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药维新】康方生物夏瑜:50亿美元“出海”的背后

瞿依贤2022-12-12 21:20

 
 

编者按:中国的本土药企长期以来主做仿制药,而创新药基本由外企垄断。近几年,这种现象逐渐被打破,一批本土创新药企正崭露头角。

随着2008年 “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实施、2015年药物监管制度改革、2018年药品带量采购、港交所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上市、科创板、创业板重点支持生物医药等政策的落实,本土创新药企迎来越来越多的发展机遇。

几年来,国内的创新药企在政府和资本市场的支持下,走上国际舞台,也逐渐收获了药品上市和商业化。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传统世界运行秩序,也凸显出生物医药行业的重要性和医药创新的重大意义。新药研发、临床试验、可及性、可支付,这些医学专业词汇逐渐被大众熟知。

作为见证者和记录者,经济观察报将持续关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和变革,对话这场大变革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本文为【国药维新】系列报道第十二篇,对话康方生物联合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兼总裁夏瑜。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瞿依贤 12月6日,康方生物(09926.HK)宣布了其独立开发的全球首创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依沃西的“出海”授权协议,总交易金额最高为50亿美元,其中首付款为5亿美元。该交易金额刷新了国内创新药企License out(对外授权)的纪录。

消息出来,有同样宣布过十亿美元规模BD(Business Development,商务拓展)交易的创新药企高管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康方生物的交易直接拉高了国内创新药企的想象空间,“以前大家认为(交易总额)谈到20亿美元就很了不起了,这次直接谈到了50亿美元”。

除了交易金额刷新纪录,康方生物这项BD还有不少特别之处。

首先,从交易方看,Summit Therapeutics(下称Summit)并不是这类交易中常见的大型跨国药企,它是一家小公司,且账面只有1.2亿美元的现金,但这家公司背后有一个全球生物医药行业的传奇人物。另外,跟同类交易不同的还有,康方生物董事长夏瑜也将被委任为Summit董事会成员。

12月9日,夏瑜告诉经济观察报,宣布交易之前,康方和Summit的实质性协商过程大约3个月,协商内容非常细致,核心是对产品的理解,Summit首先关注的点是依沃西的临床研究数据,判断依沃西是否有潜力在头对头临床研究中打败K药。

“他们认为这个药有潜力在头对头临床研究打败K药,是他们下定决心的关键一环。”夏瑜说,Summit找来的时候给出了关于依沃西开发的详细规划,因此洽谈中Summit关注的内容非常细致,关系到后续所有开发规划的每一个执行点,比如中美、中欧之间药品的物流运输、双方公司如何分享数据、药品专利相关事宜等等。

关于款项,Summit方面称,引进依沃西的资金主要通过向股东配股以及贷款获得,配股+贷款总计融资额可能达10亿美元。Summit背后老板Robert Duggan,曾经凭借做出伊布替尼把当时的公司卖给艾伯维,一举收益35亿美元,其本人在Summit占股80%。

相比后续的里程碑付款,首付5亿美元何时到账是更近前的事情,夏瑜给经济观察报的回答是,“相关款项支付时间和节点,在协议里面有明确的约定”。

关于依沃西这项50亿美元的合作,业内感兴趣的有诸多方面,包括为什么不选择大型跨国药企、为何要进入对方的董事会等等,经济观察报采访了夏瑜。

微信图片_20221212213615

以下整理自对话内容:

50亿美元合作的背后

经济观察报:为什么不选择大型跨国制药企业?

夏瑜:在依沃西海外BD合作方的选择上,我们的目标是尽快地推动依沃西在海外市场的成功上市。能否帮助我们很好地实现这个初衷与诉求,能否在依沃西实现国际化的过程中,让我们整个团队和体系融入其中,得到系统性、国际化的提升,是我们最关心的事情。

Summit就是一家我们认为符合这样条件的合作伙伴,虽然看起来Summit只是一家不是很大的公司,但是通过尽调,我们发现Summit背后老板Robert Duggan是一个在全球生物医药行业和美国华尔街的传奇人物,也是一位连续成功创业者,他以及他的核心团队真金白银拿钱出来做这个项目,他们在资本市场和医药行业都拥有丰富的人脉和资源,会尽全力推进依沃西在所授权市场的开发、上市和商业化事业,在这个过程中,康方的整个体系可以融入到其中,也可以加速我们在其他海外市场的上市进程。

相较之下,大型跨国制药企业有更多的在研产品和管线,同样也更加强势。Biotech授权产品给大型跨国制药企业,除了获得财务层面和企业声誉层面的回报,甚至里程碑款项的时间,Biotech都是完全无法掌控的。总体而言,Summit这样小而美的合作伙伴,更符合我们BD的初衷和目标。

经济观察报:你们想过自己做海外市场吗?

