画完这张图以后你会发现,会的部分他知道是已经扎好了根的部分,那个不会的部分,他知道他要继续向更远的地方、更深的地方去扎根。孩子看着这张图,他就有了信心。
所以,就是我说的那句话,你用三个小时的时间给他讲道理,他听不进去,但是你用3分钟给他讲一个故事,他就听懂了。
因为语言是什么?语言通的是逻辑思维,是讲道理的。但是故事是什么?故事通的是情感,是激发愿景的。
所以,家长有的时候跟孩子去做那些事的同时,还要在生活中经常去跟孩子讲故事,讲故事这个方法也就是我书里边说的“隐喻法”,用隐喻去帮孩子打造愿景,让孩子理解这种大的学习观、人生观、哲学观。
所以,你每次讲完故事以后,你会发现,这个东西,你的理念就深深地扎根进去。所以,成长型思维,我们一方面去培养孩子的能力体系,另一方面让孩子通过这些故事明白,原来自然界中的植物是那样,生物是那样,我也是这样。每一个能力,每个坎都有它的意义。
好,我们说的第一点,是用成长型思维系统地帮孩子打造学习能力,说完学习能力,我们再看学习毅力怎么去打造。
02
如何培养学习毅力。
学习毅力在打造的时候,我们就要去看一个模式,叫神经的肌肉模式。我们的神经像肌肉一样,通过锻炼是能够被提升的,所以我们不用一下子要求孩子:“你要专注学,你要好好学。”
专注学、好好学是要去锻炼的,你要抓住孩子每个学习中的困难去帮他解决问题。
有个家长就说孩子玩游戏的时候特别投入,告诉他别玩,来学习,可是孩子学习的时候就半天进不去,根本不在状态。家长就跟孩子说,你专注学,你好好学,你要咬牙坚持。可这孩子就会发现,他真的很难学进去。这个时候怎么办?
咬牙坚持是什么?我们也称为延迟满足能力。也就是我为了能够把它学会,为了一个更长远的目标,我能够去坚持的能力,所以叫作延迟满足能力,我能够去坚持一会儿的能力。
我要先说的是什么叫延迟满足?很多家长有了这个概念以后,就马上说,孩子,你要咬牙坚持一会,你要多等一会儿,多停一会儿。
我要说延迟满足能力,它不只是简单的忍耐的能力,它是为了一个更长远的目标,他权衡后会说“为了这个目标,我值得,我愿意去坚持”的能力。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去做的事是让孩子看到:我坚持了到底有啥效果。而且我要让我自己看到,我能够坚持得到。
那怎么办?你又要去用方法。比如,刚才孩子在那边玩游戏的时候,你把他拉过来学习,玩得正嗨,你会发现他整个大脑在游戏中都是兴奋的。你如果拿那个扫描仪扫过来,你会发现整个脑图都是红的,都是热的,你让他这么热的一个大脑、这么兴奋的一个大脑突然间“咔嚓”一下停下来,停下来到学习中,在学习上迅速燃起兴奋,这个过程很难。
为什么?你要在游戏中冷下来、抑制下来,首先得需要一个抑制的力量。你要在学习上去燃起一个兴奋,要热起来,又需要一个兴奋的力量。一个抑制的力量,加上一个兴奋的力量,两个都要加在一起去用的时候,孩子整个大脑的资源不足,所以让他坐在这的时候他就做不到。
家长要做什么?其实很简单,你要用一个方法就行了。这个方法是你要在中间设一个暂停环节。让孩子的游戏中的兴奋冷下来。让孩子学习燃起兴奋不难。怎么办呢?中间加暂停环节。你可以叫孩子过来吃水果。
比如说,孩子在那玩游戏,你不应该叫他说:“孩子,来学习。”而是说:“孩子,玩完游戏,计时20分钟,然后过来吃水果。”
游戏一停,孩子要做的事是来吃水果,他要做什么事?他就要让大脑在游戏中冷下来,然后过来吃水果。吃水果不需要能量,所以,孩子只需要一半的能量,只要冷下来就够了。
好,吃完了水果、补充了能量,心里边满满的那种幸福感,满满的爱,这时候再说:“孩子,去学习。”这时候孩子要在学习上燃起兴奋,一半的能量就够了。
你会发现一个暂停环节加进来以后,孩子在坚持上就会变得容易得多。所以,我们加一点方法进来,让孩子干这个事的时候不那么难。
如果太难了,超过他神经肌肉本来的水平了,这孩子什么感觉?我做不到。是不是这样子?就像训练也一样,你训练如果量太大,孩子做不到的时候,他就会发怵的。所以,要给他合适的量,降到他觉得合适的水平,努努力就能达到的水平。
