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洪小棠 1月9日下午,“公转私”后的董承非在开年进行了首度内部路演,直播最终引来超4万人观看,期间由于直播间人数限制,甚至出现了迟到观众需排队等待的情况。
董承非曾是兴全基金权益投资副总经理,现任睿郡资产管理合伙人、首席投资官,首只私募产品募集规模近50亿元。
董承非表示,这场直播并不是传统意义的策略报告,没有对具体行业配置的判断,而是对2023年的开放式思考。
不过,直播过程中,董承非依然给出了对能源、消费及港股等较为清晰的观点,他表示,2023年A股市场可能存在多个方面的再平衡,看好风光等新能源板块投资机会。
传统能源价格或见顶
回顾过去一年,董承非认为,2022年全年能源价格在2021年的基础上继续飙升。新旧能源都是2022年资本市场的热点,利润增速领先其他行业。全年维度看,煤炭行业涨跌幅一枝独秀,电力设备与新能源一度也有较大涨幅。
“上世纪70年代能源价格暴涨带来的通胀压力,这轮确实有很多方面很相似,比如地缘政治冲突、能源价格飙涨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在上世纪70年代,资本市场的风云人物都是做债券、商品,对冲基金也开始崭露头角”董承非解释称。
董承非提出“大宗是否还有一个超级周期”的疑问,对此,他较为坚定地看多大宗及能源价格。原因在于过去十多年中,资本主要集中在互联网为主的投资上,对于大宗商品、传统能源投资不足,叠加新旧能源交替过程中传统煤炭、石油的固定资产资本开始并没有明显上行,这意味着在供给受限的背景下,能源价格上涨具有持续性。
在董承非看来,市场过于把关注点放在传统能源的供给增速上,而似乎忽略了广义能源投资的大幅增加。新旧能源的供给端可能存在低估。
“这两年A股市场对于光伏、风电、电池领域的投资如火如荼,如果把广义的新能源投资算上,加上这两三千亿美金的新能源投资,可以发现广义的能源投资基本上是处于历史上比较高的位置。”董承非表示。
对于动力煤,董承非认为,2023年非电行业对动力煤需求大概率负增长。
动力煤的非电需求主要是建材和化工行业,两者占比接近25%。这两个行业的需求和房地产行业息息相关,2023年地产的在建面积大概率下滑,建材和煤化工行业的产量大概率下滑,进而对动力煤的需求是下滑的。
对于火电,董承非表示,火电的负增长可能只是一个开始。
中国的风光年装机量超过150GW,就能满足每年新增的电力需求。董承非预计,2023年是中国火电需求见顶的元年,后面火电行业对煤炭的需求会持续负增长。这是由于技术进步推动的,是趋势性而非周期性的。
董承非强调,新旧能源替代也在全球范围内发生,其体量从量变到质变,开始挤压传统能源的市场份额。
“全球新旧能源的替代稍晚于中国发生,但是时差也就是一到两年的样子。这几年光伏行业过量投资为未来光伏价格下跌埋下伏笔,未来新能源的装机很有可能超过预期,对旧能源的替代也会加速。”董承非认为。
“传统能源价格可能会进入一个低迷期。在需求不断收缩的情况下,传统能源的价格很难长时间维持高位。”董承非还表示,70年代长时间的通胀压力不会重现,市场高估了通胀压力。
消费行业的四大挑战
而对于消费板块,在路演中,董承非对中国的消费做了着重分析,他认为,上一轮消费和周期的风水轮转发生在2011年,原因在于经济的较快增长以及房地产带来的财富效应的双轮驱动。白酒行业就像二战以后的产油国一样,躺赢全世界,茅台更是奠定在A股市场神一样的定位。而机构长期重配消费也跟着躺赢。
未来消费会怎么变化,是否可能重复辉煌?董承非并没有对此做结论,但他提出现阶段所面临的一些挑战:
一是人口总量的潜在下降。国家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开始,中国总人口仅仅增加了48万,从吃穿住行中乳制品、白酒、乘用车、住房等几个代表行业来看,最近几年量的增速一路向下。如果人口不增长,中国吃穿住行的总量基本上已经饱和了。
二是人口结构变化。他指出,消费主力是在50岁-60岁之间的人群,60岁甚至70岁后消费能力接连下台阶,老年人的消费喜好也会发生变化,消费意愿随着人口老龄化也会下降。
三是财富效应。中国居民的大部分资产都配置在房地产上,中国房地产过去二三十年一直处在牛市过程中。但在2022年出现一些迹象,由于疫情等因素影响,消费者第一次捂紧钱袋,房地产给全社会居民带来的财富效应可能会发生较大转折,房地产价格调整对消费行业的影响不可小觑。
四是国内消费行业国际化远落后于制造业。内地主要消费品公司严重依赖于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的开拓几乎为零。对标国际大市值消费公司和国内制造业公司,这些公司的国际化之路还没有开启。
2023年面临三大“再平衡”
最后,董承非分享了对2023年资产配置的思考,他认为市场风格上,“再平衡”将是一个重要关键词,包括三个方面,即上下游利润的再平衡、实和虚的再平衡、港股和A股的再平衡。
对于上下游利润的再平衡,董承非认为,由于俄乌冲突和疫情等外部因素影响,去年上下游行业的盈利能力反向运行,差距在2022年不断扩大。这种上下游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协调程度历史罕见,不过未来上下游利润的“喇叭口”般的持续,这种不平衡会在2023年改善,利润向下游转移。
实和虚的再平衡,也就是金融和实体利润的再平衡,董承非认为,实体经济目前受到短期因素的影响要远大于金融行业,盈利能力上有较大差距。因此金融反哺实业可能是必要的,也是可以预期的。
港股和A股的再平衡,董承非称,2021年以来,港股给投资人的感受非常差,虽然A/H溢价率有所扩大,但仍在合理范围,互联网行业红利的消失和外部环境的恶化带来估值水平的收缩是主要原因,不过展望2023年,约束港股市场表现的因素都已经转好,近期反弹幅度也非常可观。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