夏瑜:关于依沃西在海外市场的开发和商业化,我曾经也思考过是不是应该自己来做,但是很遗憾,资本市场过去两年发生了很深刻的变化,所有企业的融资难度大幅度提升。虽然康方生物近几年从资本市场达成了几笔融资,但不得不说,现在确实融资难度大幅提升了。虽然我们有能力去推动自主研发产品的海外开拓,但当下完全依靠自己去推动产品走向市场并非是最优选择。

我们其实一直在筛选合适的合作伙伴,但在临床一期和二期阶段的产品,别人没有看到数据,所以在跟你谈价格的时候,会很大程度压价。对于我们的依沃西,此前一直没有看到非常合适的合作方,但我们对这款产品有信心,这也让我们有时间和空间去寻找合作伙伴。

依沃西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较大关注的一个重要契机,是2022年的ASCO(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我们发表了依沃西在相关类型肺癌的研究数据。Summit看到了这个数据,所以来跟我们接触。

他们刚开始找来的时候,我也有很多的疑惑。但是我不给产品的BD设限,我不认为一定要跟大公司合作。当然,如果是一家相对较小的公司,我需要充分确定对方是否具备将我们的产品快速推向市场的能力,如果它有能力,那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会比大公司做的好,这是我一直的思路。很简单,大公司自己的“儿子”“女儿”一大堆,你的“女儿”嫁过去了,会给你穿上漂亮的衣服,但实际能获得多少资源?

我们对Summit做过非常详尽的尽调,Summit的董事长Robert Duggan是一个连续创业者,但每次创业都十分专注,他通过整合资本行业、医药行业的资源,组建优秀的团队,把控产品开发和企业经营的每个环节。比如,他曾经做出过伊布替尼(注:伊布替尼2021年全球销售额为97.77亿美元,是全球销售额第三的抗癌药物),伊布替尼是血液肿瘤药物,从药物机制和市场空间等维度考虑不如依沃西,那么依沃西的经济账是很容易算的,这也是他下定决心的关键。

Summit对依沃西的合作做了充足的考量和准备,基本上我们所有的讨论过程Robert Duggan都亲自参与了,他们在跟我谈的时候,就已经分享了后续每一步的想法。

说实话,可能50亿美元的交易额确实超出了国内一些人士的预期,超预期的根本原因是这些人也许并未真正理解双抗,并未看清依沃西的价值。

经济观察报:最终达成交易之前,双方协商的事项主要集中在什么方面?

夏瑜:说个小秘密,其实实质性洽谈也只是三个月左右,我们双方都是执行力非常高的团队。双方协商的核心还是对产品的理解。

Summit告诉我,他们看了ASCO的数据,觉得这个分子有意思,就问我们愿不愿意让他们来做海外开发。据Summit透露,这笔交易前,他们看了上百家公司,就像我们此前也在广泛接触各类合作伙伴。

Summit首先关注的是研究数据,除了披露出来的信息,是否还有其他?数据原始情况怎样?更进一步,他们要通过数据判断依沃西是否真的有潜力打败K药。他们看了数据后,认为我们的产品有很大可能会比PD-1更好,非常有潜力在头对头临床研究中打败K药,这是他们愿意做这个交易的关键点。他们认为,这个药真的有潜力值得做。

在找到康方谈这笔交易的时候,Summit给出了关于依沃西开发的详细规划,因此洽谈中Summit关注的内容非常细致,关系到后续所有开发规划的每一个执行点,比如他们会问中美、中欧之间药品的物流运输,我们双方如何分享、能不能分享数据,还有专利相关的事情。

简单来说,他们关注依沃西在海外的每一步是不是能够很顺利推进,这一点反过来也是我尽调的部分。他们不是听我们说了“12345”就可以了,他们还要求看原始数据,要求跟PI(临床研究者)去聊。我们也很认可他们认真的态度,因此在整个尽调过程中也对他们非常透明。

经济观察报:加入Summit董事会这一点,是你提出来的吗?为什么提出?

夏瑜:这一点是我提出来的,我也能感受到他们会欢迎我的加入。

原因有好几个层面,首先当然是加入了以后,能够更加深度参与依沃西在海外市场的开拓,这毫无疑问。另一方面,像Duggan这样的人是值得去尊重、了解、学习的。加入他们的董事会,对我们是一件互赢的事情,因为这个分子(依沃西)我们最熟悉,我们也能很好地帮助到他们,双方会有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

还有一点,除了跟Summit合同规定的四个市场(注:美国、加拿大、欧洲和日本)之外,其他市场(含中国在内)我们还拥有着所有权益,我也认为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东西,对开拓其他市场将会起到重要的帮助。

经济观察报:依沃西在国内上市之后,商业化是如何计划的?

夏瑜:我们之前已经有商业化产品了,在国内有懂医学的专业化商业团队,未来一定是在公司整体肿瘤销售的架构之下,进一步扩大销售团队。

经济观察报:Robert Duggan做伊布替尼,后来又卖掉了伊布替尼的权益。假设依沃西再次被出售,你们的权益如何保障?

