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咏/文 拆掉水马围挡、恢复堂食、进入公共场所只查绿码无需核酸、广州塔上霓虹灯旋转闪出“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城市的烟火气正在回来。这是11月30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后的广州。此前一天,广州新增感染者6995人,其中无症状感染者占比超过92%。
11月30日,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方面专家对优化完善防控措施的意见建议。她指出,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疫情防控的新形势是什么?一方面,随着病毒变异到奥密克戎毒株,其传染性大幅增强,但致病力和毒力明显减弱。今年进入秋冬以来,国内疫情一直处于高位,每日新增本土感染者已连续数日超过3万,11月27日当天突破了4万例。重庆、广州、北京等形势严峻的城市,每日新增的感染者数量都达到数千例。与此同时,感染者中无症状和轻症比例极高,拿广州来说,此轮疫情以来累计感染超过15万人,无症状感染者占比约95%,即便刨掉后来转为确诊者的人数,占比仍然是大头。截至11月26日,广州在院治疗的感染者中,轻型占比超过97%,普通型占比约2.5%。其他城市的数据可能有些不同,但规律一致。
另一方面,由于奥密克戎的高传染性,阳性病例数不断增多,现有的防控手段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影响日渐频繁。核酸混检异常的几率越来越高、核酸检测交叉感染的风险越来越大,从个体自我保护的角度,做不做核酸成为一个需要权衡利弊的问题。另外,尽管政府已经尽力改善,但时值寒冷冬日,方舱里有限的吃住条件不利于感染者康复的确是现实问题。有的小区,邻居主动劝有幼童感染者的家庭居家隔离,彰显了人性的善良,也折射出人们普遍的担忧。从更广的角度来说,随着阳性病例数的增多,即便很精准,封控管控范围也不可避免越来越大,不利于经济复苏。
我们看到,政府对此已经做了一些优化调整。从中央要求科学防控、杜绝层层加码的“二十条”,到各地陆续明确无社会面活动人员可不做核酸,再到广州停止查验核酸,无一不是顺应新形势,回应民众关切。这样的优化调整还应该更多更系统。首先,有关专家要客观、科学地向公众告知奥密克戎病毒的特点、危害程度,这是面对新形势的共识基础,同时也能减少不理性的恐慌,恐慌往往是导致医疗挤兑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在彻查个别核酸机构乱象的同时,是否可以重新评估常态化核酸的利弊。在病毒传播力增强的情况下,“混筛”手段是否还有效?人力物力财力是否还足以应对?民众担心的交叉感染的风险能否避免?有没有更有效的检验手段?在感染者可否居家隔离的问题上,11月27日,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性疾病科主任李侗曾表示,“将来怎么调整,要做好预案”。这样的预案要尽快形成,因为目前的现实中,即便不考虑感染者意愿,也已经出现了因人力或床位因素无法及时转运的现象。那么,如果感染者居家隔离,如何约束其自我管理,如何指导其观察病情,其他邻居解封条件如何制定等,都需要政策明晰和规范。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医疗资源、药物储备、疫苗普及要跟上,这在“二十条”中都有相关表述。如何制定分级分类诊疗方案,最有效地统筹人力物力,避免对医疗系统造成冲击,保护最需要保护的人群?疫苗接种的策略还可以更优化吗?如何提高老年人的接种意愿?相关药物储备目前进展如何,可以如何加速?这些问题都值得在政策面研究、讨论、细化,而我们最终走出疫情,也要依靠这些答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