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与中国】蒂森克虏伯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高岩:让“隐形冠军集合体”站在可持续发展时代前沿

沈建缘2022-11-16 21:13

蒂森克虏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多年前,“为关键复杂使命提供可靠的产品和服务”是蒂森克虏伯的立身之本。如今,融入节能减排、碳排放、环境保护的发展大潮,在推动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过程中“扮演一个合适的角色”,已成为蒂森克虏伯全球战略转型和在华业务发展的战略核心。

全新发展阶段

蒂森克虏伯在中国的发展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业务涉及汽车、能源、机械制造、化工、冶金、水泥,以及航空材料服务等多个行业,拥有20余家独资企业、合资公司和代表机构。2020/2021财年,蒂森克虏伯在中国销售额逾22亿欧元。中国已成为蒂森克虏伯除德国本土以外最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

如何在可持续发展语境下,将新技术与传统行业的应用结合,获得切实有效的行动解决方案,并最终改变商业世界的绿色生存环境?是蒂森克虏伯集团高级副总裁、蒂森克虏伯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高岩和他的中国团队面前的挑战。

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高岩表示,“中国市场正从高速向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希望蒂森克虏伯能主动一步,走到这个行业发展的前面,更积极地助力我们本地市场和客户实现他们的目标。同时获得自身的更好发展。”

在中国,蒂森克虏伯将“绿氢”作为可持续脱碳转型的重要绿色发展技术,与中国合作伙伴共同拓展该领域的应用。

相关数据显示,预计到2030年,全球需要200GW的电解制氢装置,中国的产能将占50%。全球19亿吨的钢铁实现碳中和需要1.8TW的电解槽。在这样巨大的需求下,只有工业级的绿氢生产才能大幅降低成本并形成规模化的产能。

随着可再生能源和绿氢的出现,整个产业价值链将发生颠覆性的变革。这是中国企业的巨大机遇,也是蒂森克虏伯全新的发展阶段。

高岩表示,“我们不仅仅要‘守’,更看到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我们把它看成机遇,主动迎接这样的挑战,积极地参与到这样的进程当中。”

“如果你不采取主动,仅仅是等着这个市场、等着这个行业成熟的话,你只能是其中一分子,甚至很可能是失败者。但是如果能多主动去做一些探索性的、开拓性的工作,尽管这样的工作有挑战,甚至是事倍功半,但我相信从一个更高的层面来看,对整个的行业发展,对公司的未来发展会带来更多优势。我相信这需要我们去努力实现。” 他说。

高岩拥有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职业生涯早期在西门子公司工作超过 20 年,在中国和德国担任过不同的管理角色。

2016年8月1日出任蒂森克虏伯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也是集团执行委员会成员中唯一来自区域市场的业务负责人,这显现出蒂森克虏伯全球对中国业务的重视和期待。无论是求学经历或是职业生涯,高岩都深刻意识到中德文化交流的渊源给蒂森克虏伯在华发展创造的巨大空间,“蒂森克虏伯在中国的良好的发展得益于良好的中德双边关系。而中国市场的规模和机会,同样促成了更多的创新,成为促进技术发展的契机。”他说。

到任六年间,高岩不断推动蒂森克虏伯在华业务的布局。以汽车零部件业务为例,2016年12月,蒂森克虏伯在常州投资兴建蒂森克虏伯在全球范围内最大的汽车转向系统生产基地之一,投资额达到2亿欧元;2017年,投资1000万欧元的发动机系统技术中心落户大连;2018年,集团在平湖投资兴建的弹簧与稳定杆工厂正式启用。

疫情期间,虽然受到来自大环境的各种挑战,蒂森克虏伯仍继续加大在华投资。2020年底,蒂森克虏伯增资3000万美元投资大兆瓦风机用无缝环锻件项目,布局中国风电市场。此外,2021年3月和2022年初,蒂森克虏伯分别在常州和苏州各投资800万欧元,扩大汽车零部件生产能力。苏州昆山的生产线预计今年年底投产。

全新产业集群

高岩乐见比亚迪等中国客户在全球市场的飞速发展,也寄望随着工业的减碳技术、绿色化工及相关产业链和装备制造领域绿色低碳的转型。

他相信,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以前沿技术为核心的领域。而其最有价值的应用是“绿氢”。在中国,随着中国政府将“双碳”目标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绿氢”正从“概念”走向“落地”阶段,其在工业领域应用的价值也愈发凸显。更多中国企业将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将绿色发展的大胆创想转化为全球竞争力。

