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的十大重要信号

张奥平2022-12-17 16:50

张奥平/文 

本文十大重点

1、疫情防控: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着力保健康、防重症顺利度过流行期

2、明年经济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3、“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是较为罕见的表述,在“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三稳中,将稳增长放在首位,明确了经济的质与量并不是对立的“二选一”,要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

4、民营经济: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5、财政政策: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

6、货币政策:不会“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滴灌”的方向上将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

7、产业政策与科技政策:发展和安全并举,聚焦科技自立自强

8、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9、房地产:坚持“房住不炒”,向新发展模式过渡

10、平台企业: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此次会议对当前内外部经济形势作出分析确立了明年经济工作总基调 

作出明年五大政策部署分别是宏观财政与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社会政策;以及五大主要经济工作任务安排分别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

1

疫情防控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着力保健康、防重症,顺利度过流行期

今年以来,新一轮疫情多点散发与防疫措施升级是经济实现内生性复苏的最大制约项。

此次会议指出“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着力保健康、防重症”“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加强统筹衔接,有序组织实施,顺利渡过流行期,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

此次会议未提“动态清零”(4月及7月季度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动态清零”),强调要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着力保健康、防重症,表明防疫措施优化迈出“实质性一步”符合当前市场预期

此外,12月13日,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到北京市调研指导疫情防控工作,指出“实施好‘二十条’和‘新十条’,加强统筹、转变观念,把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到医疗救治上来,工作目标是保健康、防重症,确保防控措施调整转段平稳有序,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往未来看防疫措施将会持续优化最终的方向已十分明确笔者建议,各地方各部门要坚决防止单打一、一刀切与层层加码,避免无效的政策资源浪费。 

明年经济工作总基调:坚持稳中求进,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在经济形势判断部分,首先,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这是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大环境的总体判断,困难讲透。

其次,会议认为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就业物价基本平稳,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这是对年经济工作成绩的充分肯定,成绩讲足。

再次,会议强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强调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

“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重点。

其中,大力提振市场信心以及在后文主要经济工作部分指出,“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都是较为罕见的表述。在“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三稳中稳增长放在首位表明明年作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会议强调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以质取胜,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明确了经济的质与量并不是对立的“二选一”,要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

此外,在后文主要经济工作任务“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中指出,“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表明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态度与决心 

笔者认为,伴随着防疫措施持续优化,“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等具体举措逐步落地,我国经济将在明年实现内生性复苏。如果能够快速激发市场主体“全力拼经济”的信心与活力明年经济增速有望达到5.5%左右

市场主体、投资者也需理解,经济复苏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一路上行,而是逐步的波动回升,过程往往会一波三折。当下我们更需要拾起发展的信心,走在经济周期曲线之前,抓住未来的确定性。 

宏观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 

此次会议在宏观政策部分要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在财政政策方面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要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

在货币政策方面要求“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

宏观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在维持物价稳定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增长,熨平经济周期。

从经济先行指标PMI来看,11月份录得数据48.0%,较10月份49.2%继续回落,为今年以来次低值,连续两个月处于收缩区间,体现出经济受国内疫情点多面广频发,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等多重因素影响,内生性复苏动能不足,经济恢复发展基础需进一步稳固。 

从另一项经济先行指标社融数据来看,整体呈现出总量与结构双弱态势。11月新增社融19900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6109亿元,创近三年同期新低,其中代表市场自主融资意愿的相关科目,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3718亿元;企业中长期贷款虽同比多增3950亿元,主要是由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等政策引导,并非由企业内生性投资发展融资需求支撑。

笔者认为宏观财政货币政策不会急于转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表明明年财政赤字或将扩大,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使用上仍存空间,基建投资仍是稳经济的重要抓手。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表明明年货币政策不会“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结构性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发力,“滴灌”的方向上将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重心在宽信用。

笔者建议,货币政策仍需通过降低政策利率做强企业与居民资产负债表,助力私人部门有效需求恢复,提振信心,从而助推经济实现内生性复苏。

因当前经济实现内生性复苏的“钥匙”是市场主体的预期与信心,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信心,而降低政策利率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渠道作用提振信心。首先,降低政策利率将在生产端降低企业投资生产成本以及风险溢价,从而促进企业投资;其次,可以在消费端降低居民债务,尤其是住房抵押贷款债务,从而促进居民消费。

