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心和一个世界

王国平2022-12-22 14:20

王国平/文

儿童来到这个世界并非两手空空,尽管没带来经验,但却带有与生俱来的一些能力和天赋,尤其是思维能力,有两种独属于儿童期本能的思维,即哲学思维与发散思维。

儿童这两种本能思维,也可表述为:一颗心和一个世界。一颗心,就是指好奇心,好奇心决定了生命的旺盛程度;一个世界,就是能够绽放想象和创意的世界,也就是在发散思维下的精彩空间。


一、哲学思维:童年是哲学的高光时刻

不要以为哲学思维有多么高大上,其实,哲学思维就是“向世界发问”,就是“刨根问底”。毫无疑问,如此作为非儿童莫属,因为,儿童初到这个世界,没有经验,只有问题,见啥都好奇,见啥都要问,那股子贪婪劲,就像哲学家一样,非要把所有的事,都问个底朝天不可。

《苏菲的世界》作者乔斯坦·贾德就说: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其实,这个说法肯定了儿童天生具备哲学思维品质。包括著名学者周国平也说过:童年是哲学的高光时刻,但这是种需要唤醒的天赋。

事实也是如此,每个儿童都是“问题儿童”,许多问题都是“天问”,都需要我们这些过来人去理解和保护,不可以用“吃过的咸盐多”来蔑视“小儿科”问题。尤其在家庭,当父母被儿童追问到墙角,追到心烦后,便甩给儿童一句话:乱问些啥,没完没了的问!也包括在幼儿园,有时儿童突然想到问题,就会不管不顾的缠着老师问,而老师若是正忙,可能就会一句话给儿童的问题怼回去。

如此做法,就是对儿童的哲学思维品质的摧毁性破坏。

曾经,幼儿园一位小朋友问老师:白天的天为什么是蓝的?黑天的天为什么是黑的?天到底是蓝的还是黑的?另一小朋友参与进来说:不一定的,要是阴天,天就是灰色的。

后来老师跟我说到这个问题,我感慨说:这就是儿童的“天问”,你当时怎么回答的?她说:我告饶了,说你们这个问题有点难,等老师查找资料后再跟你说。我肯定说:你做对了。

后来,我在一次培训中专门谈了一个主题:如何面对儿童的“天问”?

其中,我谈了三个观点:

第一是肯定:对儿童的关注和发现问题,给予充分和及时的鼓励;

第二是处理:一般我不建议老师总当“百科全书”,成为儿童的“问题终结站”,如此,对儿童发展解决问题能力不利。

事实上,许多儿童的问题老师和家长也未必能解决,所以,不妨在儿童面前示弱一下,然后把问题搁置,或留给儿童继续研究,或给儿童未来一个研究问题的动机和动力。

第三是敬畏:也就是要以敬畏生命的态度去善待儿童的问题。

总之,如果我们沿着周国平先生的观点说去,那么,在肯定“童年是哲学的高光时刻”的前提下,也意味着成人的哲学思维“已经有些暗淡”了。这话不假,当一个人行走世界几十年后,许多事情都经历过,都见怪不怪了,就连抬头望一次星空的动作都很稀少了,如此,不知还有多少向世界发问的想法?!


二、发散思维:绽放想象和创意

发散思维有两点内涵,一是求异思维;二是创造性思维。

但是,用以解读儿童的思维,我不太认同“求异思维”。因为儿童的思维没有定式,也没成为习惯,所以不会像有些成人那样,刻意去追求与众不同。

至于为什么说儿童的发散思维是与生带来的呢?理由含简单,因为,儿童没有知识和经验,也就是“无知则无畏”,无畏的表现就是“敢想”,没有思维习惯的束缚,天马行空之下,思维形态呈现出来的就是发散性。

比如,我孙子刚上幼儿园时,给他喂治疗鼻炎的中药汤剂,很苦。所以,我拿来注射胰岛素的针管,对他说:你是选择打针,还是选择吃药?面对我的二选一命题,他竟然毫不犹豫立马指着旁边的一个果盘说:我选吃水果!

过后一想,我用的是中小学标准化命题方法,可他属于没被教育捆绑思维的幼儿,其思维的发散性特点依然健在,没被我们的教育模式给塑型。

再比如,一幼儿园老师跟孩子们讲防疫的事,在说到小区封闭时,一名儿童说:“老师,为什么不给小区扣上一个大棚,把病毒隔在外面?然后,小区里的人该干啥就干啥。”另一名儿童说:“老师,我认为可以给每个人都发一套大白衣服,穿上它就都不怕病毒了,愿意去哪就去哪!”

这位老师后来跟我说:“这些点子我咋就没想到呢?”我说:“不是你没想到,是你根本没想。”

说到这,想起一句说儿童的常用语:乖,听话!其实,这话应该说的是成人,许多成人在大千世界走了一遭后,早就懒于独立思考了,甚至有的人习惯于“傻子过年看邻居”了。

所以,我经常跟家长和幼师说:“一定要保护好儿童的发散思维,这是老天给儿童带来的随身礼物,是儿童天生的创新思维品质,也是未来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养。”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