基于在遍布全球的世界级工厂的创新实践,蒂森克虏伯正在通过领先的技术践行低碳发展。

目前,蒂森克虏伯推出全球领先的碱性水电解技术,拥有全球最大的单机产能20MW,相当于同类产品4倍的产能,而占地面积仅为1/4。作为氯碱电解技术的领军企业,几十年来在能效、运维以及处置氢气、氯气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模块化插槽式结构尤其适合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以及实现运营过程中的最佳成本效益。

不仅如此,蒂森克虏伯在保障绿氢供应的上游光电、风电到中游绿氢的生产制备,到绿氢的运输和存储,到最后真正在工业、交通运输方面的应用场景优化方面都开发了上下游贯穿的数字化平台。把每一个业务板块、每一个领域多年的经验技术积累、工程优势、工程经验完全集成到平台中,可以帮助客户从最初设计开始,考虑上游到下游互相之间的匹配情况。并在之后运营过程中,实时监测上下游之间的运转,从而使整个链条更加的高效、优化、可靠且安全。

作为一家多元化大型综合工业集团业务的中国掌门人,高岩相信,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共同努力,把技术和应用场景聚合在一起。各个行业的企业携手推动氢能行业的落地、成熟、发展,会对中国的能源转型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效果。

“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如何通过技术解决问题。”高岩说,“能源、工业、新型能源网络、风电、氢能、绿色化工等领域的绿色发展,不是某一家企业单打独斗可以完成的,需要上下游应用领域的协同合作,需要整合资源、还需要制定规则,需要整个行业,甚至整个社会一起往这个方向努力。”

2022年是中德建交50周年。蒂森克虏伯第一次以集团整体形式参展第五届进口博览会,集中展示了“蒂森克虏伯”品牌下先进的产品和技术,以及专业的服务。


经过百年间不断的重组与整合,蒂森克虏伯的业务覆盖材料服务、工业零部件、汽车技术、钢铁欧洲、船舶系统以及多战略发展等六大板块。旗下罗特艾德、伯利休斯、普利斯坦、伍德等品牌,以毋庸置疑的实力成为轴承、水泥、汽车零部件和化工等领域的“隐形冠军”。

在中国,蒂森克虏伯已完成了全产业链布局。进博会期间,蒂森克虏伯分别与中石化、大唐集团、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氢能公司)等国内能源巨头及伊藤忠、滨化集团等合作伙伴签约。其中,蒂森克虏伯与滨化集团的合作不仅将围绕滨州北海聚醚及聚氨酯新材料产业园开展,还将基于国际国内市场对聚醚多元醇的巨大需求,拓展海外销售渠道,形成北海聚醚及聚氨酯产业新集群。

这意味着,围绕包括氢能(“绿氢”)在内的清洁可再生能源,蒂森克虏伯将让相互独立运营的工业和技术业务板块形成合力,形成由多个“隐形冠军”组成的“集合体”。与中国能源、工业领域的领军企业形成绿色发展“共同体”,共同引领并推动能源和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把握绿色低碳转型的历史机遇。

如高岩所言,“跟随市场发展趋势,跟随客户的需求,在我们实现自身转型的同时,在节能、环保、高效的领域里加大投资力度,更好地为客户创造价值,为他们能够早日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做出我们的贡献,是蒂森克虏伯未来在华业务发展的重点。”


访谈:


沈建缘:今年是中德建交50周年,怎么看待蒂森克虏伯的使命

高岩:中德两国建交50年里面一直保持着十分良好的双边关系,尤其是在最重要的经贸合作领域,中德双方能够超越社会制度和发展的差异,形成结构性互补。双方经贸关系是高度相互依存的。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蒂森克虏伯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贡献者,同时也是受益者。

对我们来讲,我认为只要中国保持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通过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创造更成熟的投资条件和更多的业务机会,我们就会对中国发展充满信心,也会继续进一步加大中国市场投资。我们希望凭借自己的技术优势,借助我们在全球的实践经验,在中国的未来绿色低碳发展当中能够扮演重要的角色,满足中国市场和中国客户当下和未来在绿色发展方面的需求。我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使蒂森克虏伯在中国的业务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沈建缘:在目前困难和机遇交织的双重挑战下,目前最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高岩:我觉得面对中国客户富有挑战性的需求,我们怎么能够最大化、最好的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也是我们可以努力获得的最大的机遇。虽然过去在这些年我们无论从生产还是从供应链、人才、研发都在做本地化尝试,但随着中国已经从高速发展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也给我们在中国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怎么能够吸引创新的人才来参与我们的创新,通过技术进步满足中国市场客户的需求,这是我们未来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


沈建缘:全球总部怎么看待您的想法?