所以自控力怎么培养?像我们平常运动一样,给的量循序渐进刚刚好,经过每次的训练,我的肌肉纤维变得更粗大,变得更有力量。
我们大脑的神经也在发展之中,尤其是孩子,他的神经在不断地发展之中,我们就要给他合适的任务,每次高于他的现有水平一点点,孩子通过努力,哇,达到了,每次都达到了,慢慢地,孩子的神经也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让孩子学习行为和孩子的大脑神经的发展匹配进行,这样孩子就会在整个学习阶段,他的学习毅力不断地成长。
03
如何培养学习动力
好,那么说完了学习能力的培养,说完了学习毅力的培养,接下来要到下面的部分,就是学习动力的培养。怎么能够让孩子爱学习?
如果想让孩子爱学习,我们就一定得说心理学里边的一座冰山。这座冰山最早是弗洛伊德提出来的,他说,我们的整个人格就像一座冰山浮在大海上一样,水面以上露出来的是我们的行为,水面以下是我们的需求。
孩子学习就是这样,水面以上是他的行为,水面以下是他的需求。
当孩子说他不想学的时候,你如果直接去改变水面以上的行为,你告诉孩子说:“你要好好学,你要快点学,你要去学。”你会发现你改变了行为,孩子整个的冰山就真的改了吗?
就像弗洛伊德他问了一句话:你说在一个茫茫大海上,决定冰山飘向哪里的是露出水面以上10%我们看到的部分,还是水面以下那个大大的90%我们看不到的部分?一定是下面那个大大的90%我们看不到的部分。
好,那决定一个孩子行为的是水面以上你能看到的行为,还是水面以下他的需求?我们要问孩子内心他想学的力量,帮他把想学的力量找到。所以,当孩子说他不想学的时候,我们就一定要去看他到底在说什么。
其实,我们家孩子第一次碰到不想学的情况是在他上小学第二周的周五。第二周那个周五老师留了一个任务,说要去背英语单词,一页书,有四张漫画,每张漫画里面有两句话,让孩子把这八句话背下来。
孩子因为想要学好,那天回来以后,自己对着音频跟读。跟读了半小时,他没读下来,这时候我在外面听,就听到他的声音就不对了,我就过去问,我说:“孩子,背得怎么样?”孩子说:“妈妈,英语太难了,背不下来。”
我当时没在意,你知道吗?我当时就说:“没事,才周五,还有周六、周日两天,你一定能背下来的。”你知道吗,我说完这句话,孩子就急了。孩子立刻就说:“不行,我背不下来,我永远都背不下来,我学不会英语,我讨厌英语,我再也不要去上学了。”
当孩子一急,你知道吗?我突然间就明白了,我刚才跟他的交流中有问题。问题在哪呢?心理学里边在交流中会讲究四个字,叫同频共振。你跟他在一个频率上,你说的话他才能听得进去。
他说英语太难了,他学不会。我说没事,还有两天,能学会的。他为难,我轻松,我说的话他能听吗?所以,这时候我就明白,不能这么跟孩子讲话。那个心理学的脑袋就回来了。
孩子一哭,我就说:“英语真的很难,我刚才在外面有听到你认真地跟了30分钟,但好像跟下来也很难。”你一理解他以后,他什么反应?“哇”,他就哭了。他说:“是,真的好难,我学不会。”
你会发现他在哭,这个时候我就听他说,他在说,我就跟着他说,一直过了20多分钟,他的声音慢慢平静下来。这个时候我说:“你平静一会儿,妈妈去做饭,做完饭过来看你。”
我去厨房忙了20分钟之后过来看他,孩子走过来,他跟我说了一句话:“妈妈,你要帮我想办法,帮我把我的英语追上来。”
各位,你会发现神奇不神奇?孩子刚才说我不要学习,我讨厌英语,这会儿说的是,妈妈,你帮我想办法把英语追上来。为什么会这样?这时候我们就要看那座冰山。冰山上面说的那句话是——我不要学英语,我讨厌英语。
但是,冰山下面他的心理需求是什么?他说的是——我想要把英语学会,学不会的感觉让我难受,我一定要学会它。所以,每一个不想学的下面都是一个“我想要学会”的力量,我们看到下面这部分力量,看到下面的需求,我们才能说对话。
这时候我就跟孩子讲:“英语很难,让你都忍不住哭,但你还想学会它,是吗?”
