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奇洪/文 《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划定的第三层次城市是专业性全球城市,包括了无锡、南通、常州、嘉兴、湖州、舟山六个城市,苏浙各半。
无锡市区经济总量虽然与苏州市区、宁波市区经济总量差别不大,但人为分类,拉开了无锡与第二层次苏州、宁波的差距。《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定义的专业性全球城市,就是在专业领域发挥国际影响力的城市。通过建设更具竞争力的实业创新名城、更具吸引力的山水人文名城、更具持续力的生态宜居名城,无锡成为太湖明珠、江南盛地,真正成为专业性全球城市,但无锡应该在什么领域发挥国际影响力?还需要从无锡交通区位、发展历史、产业基础说起。
一座在夹缝中逆袭的城市
无锡历史悠久,商朝后期,泰伯奔吴,定居梅里,筑城立国,无锡始入文明开化阶段;春秋时期,无锡曾是范蠡、西施的归隐地,因而留下了众多范蠡、西施传说,无锡的许多地名也是与范蠡、西施有关,如蠡湖、蠡园。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无锡县,始有无锡地名;尽管“无锡”地名曾被其他地名替代,但多数时间,“无锡”地名一直沿用,是太湖平原使用历史最为悠久的地名之一。
古时,舟车为代步工具,昼夜行程16小时、80公里为限,官文才能在府城之间当日达到,故太湖平原相邻府城均按直线距离80公里设立,江宁府-镇江府、镇江府-常州府、常州府-苏州府、苏州府-松江府、松江府-嘉兴府、苏州府-嘉兴府、嘉兴府-湖州府、苏州府-湖州府之间距离均为80公里(误差<5公里)。
在行政上,无锡介于两个经济发达府城苏州、常州中间,历史上大部分时间均为常州管辖,行政地位一直低于苏州、常州。但就交通区位而言,无锡又处于内河航运枢纽绝佳位置:一是无锡处于京杭运河苏南段中间,东达苏州,西至常州均为40公里,是苏州、常州漕运的歇脚点和物资补充点;二是无锡处于杭州北上通道必经之地,不管沿京杭运河,还是走太湖捷径通道,经湖州,穿太湖,过无锡,到江阴,进长江,无锡均为必经通道;三是无锡经太湖,到宜兴,走吴楚运河(申芜运河),可达长江重要港口城市芜湖、九江、汉口。无锡处于府城管辖末端,但又处于水运枢纽位置,在水运鼎盛的明清时期,无锡就以“米码头”、“布码头”、“丝码头”、“窑码头”、“钱码头”闻名天下,发达的工商业造就了不是府城胜是府城的无锡。
随着铁路、公路兴起,陆上交通地位超过水运地位,城市之间时间距离缩短、空间距离延长,“120公里”成为城市最佳拍档选择,在行政中心或经济中心附近120公里为半径,由“120公里”自然法则选择的工商业城市应运而生。
近代中国,天津对应于北京、香港对应于广州,直线距离均为120公里,且不约而同均以工商业城市面貌出现;当代“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的出现,也是遵循了义乌到杭州“120公里”自然法则。在奉行“规划先行”的时代,雄安新区先行区(容城片区)到北京天安门广场、天津站直线距离均为120公里,广东深汕合作区到深圳罗湖站直线距离120公里,也自觉或不自觉遵循了“120公里”自然法则。两城之间120公里距离,既保留了两城各自独立性,但又保持了两城之间的经济联系紧密性。
1906年沪宁铁路开通,无锡到上海时间距离缩短为半天时间,“120公里”自然法则显现,无锡交通地位陡然上升,无锡城区成为了周边农村联系外部世界的中转站,周边农村闲置资本、人才向无锡城区集中,同时无锡城区又保持与上海信息沟通,无锡城区不经意间在苏南农村有了“小上海”别称。于是乎,在20世纪前20-30年,家族原本在无锡农村的地主富商,不约而同选择了在无锡城郊的水陆交通要道兴办实业,薛家(薛南溟)、荣家(荣宗敬/荣德生)、杨家(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唐家(唐骧庭/唐君远)等无锡名门望族成功进入了实业领域(主要为纺织、面粉行业),实业兴城成了无锡城市主要标签。到了1937年,在中国关内城市中,无锡工业产值仅次于上海、广州,居全国第三,成为了中国工业发展头部城市。