高岩:蒂森克虏伯管理层在这方面有高度的共识——中国市场对我们的业务影响和我们未来发展的机遇,都需要我们更加关注中国市场。怎样努力满足本地需求、更快地建立起本地的研发团队,找到足够优秀的人才,从而能够让我们在本地化方面走得更快一点;也包括也需要一些高端技术向中国转移的本地化。我希望因疫情限制了国际旅行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也能够很快过去,帮助我们加快在中国的工作。


沈建缘:谈到说全球化和多边主义,森克虏伯怎么看待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节点当中重要位置的变化呢?

高岩: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发展,无论是外资到中国来投资,还是中国工业的腾飞和发展,都为中国在全球的全产业链、供应链方面,创造了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位置,无论是从产业链的完整性、灵活性以及充沛的人才,在全球产业链竞争当中都有非常大的优势。

这次疫情确实在供应链布局方面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因为过去我们更多追求整个供应链的高效,低成本。这是过去多年的惯性思维。而在疫情爆发之后,我们要关注的就不仅仅是供应链的效率问题,而是要同时考虑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反过来在考虑安全性的同时,也不能完全忽略全球化带来的供应链方面行业发展的独特优势,因为行业多年的发展是得益于全球化这样一个发展大趋势。


沈建缘:来自中国市场的本土化需求,会如何影响蒂森克虏伯在中国的创新和业务模式?

高岩:今天,中国在很多方面确实已经成为了全球最有挑战、最有竞争力,同时也是需求最旺盛的市场之一,甚至在技术、商业领域方面有很多高端、特殊的需求。在中国,我们有很多的标志性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无论是桥梁、高铁,还是其他基础设施,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只有在中国,我们才能有这样一些超大规模的项目。因为这样一些超规模的项目对蒂森克虏伯的技术创新提出很大的挑战。

我们的技术创新想在全球这个行业领先的话,如果不参与到这个市场,不参与到创新过程当中,自然而然会失去我们的竞争优势。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市场对我们十分关键的原因——在很多领域,中国单一市场占全球市场的50%甚至还高,在这么一个庞大的市场里面,你没有任何的贡献,你怎么能说在全球市场处于领先地位呢?所以,利用中国市场发展的趋势,通过服务于中国市场本地的客户和他们的特殊需求,从而帮助我们在全球市场保持竞争力和领先性。更好服务于这个市场,服务于我们中国市场的客户,在这个过程中将创新的技术带到全球,跟我们的客户和合作伙伴一道共同拓展全球的市场,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沈建缘:您预期绿氢何时能得到大规模应用?

高岩:我个人是比较乐观的。无论是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还是光伏和风能行业的发展,通过技术进步、技术突破给我们带来的变化如此巨大。我相信在可持续发展的浪潮中,氢能发展会有很好的未来。我也相信,随着技术突破和成本下降,绿氢在十年之后、十五年之后、二十年之后成本会跟今天的传统能源成本一致,或者还要低呢?

今天讲的氢能不仅仅是能量替代的问题,而是要解决一连串的问题。要实现整个产业链突破,就需要各行各业、各方各面走到一起。无论从难度、协调、影响力角度来讲,都更强调协同效应。德国绿色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电)已占40%左右,中国市场还不到20%,中国如此大的体量,如果也做到百分之四十几,那是一个什么概念?氢就是很好的路径。

我之所以有这个信心,也是看到了它的特殊应用场景目前还没有其他更好的替代。如果我们讨论绿氢在未来会不会扮演重要角色?我认为是。

 

商业观察研究部主编
关注科技、商业、互联网及跨国公司在华业务。擅长高端人物访谈,跨国企业深度报道和独家采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