孩子说:“对。”
后面我就说:“你这个劲儿就让我想起来你最早学游泳的时候,最早学游泳的时候也好难,但你坚持学了两个月,终于让你给学会了。”
孩子说:“是。”
我说:“你这次学英语也要这样,是吗?”
孩子说:“对,妈妈,我也要这样做。”
事实上刚才这几句话在干嘛?这几句话其实我干了三件事,其实我这书里边有专门讲这三件事。一个就是我在跟他核对他想学英语的力量,说,虽然很难,但你也想学会,对吗?孩子只要说“对”,这个“对”一说出来,他是心里边把这个力量又肯定了一遍。
第二个要说的是,把过往成功的经历——游泳中成功的经历,引出来,游泳那么难你做到了。孩子说,是。我说,这次你也要那样做,对吗?把那个经历、那种成就感、坚持后的力量给他迁移过来,让他在这次用得上。
第三块其实说的就是——英语很难,但你愿意坚持,对吗?这次虽然也会碰到困难,但你会咬牙坚持,对吗?孩子说,是。什么感觉?孩子做好了承诺,做好了准备,做好了决定,他想要用一段时间的努力把英语给学会。
所以,我们看到,其实孩子的学习力量的激发,它是有它的套路的。我们看到这份力量以后,我们要去肯定这个力量,把别的方面成功的经验拿过来,迁移这个力量,之后,我们引导孩子作出一个在困难下要去坚持的决心。
一个一年级的孩子,每天40分钟的英语的“听说读”的练习,半个学期下来英语期中考试得100分,所以,你会发现孩子他就有了信心。
而且最有趣的是,只要“这次英语我不会,但我做对了,我有了信心”,下次这个信心是可以迁移的。“碰到其他困难我不会,我也立刻去问,我怎么才能学会”,他就一直都会有信心。我们把这个称为心理免疫力。
所以你会发现,孩子他说不要学,不是真的不要学,我们要让他有动力,就要去看那座冰山下面的需求,他想要学会、他渴望学会的力量是特别重要的。所以,在整个陪他学习的过程中,你在培养动力的过程中要一直去看他的冰山。
他的冰山里边会有他想要学会的力量,会需要成就感,会需要胜任感,会需要完成任务的时候的愉悦感。
所以,孩子的本能有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我喜欢快反馈,我喜欢快乐、愉悦,但孩子还有另外一种重要的本能,就是想要学会的这种征服感、胜任感,我们帮孩子去掌握了,孩子就会越来越爱学习。
实际上,家长陪孩子学习一定得真实,别说假话。比如孩子那块说他不想学的时候不要说“不,你想学”,那不行。我们不要安慰他说:“孩子你挺棒的,没关系。”不行,那种去追求好的感受没有意义。
孩子现在处在“我想学,但我真的学不会,我很痛苦”这种真实矛盾中,家长就要去看到它难在哪儿,把他的难帮他解决掉,孩子就能跨过困难去成长,实现能力的升级。
我特别喜欢一个故事,是一个印第安的故事。一个印第安的年轻人问智者:“智者,我的心中有两匹狼,它们一直在争斗,有一匹狼自私、贪婪、凶狠,另一匹狼勇敢、有爱、真诚,它们两个每天都争斗不休,您觉得谁会赢?”智者看着他说:“你喂食的那匹狼会赢,你喂食哪匹狼,哪匹狼就会得到强化,它就会赢。”
实际上孩子学习也一样,他心中有两个力量,一个是“我想要学会”,一个是“好难,我不想学”,这个时候我们看到哪个力量,哪个力量就会赢。
