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实融合提速,数字平台稳就业大有可为
作者:朱克力博士,国研新经济创始院长、新经济智库(CiNE)首席研究员、湾区新经济院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则强调,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这些都为数字平台进一步创新发展明确了预期。
在当前环境下,数字平台发挥了就业“蓄水池”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联合课题组近期发布的《数字平台就业价值研究报告——基于蚂蚁集团生态的分析》指出,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过程中,数字平台对就业的价值更为凸显。以蚂蚁集团为例,从2021年7月到2022年6月间直接带动的就业机会共计147.7万个,通过数字科技稳定就业524.7万个。
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加速融合,为产业发展带来了增量空间,激活了新业态和新需求,创造了更多新型就业机会。数字平台企业可以发挥技术优势和生态协同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大有可为,也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数字平台改善就业重在提升人力资本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离不开劳动者人力资本提升。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载体,数字平台以数字技术为底座,持续推动数据、信息、资金、人才等要素循环流动。在数字平台新经济系统中,产品生产、流通和市场交换均以人力资本为核心展开。
也正由此,数字平台改善就业,重在提升人力资本。换言之,数字平台对人力资本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数字平台的底座是数字技术,需依靠研发和技术创新带来经济回报,对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要求更高。另一方面,数字平台中的诸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也对人力资本的标准和要求显著提升。
这意味着,数字平台要求劳动要素具备更为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含量,以保证劳动具有创造新价值的能力。在这一条件下,只有作为知识、技术和综合能力承担者的人力资本,才能成为数字平台的发展源动力。数字平台发展所要求的创新已经不再局限于精英创新,而是使大众创新成为常态。由于人力资本既是知识和技术的创造者,又是知识和技术的传播载体,因此由精英创新到大众创新,对人力资本的需求势必进一步增大。
数字平台里既包含基于相对成熟的数字技术成果而形成的新产业经济活动,也包括基于新的用户需求重组生产要素而形成的新业态经济活动,其对于人力资本的要求是多元化的。在数字平台的发展逻辑中,由于互联网等技术基础设施和附着其上的商业模式具有广泛的可复制性,其运行成效往往取决于行业人才的预见性和执行力。能够适应数字平台发展要求的人力资本,在任何地方都会受到热烈欢迎,从全球视角看,也是经济体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能否抢先收获数字经济红利的关键所在。
以市场激励为导向促进人力资本改善
从数字平台促进人力资本改善的具体路径来看,数字平台主要是通过市场激励和政策导向,提升了人力资本的预期价值和使用效率。
一是为人力资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结构性空间。数字平台尽管会对传统产业带来一定冲击甚至某种程度的替代,但这种替代具有积极意义。与以往机械且具有重复性的传统岗位要求相比,胜任数字平台中的相关岗位,往往需要劳动者更加开拓进取、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同时也要求劳动者具有更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在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这一现象恰恰有利于化解劳动力市场固有的结构性矛盾。
二是促进了劳动力的充分流动。我国劳动力市场当前正在从二元经济模式逐渐向新古典经济模式转变,数字平台在此转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原因在于,数字平台提供给劳动者更多选择空间,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中发挥着“鲇鱼效应”,从而促进劳动力充分流动,最终发挥提升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
三是通过强化“创造性破坏”激发人力资本的价值。只有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价值,才能不断促进经济发展模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政策组合、企业家才能和个体劳动者的市场激励,统一于数字平台的产业框架之下。
四是提高了人力资本的预期回报。数字平台未来发展依然具有较大潜力,如果其对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吸引力,超过了劳动者观望和搜寻的机会成本,就会更有利于其作出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在劳动力市场实践中,主动选择教育培训的方式提升自身人力资本,试图进入数字平台就业领域的现象已愈发明显。
未来应持续推进劳动力市场转型升级
作为新经济形态的主要参与者和新就业形态的主要承载者,数字平台既汇聚着千万中小微企业,也关联着众多劳动者。一方面,基于其商业生态和服务能力,促进了劳动力供需匹配,并助力商家通过数字化经营降本增效,进而稳定了就业;另一方面,其生态外溢作用又助推了相关产业链数字化升级,创造出了新需求和服务,并最终增加了新的就业机会。
面向未来,数字平台稳就业将大有可为。应进一步通过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促进其中蕴含的直接就业机会和间接就业机会稳定与增长,进一步强化新业态从业者就业质量和权益保障。同时更好发挥平台在提升劳动者人力资本和技能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平台可投入更多资源推进劳动力市场转型升级。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