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南青/文
一、全球趋势
2022年最大的红利仍是双碳目标, 年末时候我们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委会主办了一场”践行循环经济,助力双碳战略“直播活动。
从11月份以来,国际上密集地召开了多个全球公约大会,如UNFCCC COP27气候变化大会,CBD COP15 生物多样性大会,湿地公约第14界缔约方大会,制定全球塑料污染公约首次会议,分别召开。还有欧盟委员会正式公布了关于包装和包装废弃物法规(PPWR)的提案。
来看国内,12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指出,大力倡导绿色低碳消费。积极发展绿色低碳消费市场。健全绿色低碳产品生产和推广机制。建立健全绿色产品标准、标识、认证体系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规范发展汽车、动力电池、家电、电子产品回收利用行业。倡导节约集约的绿色生活方式。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推进绿色社区建设。按照绿色低碳循环理念规划建设城乡基础设施。
国际贸易即将面临碳关税,双碳战略倒逼企业转型,各行各业也会面临原材料、供应链和废弃物的碳减排,这是一场社会变革,而我们需要更清晰的战略方向和路径。所有这些信息都告诉我们,循环经济正在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特别是零碳目标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正在受到全球和国内全面关注。
中国在过去的20年,借助加入世贸组织WTO的契机,人口红利,成为世界工厂,实现了GDP二位数的增长。而今,在红利尽失的情况下,我们还如何去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虽然拥有世界工厂,但并不具备尖端技术,我们拥有最完整的供应链,但我们缺乏完备的消费市场。
一方面我们面临生产消费的瓶颈,另外一方面,中国每年生产的废弃物,包装塑料3000万吨,废旧纺织品超过2000万吨,废旧电子电器8000万台,食品浪费上亿吨,快递件数超过 1000亿。这些快消品行业占温室气体排放的占比已达到 50%。在中国人均GDP跨入1万美元大关的时代,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资源和环境也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需要通过绿色引领未来的经济和技术发展。之前把环保作为末端治理的方式,很大程度靠政策补贴,缺乏商业模式,很难盈利。如何把这些废弃资源形成盈利性产业,解决城市的污染和废弃物处置,为企业降本增效,循环再生行业成为正规第三方技术和再生产品产业,形成共赢可持续发展模式,新的经济模式正在出现。
二、循环经济,引领未来经济发展模式
经济的飞速发展极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相伴而来的环境污染、雾霾天气、城市拥堵等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长久以来,环保问题往往被认为是企业生产端需要解决的矛盾焦点——包括气体排放、能源替代以及环保标准的建立等。然而,如何运用技术和社会共治手段,推广循环经济,使得整个产业在气候变化、农业面源、减少塑料污染、空气污染、污水处理、垃圾分类等问题同时解决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
循环经济是20世纪提出的新的经济模式,其特点在于使用废弃物并能将其作为资源重新利用。循环经济成为经济模式,在理论上证明成立,但在实践中很难实现,这与其模式特性有关。随着国内消费占比超过GDP总量50%,循环经济与消费后的紧密关联,以及互联模式和数字化技术、碳交易市场的兴起,都为循环经济带来了商业化运营的机遇。国际上有专门致力于循环经济研究的机构,如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特别在关于塑料、服装、设计、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出版了多个专门报告。欧盟在此方面加大力度,在‘绿色新政’一揽子计划也包含循环经济行动。
循环经济是针对可再生材料和可再生资源提出的系统性地解决资源效率和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根据 BCG 波士顿咨询报告,八大供应链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 50%,循环经济自带减排属性,成本低且技术成熟。循环经济要形成‘闭环’是非常重要的模式,循环的定义也是和‘线性’经济相对而言,线性经济是指经济模式只是生产、消费到弃置,不考虑后端处置的成本,对于制造商和生产商,从来没有参与到回收再生的环节。而循环经济模式则从以往的线性供应链转向‘环’。 循环经济作为新型的商业机遇,埃森哲公司估测循环经济给全球带来 4.5 万亿美元的增长机遇。投资者虽然看到了新的商业收益,但循环再生行业的发展仍然很艰难,目前处在一个以回收再生中小企业为主的方式,与庞大的前端形成鲜明对比。