家长要做什么?要做的就是当他学得好的时候,我们聚焦于具体行为去鼓励他,用“我看见、我注意到、我发现到”,把好行为跟好结果建立连接,这时候好行为就会稳定下来,形成习惯。
千万别空洞地夸奖,不要说“你真快,你真棒,你真优秀,你真专心,你真厉害”,这些空洞的夸奖就会让孩子做得不快的时候,没有那种爽的感觉的时候,孩子就会想要逃避。
我们要聚焦具体行为,去看孩子行为到底好在哪,他带来了什么样好的结果,你要把这个行为和这个好的结果都指出来,让孩子看到。你用三个词:我看到,我注意到,我观察到。
比如,“孩子,我看到你刚才学习的时候有点走神,有点慢,你对自己说了一句话,你说:‘快,加油写。’你就赶紧写了起来,你现在能够把自己的注意力拽回来了,是吗?”孩子一听说:“是。”
你不是夸孩子“你写得好快”,你夸的是“我看到你对自己说了一句,快点写”。孩子明白什么?他有一个新的行为出现了:我在主动调控我的注意力,是不是这样子?这时候孩子就明白——如果我能够主动调控我的注意力,那我后面就能够越来越对自己的注意力有谱,我就越来越专注。
所以,要用“我看见”,你也可以说“我观察到”。比如说你看到孩子做一件事,孩子这边在写生字,每个字一写写一行,去记生字。以前孩子是看到生字直接就写,可最近他看到生字他不写,他就会看一眼。好像有时候还叨咕了一下,他说:“这个劝,劝字是‘又’和‘力’。”然后他开始写。
这时候你不是夸:“孩子,你写得越来越好了。”你夸他的是:“孩子,妈妈观察到你每次写之前,你不是拿来立刻就写,你是先看一下,你在看什么?”他就说:“妈妈,我在看那个字是怎么构成的,这样我写完以后我就能记下来。”你说:“原来你这样做的。”
不用说“孩子你真棒”,你已经把孩子鼓励到了,孩子的眼睛看到什么?原来,我每次能够在写之前,先看一下字的结构,那我一边写,一边就把这个字记下来了。
所以,生活中我们要用“我看到,我注意到,我观察到”,把我们的目光从对结果的关注拉回来,看到行为的好处,把这个行为和好处指给孩子,孩子慢慢地就能够把好的行为不断地积累下来,就会形成习惯。
所以,做得好的时候,把好行为保留下来,孩子做得不好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看到孩子难在哪儿,帮他找到符合他的认知发展水平、学习能力水平的方法,这个孩子就能够去跨越,实现能力的变化。
04
如何应对大量作业
家长在陪孩子学习的时候,其实还会碰到一个问题和困难。就是有的时候学校的作业量真的挺大的,尤其是以咱们家孩子现在的能力去做,你会发现真的挺难的。
这时候,孩子回来就会跟你抱怨说:“作业太多了,我们老师真是的,要求那么多的作业。”或者说:“我们老师布置的写字要求太高了,我写成这样,老师非说不行。”这时候你怎么办?
你到底站在哪个阵营?你发现家长两难,如果你站在老师阵营,你说“孩子,别人都能做,为啥就你不能做?”刚才我们讲同频共振,你立刻跟他不同频。你站在敌方阵营,他怎么能听你讲话?你能不能完全理解孩子说:“真的是太难了,你们老师干嘛留这么多作业?”
