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晓林 实习生 胡耀丹 今年以来,“缺芯贵电”问题成为汽车产业链上的焦点,寻解破题之策成为重要任务。12月8日,2022中国汽车产业峰会上,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徐大全、宁德时代中国区乘用车解决方案部总裁项延火等业内专家对此展开激论。
“缺芯”方面,徐大全谈到,芯片产能爬坡时间非常长,周期需要2-4年,博世希望与主机厂绑定获取车型规划,从而预测芯片需求。“贵电”方面,项延火认为要聚焦电池技术的革新和电池的回收利用来解决问题。
“从周期的角度来说,这是解决不了的。”在回答如何解决当下芯片短缺的问题时,徐大全说道,芯片公司从投资建厂房、进设备,到晶圆的工艺,再到封装、测试,要达到预定产能的爬坡时间非常长,周期需要2-4年的时间。他认为,当前缺芯的局面是3、4年前芯片行业对智能汽车的发展趋势判断不足造成的。
此前,汽车行业数据预测公司AutoForecast Solutions(以下简称为AFS)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25日,受芯片短缺影响,今年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约337.68万辆汽车。今年9月,丰田汽车在官网宣布,受半导体等部件短缺、新冠疫情蔓延及物流停滞的影响,10月份全球产量约为80万辆,较此前预期减少10万辆。当日,本田汽车也在官网宣布因半导体、疫情等原因而削减产量的信息。
“我们想要跟主机厂进行绑定,这样至少我们能维持一个可预测的产量,进而芯片工厂能够投入来建设,否则过几年芯片仍然是问题。”难以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徐大全认为,为保证以后的芯片供应,博世在和所有的主机厂讨论明年、后年甚至大后年的车型规划,按照车型规划产量再导出博世的产品。然后与各家芯片供应商进行沟通。
大众CARIAD中国子公司CEO常青对此持肯定态度,“配件厂、主机厂合作要有共识,如果大家能沟通得好的话,双方不管是做MCU的还是做大算力芯片的都会有成果。”常青表示,从整车企业的层面上来说,大众所采取的方针是合作,一方面跟传统供货商进行合作,另一方面也跟创新企业合作。
“芯片总体分为两大部分,48纳米制程以下的芯片,未来的出路就是进口加国产同步发展,不断地丰富供应商资源芯片;高制程的复杂的芯片,目前还是依托于除国内以外的第三方来制造的模式,今年逐步在好转。”零跑科技创始人、董事长、CEO朱江明对缺芯现象的解决方案进行了“分类讨论”。
徐大全表示,博世现在缺的基本上是低制程的MCU芯片等,大算力的芯片基本上现在行业暂时还不缺。围绕供应链下一步的建设,徐大全提出,希望在中国有更多车规级芯片的生产厂商出现,并大批量地提供芯片。
“缺芯”之外,“贵电”也是目前汽车产业供应链上的难题。自去年以来,电池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其中关键材料碳酸锂已从2021年初的5万元/吨,涨到当前60万元/吨左右,涨幅巨大。今年11月,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华荣表示,现在电池成本已超过整车成本的四成,有的车型甚至达到50%多,严重影响产品效益达成,对企业经营造成巨大波动。
“实际上我们认为锂矿资源本身应该不是我们动力电池发展的瓶颈,只是短期的供需矛盾,一些资源布局跟行业发展有一些不匹配的短期影响。”宁德时代中国区乘用车解决方案部总裁项延火说道,供应链要适应短期的材料价格上涨可能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加快布局国内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此外,电池回收的循环利用,也被认为是缓解短期材料紧张的重要方法。“它的材料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回收利用的,这时中国大制造的优势就可以充分地发挥出来。”项延火说道,这两年宁德时代也在大力开发一些资源和技术。他认为,通过技术创新、前端资源产业链的合作和协同发展、梯次利用的规范跟产业的推动,资源短缺在一段时间里就会得到很大的缓解,甚至可以充分解决。
“最终还是要靠技术的创新,这才是根本。”从长期来看,项延火认为,电池制造产业在利用资源的时候可以结合新技术,把有限的材料进行拓展,“钴比较贵,那我们是不是能够把钴的含量通过技术优化,把压力减轻?”
资料显示,目前包括LG化学、蜂巢能源等电池制造企业均在推进无钴电池的研发。今年11月,宁德时代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目前正全面推进钠离子、M3P、凝聚态、无钴电池、全固态、无稀有金属电池等电池技术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整车企业自研电池,以及业内“全栈自研”战略的风潮,朱江明表示,零跑的态度是不造电池,而是在电池在车上的应用设计上发力。“在产业链里大家一定是既分工又合作。”项延火认为,整车厂可能在电子产业中的一些部分占有优势,但在电池部分,专业电池厂积累、储备的资源以及布局可能基础会更好一点。
“我们的目标是全栈自研到60%以上。其他方面,我们也要继续去合作,双管齐下。”常青表明,大众公司的发展方向就是全栈,虽然以自研为主,但在过渡区间合作必不可少。徐健认为,很多车企有垂直自研的能力,但智能芯片对底层技术的要求比较高,研发成本也比较高,所以车企选择跟芯片企业进行生态合作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