由于闭环属性,循环经济非常需要协调机制,而非只是发展再生行业或者焚烧产业,而是创建资源回收渠道、技术创新、再生市场等。 由此,非常有必要成立产学研应用的机构,在政府的支持下, 联合国际机构、国内研究机构、企业,建立一个不同层面的循环经济合作机制,推动产业发展。并助力实现全国行业、城市及国家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真正实现循环经济的闭环。
三、构建循环经济产业图谱
循环经济作为新型产业,产业图谱以解决工业、农业、消费供应链和互联网等行业中共同面对的能源消耗、废弃物排放、碳减排问题,采用循环经济理论达到各方共赢创新模式。在双碳目标中,循环经济由于减排属性,更能助力碳中和,且从全生命周期入手,全方位将能源、原材料、设计、供应链、市场、产品、回收纳入体系。
我们需要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在能源效率、材料技术和生物系统的应用,从石化燃料循环碳和生物碳两个不同方式建立碳减排解决方案,创造最大的环境生态效益和最低的减排成本。在工业方面,提高能源循环再生利用模式,如传统行业钢铁、水泥、冶金的余热回收发电,将低品位热能转换为高品位电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节能减排。还可推动可再生能源(地热、太阳能、生物质)发电,将低温可再生转换为电能。在传统石化行业推动绿色低碳工艺技术,如再生剂循环技术,全面改善汽油转化率以及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实现减污降碳,行业升级改造。 在消费品行业,可以开展更多针对消费端减排和供应链推动。可解决企业上游产品的废弃问题,与低碳标签挂钩,增加企业可持续竞争力。
循环经济的运营效益模式也与传统行业有着很大不同,不是制造生产产品,而更多的是企业运营和弃置阶段提供回收利用再生解决方案,通过降低运营成本和将废弃资源资源化利用,降低污染成本,增加资源化材料,高收益率回报。可应用于城市景观、建筑,园区、社区,学校,农场。 再生产品作为固碳的一种方式,未来可开发碳碳抵消标准,通过碳交易为循环再生赋能,可开展碳金融和市场投资服务。
四、搭建循环经济产学研平台
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塑料、纺织、食品等行业,垃圾和废弃物问题也日益成为重要问题,国家推动垃圾分类、无废城市等方式,都是开始推动循环经济的行动。2020 年 3 月份发改委出台了《加快绿色生产和消费法规政策体系的意见》,提出到 2050 年绿色生产和消费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进一步健全,激励约束能够到位。2021 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在消费已经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动能的当下,推动从生产到消费,消费到废弃,废弃到生产整个链条的低碳化、绿色化、循环化,特别是消费端的再生产业应用市场,政策上都认识到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并与低碳密切结合。
我们认知到循环经济不是纯粹的商业模式,需要政府引领、行业支持,企业联动和消费者参与,相互合作,资源整合,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为整个闭环的各个环节带来收益,实现多方共赢,也可以解决政府,企业和个人端投入产出的问题,从而形成互利多赢局面。循环经济模式又蕴含如共享、3D、再制造、数字化等高科技成份,孵化了大批高科技创新企业,与企业ESG密切相关。中国已形成再生制造业、产能和产品,可以形成内循环的商业模式。
由此,新的一年我们将专注与海洋、气候变化、生物多样、能源消耗等密切相关的行业和商业,如养殖业、纺织业、消费品、重能耗行业等的资源和材料效率管理,与国际、国内知名大学、、企业共建产学研应用平台,形成产学研集群,推动政策、市场和品牌建设,推广循环经济和再生技术和产品。循环经济目前还没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学和交易机制,尽管有着众多的产业应用和显著的减排量,减排场景分散和牵涉供应链难以量化和确权,还未能在碳市场中发力,我们也将在这些方面开展工作,为进一步再生产品、工艺和设备贸易打好基础,对接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