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胡艳明 12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在“《财经》年会2023:预测与战略”上表示,我国还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较依赖化石能源,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偏短,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面临严峻挑战。
王信表示,短期内,如果碳减排驱动碳价上升过快,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剧烈调整,经济增长将受到一定冲击。但绿色低碳转型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是重大机遇,有望驱动创新、创造额外的就业机会、大规模增加资本积累,释放新的经济增长潜能。
王信认为,短期内,绿色投资增量不一定能抵消高碳投资萎缩规模,消费水平可能受影响,发展中国家的高碳产品出口也会受到抑制。从中长期看,经济有序低碳转型可促进经济增长,涉及三方面原因:一是低碳技术创新和制度变迁(绿色金融、转型金融发展等)带动生产率上升。二是低碳转型创造的新就业岗位可弥补高碳行业调整带来的岗位损失,增加人力资本积累。三是低碳产业资本、自然资本加速积累。
王信表示,“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三分之一的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四分之一的太阳能发电容量,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绿色债券和信贷市场,绿色金融、转型金融发展空间广阔,我国完全有能力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和绿色低碳有序转型。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和相关政策的支持引导作用。”
具体而言,王信认为重点包括:一是及早完善碳定价机制,充分发挥合理碳价有效引导资源配置的作用。完善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大其覆盖的行业和企业,引入金融机构发展各类金融产品,提高碳定价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扩大绿色碳汇、蓝色碳汇,鼓励、支持自愿碳减排市场发展。考虑在我国现有资源税、环境保护税的基础上,适时引入碳税(费),主要针对碳排放权市场未覆盖的行业和企业,与碳市场交易形成互补,共同形成合理碳价,强化对节能减排的激励约束。
二是着眼于全球高标准,建立和完善我国绿色金融、转型金融标准,强化企业、金融机构碳核算和气候环境信息披露,增强各类市场主体进行绿色低碳转型的市场约束和监管评价,防范“洗绿”、“伪可持续性”。
三是针对绿色低碳转型投资规模大、初期面临较多不确定性的特点,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相关产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可持续挂钩债券、碳中和债券,以及股票、基金、保险等。政府可通过财政贴息、财政担保、政府性投资基金、央行定向再融资、绿色金融评价等手段,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开发性银行的作用,加大对绿色低碳活动的低成本资金支持。由于技术进步是实现碳减排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尤其应加大对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
四是针对部分地区、行业、人群可能因低碳转型而受到较大冲击,及时采取措施促进公正转型。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妥善解决受冲击人群的再就业问题,维护其身心健康。货币政策应更加关注就业目标,支持高碳行业有序转型和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五是及时防范和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做好金融机构、地区等层面的气候风险敏感性分析和压力测试,研究采取逆周期资本缓冲、差额存款准备金等监管工具防范高碳行业风险积累,存在较大脆弱性的金融机构应及时补充资本金、处置不良资产。少数高碳行业较为集中、转型风险较大地区,应做好预案,通过地方政府救助、动用存款保险基金以及必要时动用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等,防范和化解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