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梁冀 2022年12月10日,“中国公司治理50人论坛第三届主题论坛暨第十六届中国公司治理论坛——ESG与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以线上形式成功举办。
此次论坛发布了由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公司治理5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执行主任高明华教授主持完成的3份报告:《中国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报告No.2(2022)》、《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分类指数报告No.21(2022)》和《中国金融业上市公司治理指数报告No.3(2022)》。
其中,《中国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报告No.2(2022)》是国内首部公开出版的、针对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ESG评价报告;而《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分类指数报告No.21(2022)》已连续出版21部,同时已建成国内最大规模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分类指数数据库。
ESG(即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是目前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当前,证监会、国资委等相关监管机构也在积极推动ESG落地工作。国务院于2020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指出,上市公司发展质量不高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
《中国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报告No.2(2022)》认为,提高ESG水平和提高公司质量是高度统一的。基于科学、可得、可比、可持续的指标选择原则,报告设计了包括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三个维度、由132个具体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其中,公司治理包括投资者权益保护、董事会治理、企业家激励与约束、财务治理四个方面。在三个维度中,公司治理是最为重要的,是公司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社会责任包括公司的经济责任、创新责任、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合规及信息披露责任四个方面。
报告特别强调,社会责任应该把经济责任(指公司的绩效和价值)和创新责任(包括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涵盖在内,因为好的经济绩效是任何上市公司都追求的,也是企业履行其他很多社会责任的基础;而创新,不论是制度创新还是技术创新,都具有明显的外溢效应。对于环境保护,要充分考虑各行业尤其是金融业与非金融业的差异性。
报告显示,总的来看,2021年非金融业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较2020年下降,原因主要在于社会责任分项指数下降较多,降幅达12.97分;而社会责任分项指数下降主要是因为疫情及国际环境恶化导致企业的经济责任下降,进而连带其他社会责任也随之下降。但公司治理和环境保护两个分项指数均值都有上升。
从所有制看,2020年和2021年,非金融业国有控股公司质量/ESG指数都高于非国有控股公司。相比2020年,2021年非金融业两类所有制公司质量/ESG指数都出现下降,其中非国有控股公司下降幅度大于国有控股公司,这与非国有控股公司社会责任下降幅度(尤其是经济责任)更大有关。
从行业看,2021年,非金融业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位居前三位的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采矿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排在最后三位的是综合、教育,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相比2020年,2021年非金融业17个行业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都出现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行业是教育,下降5.79分,这与“双减”政策有密切关系。
从上市板块看,2021年,非金融业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最高的是沪市科创板,最低的是深市主板。相比2020年,2021年非金融业四个板块上市公司质量/ESG指数全部下降。深市主板公司下降幅度最大,下降3.17分。
高明华建议,在公司治理方面,应淡化“控股”一定要“控制”的观念,强化各类投资者权益平等保护的意识;切实增强董事会独立性,股权董事不能强制董事会采纳其意志;实现以总经理为首的经理层经营控制权的独立性,同时使其独立承担责任;加强内部控制,同时高度重视利益相关者的财务激励以及他们之间的财权配置;不断强化高管薪酬与高管贡献相吻合的薪酬契约意识,判断一个企业高管薪酬的高低,不能仅看其绝对额,更要看其贡献。
在社会责任方面,高明华表示,高度重视公司的创新责任,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尊重各利益相关者的专用性资产,尤其要重视员工的权益保护;重视社会责任的合规性。
在环境保护方面,基于“双碳”目标,要特别注重完善环境保护法规,提高环境保护绩效,加强环境保护信息披露,高明华称。
据悉,“中国公司治理50人论坛”是由政界、学术界和企业界50余位公司治理专家发起设立的非营利性的公司治理专业性高端智库平台。该论坛将致力于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重要思想,搭建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公司治理理论和经验交流平台;致力于研究高度透明、问责明确、监督有效、尊重利益相关者等公司治理价值实现方式,服务于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理论和实践;致力于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促进实现中国企业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