夏瑜:这完全不需要担心,我们协议里明确的权益始终都会有很好的保障。最先拿到的当然是5亿美金的首付款,里程碑金额则取决于依沃西的临床进展,销售提成取决于上市会的销售状况。

换句话说,假设Robert Duggan后续可能将产品/公司以500亿,1000亿美元再卖给其他公司,那么我们非常祝贺他们,也祝贺我们自己。而这个过程中,对于我们而言,我们该获得的权益都已经获得了,产品上市之后再交给更有实力的公司,比如在我们授权的这4个国家拥有更加强大的商业化能力的MNC公司,对康方生物而言更好,因为这意味着我们拥有的销售提成权益的价值再被放大了。如果这个假设成立,依沃西在Summit手中,被当做宝贝,投入最大的资源和力度,实现最高效的临床开发;再去到MNC公司手中实现最具价值的商业化放大,那必然是一个多方共赢的局面。

经济观察报:你认为康方这次的交易对国内同行有什么借鉴意义?

夏瑜:其实做BD交易,不同的Biotech公司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想法,核心是,必须明确做BD的目的是什么。

有些人对BD有误解:一个产品/公司的好坏,需要用一个BD交易来证明,而且一定要跟大型跨国企业做BD。每家Biotech公司的管理层头上都被带了一个“紧箍咒”:你的产品有没有向国外的公司授权出去?

我认为,不能为了BD而BD,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就应该有不同的BD需求。当一家小的Biotech公司只有十几二十人的时候,做了一个很创新的东西,需要继续往做下去,还需要考虑如何最快速把产品推到临床上,快速高效做好临床开发,最终快速进入市场,做好商业化等等,那就需要资源,要把钱找来。也就是说,对小Biotech公司来说,通过BD充分借助别人的各类资源,是很有价值的一个选择。

另一种类型,中国有些Biotech/Biopharma公司已经非常大了,比如康方有2500多名员工,这在中国和美国都属于中型公司规模,我们有完全独立自主的研发能力,临床开发、生产和商业化整个系统能力都非常完善。这样的情况下,我们BD显然不是为了证明自己,也不单纯是为了找钱,而是发展国际化。

需要注意的是,一个公司把产品BD给国际大公司,往往多是把产品卖掉了,除了财务上带来收入和品牌上有所提升,原研企业无法从国际大公司里面获得太有价值的东西。这是国际化么?显然并不是,仅仅是把产品卖到了国外。

康方发展到当前的阶段,更大的诉求是,我们自己研发的产品怎么样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国际市场,同时能够让我的团队、我的体系融入到这个过程中,得到系统性的国际化的提升。

到目前为止,康方生物在国外做了很多临床试验,几乎所有产品的一期临床都在国外开展,我们公司有做临床的基本能力,可是有基本能力和你有没有足够的资源又是两回事,建立资源需要花时间和精力。

还是那句,做BD不要给自己设限,也不要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和大公司、小公司合作各有优势劣势,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

H股转A

经济观察报:你们计划回A股,是出于现金流的考虑吗?

夏瑜:从资金的角度来说,回A也有很多方面的考量。一方面是作为一家正在转型Biopharma的公司,还是要储备更多资金。我们的钱是够的,但我们想要做更多的事情,那有更多钱显然是更好的事情,A股IPO肯定能带来更多资金。

还有,我们公司未来一个阶段仍然以中国为主战场,科创板上市以后对公司整体的形象等各方面都是好事。

另外,由于我们的“创新”属性,业内包括资本市场等各界在内,一直以来都希望康方再在科创板上市,这样国内人民币资金也是拥有更加便利的投资市场。

经济观察报:H+A怎么考虑估值对标港股这件事情?

夏瑜:这个由不得我来考虑,应该是市场来考虑,但是港股和A股确实存在估值上的差异。

就像刚才说的,各界都认为我们应该H+A,原因之一是我们非常符合科创板的创新要素。要上科创板,你的东西不能都是买进来的,要自己研发的,我们的创新成果绝对符合科创板的条件,包括这次BD的成功,也对我们回A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我觉得,接下来随着海外三期临床的快速推进,会一次又一次强化公司价值,我们在资本市场包括在A股市场上的估值都会体现出来。

经济观察报:你曾经说过制约国内创新药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基础研究能力有待提高。

夏瑜:我主要指的是,中国的基础研究中缺少跟制药应用相关联的基础研究。中国是在全世界发表文章最多的国家之一,现在基础研究也在往好里走了,资本更加专业也更加理性,盲目的项目也在主动和被动减少。

经济观察报:有时间行业里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要做first-in-class,还有另一种是说基于中国当前的现实,做差异化的跟随式创新也有市场,你的看法是什么?

夏瑜:在我看来,无论何种创新,最后都要落实到临床意义上来。比如说,在研发的时候,不是为了差异化而差异化,目的必须是产品在临床上更优效,或者有其他优点。只要更有优点的产品,未来一定会有市场价值,一定会淘汰不如它的东西,如果能做出这样有差异化的东西,那当然是有意义的。

做药就是要落实到最后的临床受益,通过你的差异化让临床受益,这就是你的价值所在。所以,做差异化不是目的,做出有临床价值的东西是目的,通过做差异化来实现临床价值,这当然以后就会有市场。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健康新闻部资深记者
关注医疗、医药、医保、医美等大健康领域的人物、故事、资本,微信号:yixian-er,邮箱:quyixian@eeo.com.c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