在上海大都市圈中,因民族工业崛起,1927年无锡从曾经的常州、苏州行政管辖范围退出,最终成为江苏省直管市(县),无锡在法律上成为了与苏州、常州并列城市。1983年实行“地改市”行政体制后,包括下辖江阴、宜兴在内的无锡,大力发展乡村工业企业,中国第一个“亿元乡”、“亿元村”均出自无锡,由此,无锡影响力一度超过了苏州、常州,居苏锡常之首。与苏州相比,无锡车牌“苏B”和电话区号“0510”,说明无锡城市地位仅次省会南京,排名第二,地位曾经高于苏州;2021年无锡人均GDP排名全国大中城市第一,超越苏州,说明无锡经济发展质量高于苏州。与常州比,经济总量(GDP)、城区人口、机场旅客/货物吞吐量、银行存贷款、货物进出口总额等众多指标,1983年以来常州一直在追赶,但从来没超越无锡。这也充分说明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无锡在夹缝中实现了逆袭。
一座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城市
在夹缝中逆袭,并不主要是运气使然,更大程度上在于包括江阴、宜兴在内的整个无锡的创新发展。无锡不同于国家中心城市、门户城市、省会城市,没有太多资源,且近代无锡工业化也是从纺织、面粉等民生产业开始,科技含量低,但无锡城市文化蕴含创新基因,抓住了一次又一次机会。
20世纪初,面对国外工业品大量涌入,中国家庭作坊生产的手工产品在市场上节节败退,无锡工商业者积极应对,到国外考察、学习,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从“米码头”、“布码头”、“丝码头”经营的原料(谷物、棉花、生丝)入手,变手工产品为机器产品,由此,无锡的工商业者获得了两份利润(商业利润+工业利润),无锡“布码头”、“米码头”也成为了中国最大棉花市场和粮食市场。
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无锡民族工业起步时,一个显著特征是民族工业企业创始人大多是父子关系(如薛南溟/薛寿萱父子、唐保谦/唐星海父子、唐骧庭/唐君远父子)或兄弟关系(如荣宗敬/荣德生兄弟、杨宗濂/杨宗瀚兄弟),父或兄负责工厂开办,子或弟负责外出考察学习、留洋取经,思想开放与学习进取保证了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由于起步就注重家族力量,加上名门望族之间建立的复杂联姻关系,使得无锡工商业崛起自成一派,主要依赖本土工商业者,既不像上海、天津主要依赖外国资本、买办资本和官僚资本,又不像武汉主要为官僚资本。除了无锡市区外,当时不属于无锡管辖的江阴、宜兴工商界和政界也是由几大家族控制,其中,陈、章、祝、沙等家族为江阴名门望族,周、蒋、潘、徐、吴、钱、储等家族为宜兴名门望族。
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叶,中国开始恢复市场经济体制,无锡城乡长期处于“休眠”状态的市场经济基因开始“激活”,无锡成为“苏南模式”重要发源地,以乡村工业为核心的乡村经济一度占据了苏锡常经济2/3,有“三分天下有其二”之说。无锡下辖县市江阴,至今仍是中国工业经济最强县市,2021年有56家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境外上市20家,境内上市36家,其中,境内上海主板16家、深圳主板13家、创业板7家)。
20世纪90年代中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无锡经济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即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发展阶段。一方面,传统产业(纺织服装、冶金、通用设备)转型升级,朝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高端化发展,另一方面,新兴产业(芯片、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物联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了无锡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芯片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不仅代表了无锡新兴产业发展方向,而且也代表了无锡新兴产业的两种不同路径。