、产业政策与科技政策:发展和安全并举,聚焦自立自强 

在产业政策方面指出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在科技政策方面指出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要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科技创新是中国经济对内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外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制胜法宝。2021年,中国人均GDP已达到1.25万美元,接近世界银行2022年7月所设定的高收入国家的门槛人均GNI 13205美元。

中国经济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主要看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能能否实现由要素投入驱动(传统资源、土地或廉价劳动力),向技术创新驱动(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发展活力)跨越。二战结束以来,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无不在全球创新和产业链分工中占据关键位置。

此外,在日趋复杂严峻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中,对于已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且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不断提高的中国来说(2012年至2021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3%上升到超过18%),科技创新已不仅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

只有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攻克“卡脖子”难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才能把握住发展的主动权,成功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从政策面来看,在近年的中国经济发展中,科技创新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二十大报告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部分中指出,未来创新驱动两大重点方面:

1. 创新驱动目标:“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等;

2. 创新驱动主体:“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等。

此外在后文主要经济工作任务“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指出“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

对于企业而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背后的确定性机遇便在数字化转型、低碳绿色化发展与“专精特新”(详细内容可见:《重磅!二十大报告学习:企业的10大机遇)。

五、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此次会议强调“要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支持以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内需”

在消费端指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

在投资端指出要,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

会议内容与二十大报告强调的,“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一脉相承

笔者认为中国经济未来的高质量发展一大关键点是在供给侧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在需求侧从依靠外需到扩大内需。用一个公式来总结

“经济高质量发展 = 创新驱动 + 内需拉动”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下文简称《纲要》),《纲要》开宗明义地指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是促进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决策。

 纲要共有11个章节明确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2035远景目标,以及“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此外,内容涉及需求侧消费与投资、区域协调发展、供给侧创新驱动、现代市场和流通体系、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共同富裕、提升安全保障能力等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并蕴含了企业在“扩大内需战略下长期发展确定性方向与新机遇例如

Ø 在第三章节“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中提出:增加健康、营养农产品和食品供给;推进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加强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等配套设施建设;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以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为重点,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更好满足中高端消费品消费需求;扩大文化和旅游消费;增加养老育幼服务消费;促进群众体育消费,发展在线健身、线上赛事等新业态;支持线上线下商品消费融合发展,加快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发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等新零售业态,依法规范平台经济发展,提升新业态监管能力;发展新个体经济;大力倡导绿色低碳消费等; 

笔者预计,在健康产品及食品、新能源汽车及其上下游产业链、文化、旅游、体育、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改造等方面将给予不同维度的政策支持;房地产市场总基调仍是“房住不炒”,新发展模式中租赁住房将是重要方向。

Ø 在第四章节“优化投资结构,拓展投资空间”中提出加大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投资力度,扩大先进制造领域投资,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力度,支持企业应用创新技术和产品实施技术改造;创新完善制造业企业股权、债券融资工具等;

Ø 在第六章节“提高供给质量,带动需求更好实现”中提出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动企业加快数字化改造

笔者预计,在制造业投资中,数字化与低碳绿色化两大技术改造方向将有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对于传统制造业企业而言,应抓住政策机遇实现数字化升级与低碳绿色化发展。

Ø 在第五章节“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释放内需潜能”中提出:在全国统一大市场框架下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努力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释放区域协调发展的巨大内需潜力。

笔者预计,各地区将趋向于形成“主体功能区”为特征、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企业需要围绕各区域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做长期布局。

Ø 在第七章节“健全现代市场和流通体系,促进产需有机衔接”中提出: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

笔者预计,各地区过去所形成的价格保护机制将被逐步打破,行业集中度上行。交易与制度性成本下降,有利于企业市场边界扩大,头部品牌市场将会更广,区域性品牌企业需力争成为行业头部,不可“偏安一隅”。

Ø 在第八章节“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内需发展动力”中提出鼓励民营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推动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增强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融资功能,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 

笔者预计,伴随着深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将实现高水平循环。在科创板重点服务硬科技、战略新兴产业;创业板重点服务“三创四新”;北交所重点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下,创新型企业实现资本化、股权融资的机遇将大幅提升。 

因篇幅有限以上仅为纲要部分内容建议企业家从纲要中搜索自身行业的相关表述理解学习“扩大内需战略”对自身行业长期发展的影响此外,《纲要》是“扩大内需战略”提纲挈领性的文件,未来各有关部门将会进一步细化实化,各地方将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扩大内需战略政策措施。

