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跃向“智造”,政产学研人士热议粤港澳大湾区“共享创新”

周一帆2022-12-08 21:26

记者 周一帆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代表的中国主要城市群,正成为推动科技和产业共享创新,从“制造”向“智造”跃升的强大主力。

12月8日,在“大湾区科学论坛湾区科创峰会”上,中国(深圳)综合开发发布的《共享创新指数研究报告》显示,以科创为特色的专精特新企业已成为长三角、京津冀、大湾区和成渝四大城市群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目前四大城市群共有专精特新企业4980家,占全国专精特新企业的50.2%,与此同时,中国内地有超6成的灯塔工厂也聚集于此。

参会专家表示,世纪疫情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让经济快速恢复并持续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前越来越重要的一项任务。面向未来,以“制造基底+创新基因+数字基础设施”的底座基石,以政企学研协同创新“有来有往”的多向互动,以战略型大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共享共融,以战略科学家与产业科学家“研产一体”长效驱动为特点的共享创新模式,将成为中国经济“强筋健骨”的动力支撑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源泉。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非常关键的任务之一,也是我们这几代人的历史使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在峰会上指出。

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位于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自2018年对外开放以来,已完成8轮用户实验共800多项课题、全球累计注册用户4000多名,已经成为粤港科技创新的共享性关键支撑平台,在新型能源材料、航空材料等领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成为支撑大湾区乃至我国攀登全球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高峰的“大国重器”之一。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卓越院士、新加坡前常驻联合国代表马凯硕眼中,粤港澳大湾区是亚洲最具创新潜力的区域。

“纵观全球,发展和创新进入十字路口,唯有准确把握形势,才能找到出路;唯有坚持自立自强,方能屹立不倒。中国和许多其他亚洲国家需要加大对科学技术投资,更加自力更生,尽可能在本区域内进行技术创新,就像美国目前在硅谷所能做到的那样。”马凯硕表示。

当前,疫情应对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疫情三年让人们的需求从“在线”转向“在场”,也加快了数字科技对传统创新活动技术底座的重塑,为走出疫情后的经济发展积蓄了动力,增强了韧性。腾讯在峰会上指出,目前,高性能计算正迈向“CPU+GPU+QPU”时代,泛在操作系统加速“人-机-物”全面融合、云计算集成化和异构化持续演进……基于5G、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底层技术,全真互联正在成为新趋势,世界正加速迈入数字文明时代。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我国新时代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国家战略,也是新的时期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希望在科创领域,三地的官产学研可以秉持过去‘吃螃蟹’的尝新、创新精神,迎难而上,务实进取,为国家伟大的创科事业贡献湾区的力量。”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在会上表示。

科技和产业创新,归根到底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在实践中,粤港澳大湾区逐步探索了一条从基础研发、技术攻关、市场应用到社会利益创造的价值生态链条,实现了创新活动从出发点到落脚点的“正向循环”。科学家+企业家、大企业+中小微、核心城市+成员城市,再加上一国、两制、三区,是大湾区独特多元优势。

多主体参与的创新活动,讲究的是开放共享,追求的合作共赢。澳门科学家,澳门大学教授、2022“科学探索奖”得主麦沛然在峰会中强调,“大湾区数实并重、软硬一体的研发和产业生态,不仅让产业链、基地、人才等优势可以跨境利用,还能在与现实需求和市场的沟通对接中锤炼产品研发,提升创新‘含金量’和竞争力。”

“澳门将加强与横琴以及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合作,为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以及融入国家创新的体系而努力,并将持续鼓励及推动澳门科技企业与大湾区高等院校的合作,积极促进产学研的融合发展。”澳门特区政府经济及科技发展局局长戴建业表示。

《共享创新指数研究报告》指出,大湾区的创新资源要素在深港两地、珠江两岸、四大核心城市之间跨河、过江、越海,频繁流动、深度共享。这背后依托的是大湾区科技和产业创新的“三大利器”:区域产业集聚平台、大科学装置平台和企业开放创新平台。其中,华为开发者、腾讯数字生态、广汽智联等企业开放创新平台是大湾区科技产业创新的一大特色。

谈及搭建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的初衷,腾讯科学家、美国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会士刘威强调,“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通过数字技术创新,以数强实,为用户、合作伙伴和全社会创造更多实实在在的创新价值”。

“我们有AI应用加速,最开始是孵化,做一个小的产品,慢慢做大,最后希望为产业助力。现在我们在智能制造、政务民生、医疗、制药、农业以及教育六大领域,都在进行探索。”刘威介绍,“在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上,全真互联的大门正在打开,而‘全真’正是我们希望所有产品技术,能让用户获得更加真实、沉浸式的交互体验,在技术上,AI只是一块,还有云计算、区块链、数字孪生等等。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广州采访部记者 重点关注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电竞产业发展趋势。新闻线索请联系:zhouyifan@eeo.com.c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