芯片产业,无锡先是创办地方企业(1960年创办江南无线电器材厂)起步,然后被国家部委收编成为军工企业(1963年收编为742厂)专业生产军用配套产品,再到1977年引进电视机芯片生产线生产民品,再到与国家专业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24研究所)联合成立新公司(1989年成立华晶电子集团),再到出现困境被中央企业(华润集团)收购并成为中央企业微电子企业(华润微电子集团);2000年后,无锡开始了芯片产业链(芯片产业集群)打造,引进和培育了若干芯片企业(长电科技、海力士、英飞凌、华虹等),无锡芯片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了中国芯片产业排名前三的头部城市,2021年无锡芯片产业营业收入1783.05亿元。
生物医药产业,无锡走的是引进全球顶级人才创新创业和直接引进全球行业领先企业两条路径,前者以李革、赵宁夫妇创办的药明康德为代表,后者以引进总部在英国伦敦的阿斯利康为代表;2021年无锡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1409.01亿元。
总之,与市场接轨、与国际接轨、与科技接轨,近现代无锡顺利完成了“三级跳”:20世纪前30年,由封建商业城市发展成为以纺织、食品(面粉)为主的工业城市;20世纪70-90年代,由轻纺工业为主的城市发展成为重化工业为主的城市,冶金、电缆、化纤等为主要产业;20世纪90年代至今,由传统产业为主的城市发展成为新兴产业(芯片、生物医药、工业设计)为主的城市。
回顾百年发展,无锡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一般城市的道路,成为中国最富有创新活力、实力最强的地市之一。
一座“拼装”起来的城市
苏南无锡崛起,“单车变摩托”,由县成为一座省辖市,这就使得1983年江苏省推进的“地改市”体制改革,打破了明清时期府城管县的原有方案。历史上大部分时间,常州管辖无锡,现不仅无锡脱离常州管辖,而且还要从历史上常州管辖的地盘再划出一些区域给无锡“做嫁衣”,这考验着决策者智慧。
1983年苏南“地改市”方案被认为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地市“肥瘦不匀”,苏南五市面积不一,相差悬殊,镇江面积仅相当于苏州面积的45%;二是市域边界犬牙交错,无锡江阴边界直抵常州主城区和苏州张家港主城区,离常州和张家港两市政府大楼直线距离五公里;三是除镇江外,均为南北长、东西短,导致城市发展难以东西拓展;四是常州错位、无锡碎片,严重影响两市全面发展;五是割裂文化、断裂历史,尤其常州、镇江,由多种区域文化组合,但不融合。
时至如今,当民间谈起1983年无锡宁要隔湖相望的宜兴县,不要经济强而且可以连片的沙洲县(张家港市),依然有疑问:一是无锡市区与宜兴之间陆地隔了常州,规划两地之间陆上交通线路均要经过常州;二是宜兴历史上大部分时间为常州管辖,且两地陆地相连,区域文化与常州一致;三是张家港与江阴陆地相连,张家港1/3面积来自江阴,与江阴区域文化一致,张家港归属无锡管辖,没有违和感;四是张家港归属无锡,宜兴归属常州,苏锡常三市形状方正,经济总量差距没有过分悬殊;五是无锡向长江发展,拥有张家港,更有空间和岸线优势。
图1:无锡市行政地图