当前,伴随着美国等西方发达经济体为应对四十年未有之大通胀开启强力加息缩表,全球总需求持续下降,海外供需缺口不断收窄,这也将对我国未来出口形成一定的压制(以美元计,11月,出口金额同比下降8.7%,降幅较上月扩大8.4个百分点,进口同比下降10.6%,较上月扩大9.9个百分点),稳增长的重心则落在了内需,也就是消费投资 

私人部门中居民消费回升的前提是收入预期的改变,民企投资回升的前提是盈利预期的改变,伴随着经济逐步放开,在企业与居民资产负债表三年衰退的情况下,首先不会是报复性的投资消费花钱,而是报复性的赚钱存钱,只有到企业与居民的利润表开始复苏,才敢投资消费花钱。笔者建议,在过渡阶段,扩大内需战略”相关政策措施还需加快细化实化。 

自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长期承受着上游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所带来的供给冲击;下游终端消费低迷所带来的需求收缩;叠加多行业政策调整,疫情反复且防疫措施不断升级,生产经营活动频繁受阻,从而造成发展的预期不稳、信心不足。

笔者建议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应以恢复市场主体信心为着力点 

首先,各地方要坚决落实疫情防控新措施,防止疫情防控简单化、一刀切和层层加码;

其次,要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

再次,对于近年来多行业的政策调整,要讲清楚政策导向和原则,引导好市场预期,避免市场主体因预期不明而产生信心转弱的负反馈循环;

最后,要站在微观市场主体需求的角度,落实好已出台的助企纾困存量政策,同时,以企业信心为政策着力点,研究出台超常规的增量政策,给予企业多方位的政策扶持,营造全力拼经济的良好氛围,助力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恢复对未来发展的信心。避免疫后中小企业长期信心不足的“后遗症”成为“永久性创伤”,这也是日本“失去十年”惨痛教训的根本。

六、房地产坚持“房住不炒”向新发展模式过渡 

此次会议指出“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同时,要坚决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对比7月28日政治局会议提出的“保交楼、稳民生”,此次会议在继续强调“房住不炒”的同时,提出“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体现出稳地产的重要性和急迫性,释放了更加积极有为的政策信号。

可预计,房地产供给端纾困政策将继续加码,从“保交楼”到“保优质房企”,将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七、平台企业: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此次会议指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去年以来,对平台企业的反垄断与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使市场产生“全面打击平台企业发展”的认知偏差。首先,对平台企业反垄断与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本质原因是,在实现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以下发展中的问题:

第一,在竞争中形成了对整个商业价值端的零和游戏,线上挤压线下,线上平台入驻后的销售费率等成本远高于线下经营成本;

第二,平台流量为王,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频发,假冒伪劣产品盛行;

第三,利用人性的弱点,创造出不利于社会长期发展的产品;

第四,通过“无底线”的用户数据采集,进行大数据杀熟,形成单方面独赢而非平台与消费者共赢的局面;

第五,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后,年轻从业者出现了996、007式的内卷;

第六,通过强大的资本与数据优势,跨行业垄断式发展,挤压行业内其他企业健康发展的空间。 

但是,在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的20多年间,平台企业巨头们靠自身不懈努力的发展,使得中国在工业时代较落后的商业地位逐步实现了赶超,同时培养了10亿网民,提升了整体的商业效率,解决了大量就业,扩大了中国经济的规模,数字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更是离不开平台经济的带动。 

所以,对平台企业反垄断的政策意图是为了解决上述发展中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同时使平台经济更为长期健康发展。 

此次会议指出,“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首先,是对平台经济所产生的认知偏差进行纠偏,未来将进行常态化监管。其次,可预计,更多有利于平台企业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具体政策将逐步落地,不仅要支持平台企业发展还需要平台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创造更大的价值

未来看,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所处的经济周期将再次反转IMF预测 2023 年全球经济增速从3.2%下降至2.7%,彭博和美联储预期均指向美国经济可能在 2023 年底陷入衰退。

2023年即将到来我们应拾起信心有所期待 

本文作者系增量院长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增量院长、增量资本创始人,同时兼任工信部中国电子商会科创产业专委会副理事长、人民网人民创投专家咨询委员会特聘专家、中关村数字文化产业智库专家委员、越南建设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长江商学院金融学会特邀讲师等,2021年获南开金融首席经济学家论坛青年经济学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