发现也不行,孩子正好说“老师留的作业多,你也说作业多,这作业真的多,我不想做”,厌烦的心就来了。
家长怎么做?家长真的很为难。你就要把这个为难的真实情绪讲给孩子听,跟孩子一起先讲为难,先讲真的不容易,之后要再讲“还是得做的”,这种感觉。
所以,我们家长先同频,再共振。孩子说“太难了,我们老师干嘛留这么多的作业”,你也说:“是,这个作业量可真是够做的,比昨天又多留了三道题。”然后孩子说,是。你说:“你们老师下手真够狠的。”他说:“可真是够狠的。”
你会发现一通唠叨发完之后,你们俩就有一个人要悄悄地说一句话,也许是你说,也许是他说,最好等他说。说哪句话?“也得做呀。”哪个孩子都知道“也得做”。
这时候,你也说:“是,这么多,可你也得做。看来应对你们老师大量的留作业,你真的得有方法了,得使劲提高你的速度,你对他没办法,你就得提高你的速度。行,孩子,咬牙做吧,妈妈给你做好后勤。”
孩子会有什么感觉?我们老师就这样,真没办法,我就得赶快做了,要不咋办?孩子就会开始做。
等都做完以后,每天9点完成,今天9点也完成了,妈妈说啥?妈妈要说的话是——留那么多作业,真让你把时间给赶出来了。孩子什么感觉?是,对付我们老师我就得有办法,就得自己偷偷提速。他是不是就把速度提上来了?
如果9点没做完,孩子他知道也得做,所以,他一边唠叨一边还要做,我们就要把他既嫌任务量大,但又得坚持做,把后边这个坚持做的力量进行强化。
所以,我们家长就跟孩子说:“写到9点了,都累了。”孩子说:“是。”你说:“这么累还得做。”孩子说是。你说:“我发现你这种大孩子,真的有种责任感,好像在你身上都出来了。”孩子发现说:“要不怎么办呢?就得做。”
你会发现他在说就得做的时候,其实他说话的语气已经变了。他已经觉得是,不做也不行,就得做,他心里其实已经有了掌控感。
所以,家长要做什么?如果作业量太大,我们别跑在孩子前面,拉着孩子说“快跑,快跑,快跑”,我们也别让孩子在后面使劲赶,说“你赶紧,赶紧,赶紧”。
不要。我们站在他旁边,真的看到量挺大的,挺难的,但是我们相信他下面有一句话是“也得做”。
他做得好的时候,鼓励他,他中间做得难的时候,我们既要看到他的难,又看到他下面也要做好的这份责任感。通过这个作业量大,本身看起来是灾难,但是如果把作业量大的问题给攻破了,最后孩子也会去完成的。
所以,家长真的为难,我们要做的事就是,既然作业量大了,我们想办法鼓励孩子,用这个契机。
你心里边会不会其实也会想:老师干嘛留那么多?没必要。但对孩子而言,问题是什么?孩子在整个小学阶段,甚至在整个青少年早期都一样,他的自我评价发展并不是那么稳定的,这时候他还很依赖于外在的评价和同伴的比较。如果在学校里,别人完成了而他没完成,其实孩子他会有一点自卑感。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还是要去帮助孩子,咬牙去做完,但是,我们心里要让孩子知道作业量确实大,不是说别人做都不大,就你觉得量大,让孩子觉得是他的问题。现在他知道,作业量大有问题,但是,面对这种问题他没办法的时候,他也能够去解决它。
其实在孩子这长长的一生里,这种不合理的任务其实有的时候会有,如果小的时候他面对作业有办法,有的时候他是咬牙完成,有一些作业他是让质量略微降一点点,但也能够在合格的标准下,他能够有掌握地完成。
孩子长大以后,他面对那些大量的工作,不合适的工作,尤其是他分辨了发现,必须得做的工作,这时候他就会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他觉得合适,任务也能够完成。这样反倒能够让孩子对作业、对未来的工作更有掌控感。
所以,其实我们做家长真的很难,光有爱还不够,光有让他学习的心还不够,我们家长手里一定要有方法。去激发孩子学习的信心、学习的动力、学习的自控力、学习的方法、学习中的积极的情绪,家长学习如何跟他反馈。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去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去让孩子学会学习、爱上学习。
【樊登读书】栏目稿件,未经授权,禁止搬运。纸质图书,请关注【经观商城】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