由于无锡是“拼装”起来的地市,真正的锡澄宜一体化依然任重道远。一是无锡在形状上是“碎片化”的城市,在中国唯一可以比对的城市就是河北省廊坊市,导致在交通规划建设上加强无锡市区与宜兴联系,必须征得常州方同意才行之;二是明清时期,无锡、宜兴、江阴均属常州府管辖,无锡、宜兴、江阴均为并列关系,区域文化归属三大板块,其中,江阴还是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设立的江苏学政衙署驻地(八府三州考秀才之地),也就是说,无锡在文化上难以对江阴、宜兴产生归属感;三是在对外经济联系上,随着轨道交通网的完善,无锡市区对外联系紧密的是上海、南京,宜兴对外联系紧密的是南京、杭州,江阴对外联系紧密的是上海、南京、常州,宜兴、江阴对外交通联系均不需要通过无锡;四是无锡“拼装”城市还体现在产业结构方面,无锡芯片产业只是强在封装测试和制造环节,在设计、制备、材料方面还很薄弱,物联网产业还没有具有全球影响力企业,江阴新兴产业比重较低、头部企业少,宜兴还处于传统产业为主阶段;五是无锡经济发展虽有亮点,但还没有遏制经济地位相对下降趋势,自2007年5、6月爆发太湖蓝藻事件后,原本经济总量高于南京、宁波的无锡,2013年经济总量被南京超越,2019年经济总量被宁波超越。
图2:无锡三大板块(无锡市区、江阴、宜兴)对外交通
一座应在制造业领域发挥国际影响力的城市
无锡不是国家门户城市,也不是国家中心城市,无锡打造成全球城市,只能在专业领域,也就是在制造业领域发挥国际影响力,方能成为全球城市。
(一)以山水生态和历史人文为依托,吸引全球制造业创新人才
无锡在制造业方面发力,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的实业(制造业)创新名城,更能真正发展成为太湖明珠、江南盛地。为此,无锡要成为全球制造业创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的城市。无锡主城区、江阴、宜兴都是山水兼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之城,通过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山水人文名城、更具持续力的生态宜居名城,使之真正成为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城市,自然就会吸引全球制造业创新人才奔赴无锡。
近年,无锡在基础教育、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走在江苏、上海大都市圈乃至全国前列,无锡天一中学、拈花湾、梁溪湿地公园以及鼋头渚的樱花等已成为全国性品牌,但还没有转化为人才等高等级要素吸引方面,目前只是业内有了较高知名度,还需要有跨界知名度,还需要成为大众知晓的品牌;宜兴,作为苏南少有的宜居宜游宜养城市,只是宣传了宜兴的游,对居和养还缺乏宣传;江阴,工业强县,但需要补城市建设短板尤其公共服务建设短板。
(二)围绕芯片等产业,完善产业链、做强产业链
中高端芯片和大飞机发动机是中国制造业领域两个最大短板。芯片产业发展犹如团体接力比赛,现在已到中场,无锡暂时领先源于起跑早,但能否赢得最终胜利,还是要打个问号。无锡芯片产业发展,一方面,要在芯片产业设计、材料、制备方面加强力量,尤其在设计、材料方面要加大补短板力度,另一方面,无锡芯片产业不能仅仅局限于代工环节,要利用无锡产业多样有利条件,尤其要加强与物联网、智能装备等产业联系,拓展应用场景,真正做强芯片产业。
(三)加强锡澄宜一体化,打通交通、产业一体化通道
无锡南北长、东西短,为此,要加强锡澄宜交通一体化,强化无锡主城区与江阴、宜兴联系,联通“断点”、疏通“堵点”,最终以无锡主城区为依托形成“十”字形交通大走廊,使无锡硕放国际机场成为上海大都市圈西部枢纽机场。在产业上,加强无锡主城区、江阴、宜兴三地之间技术经济联系,形成紧密配套合作关系。
(四)围绕主导产业,引进和建设产业型研究机构
制造业发展除了上下游合作外,还有产业共性技术研发问题,这就要求有产业型研究机构提供支持,包括原创性技术研发、技术成果交易、检验检测等。无锡作为介于上海、南京、杭州三大科教中心城市之间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最适宜引进和建设产业型研究机构,从事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通过产业型研究机构小试、中试和本地制造企业批量化生产,最终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
(作者为河海大学区域和城市高质量发展智库首席专家)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