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馥李/文 有一种紧迫感,时时压着陈大刚。
在中国收藏界,陈大刚是一个稍显另类的存在,很难说他是收藏家还是个学者,虽然文博圈里的人多奉他为“大神”——他收藏着很多件传世的丝织品珍宝。
陈大刚开办过国内首家专业纹饰研究馆,举办过多次和丝织品展览,他总是在各种场合,孜孜不倦地向人们讲述他的藏品,讲述它们的价值所在,这和一般收藏家刻意保持的低调,形成了反差,他从不认为自己手里的文物是归他所有——只是暂存在他手里而已。
由丝织品收藏,陈大刚涉入了对中国纹饰的研究,痴迷其中渐渐忘我,他想搞清楚关于纹饰的一切……越研究,越生出疑问,要去解释这些疑问,又发现了新的天地,再去研究,又出现了更多疑问,这样的螺旋一圈又一圈,缠绕了他很多年。到头来,他越来越焦虑、越来越着急,因为这些问题或者没有答案,或者连寻找答案的研究者也没有。
不疯魔,不成活。这是一种典型的学者心态,那些纹饰连缀而成的中华文明史,还有很多空白,那空白像一个个未完成的填空题,摆在那里,如芒刺背,他想填上,可他的心力、体力和财力都不允许。
这些年来,陈大刚四处奔跑,推动中国纹饰从博物馆、从收藏者手中走向大众,希望中国传统纹饰从古物中复活,为现代人的生活提供美的源泉,这件事已刻不容缓。
陈大刚着急什么呢?自己手里的这些宝贝藏品,还没有被充分认知和欣赏,他希望把它们尽可能地展示出来,让人们到他那儿去汲取灵感,去做设计,将传统文化的美,反哺给社会和大众,哪怕仅仅只是抄袭。
好在,对传统纹饰的研究,正从浮光掠影,进入到辨析和研究的时代,陈大刚孤独地行走了25年,渐渐迎来曙光,而这段时间,恰好也是文物收藏由少到多,文博研究由冷到热的时光。
其实,甲骨文的“文”字,就是一个站立着的人形,上面是头和左右伸展的两臂,下面是两条腿,中部胸间则是个花纹图案。文,即指“文身”。后来,“人”站立着没变,胸前的花纹省略了,后人増加了偏旁“纟”,产生了形声字“纹”,即花纹、纹理,因文字是用刀刻的,又引申为文字、文书。
殷墟甲骨文里的“文”字
文,是“纹”的古字,文和纹本就相通。而文字,何尝不可视作甲骨上花纹呢?它牵系着华夏文明演进的线头,几经迁延,不知跨越了多少年、多少个世代,携带着历史的默默温情,一直传习到了今天。
关于中国纹饰的种种,我和陈大刚先生畅谈了一番。
纹饰源流
经济观察报:如果追溯一下中国纹饰的源流,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
陈大刚:中国纹饰起源于丝织品。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目前推断应该是从结绳记事开始,因为丝织品柔软更易于操作,便于表现纹饰。河南荥阳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碳化了的丝麻织品残片,距今约5630年。而和丝绸相关的,碳化了的丝织品残件,则是8000年前就有了。
新疆出土的实物——西周的织锦,有简单的条纹,那也是纹饰。而更早的商代的青铜器则有丝织品的印痕,那时的丝织品非常珍贵,用青铜器作陪葬品时,要先用丝织品包着,出土丝织品的印痕就碳化了,包括三星堆也出土了碳化的丝织品。所以说中国纹饰是很早的,商代初期铸青铜器,也是先根据织绣纹饰做成模范再浇筑。
汉 四神博局纹镜,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外围是卷云纹,直径11.5厘米,山西博物院青铜博物馆/藏
目前已知有纹饰的实物,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500的红山文化。中华第一龙C形龙,龙的额及鄂底皆刻有细密的网状纹,这就是纹饰。再追溯到距今约8000年查海兴隆洼文化,普遍认为它是泛红山文化早期,那里出土的玉器已经很精美了,有玉斧、玉锛、匕玉、玉佩等。女子戴的玉玦耳饰——耳环,放到现在也很时尚。圆环有线切割的口,有曲线纹,这也是纹饰。
中华五千多年文明,要找一个实物佐证,丝绸文明是最好的实例。因为丝织品以及纹饰延续而来的这条文脉,一直没有断,至今仍在传承。
西汉 条状山字纹织锦。陈大刚/藏
经济观察报:我们在很多器物上都能看到纹饰,比如陶罐上的图画,那也算纹饰吗?
陈大刚:当然算!纹饰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在不同的器物上是相通的,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大汶口文化的纹饰就很丰富了,有波浪纹、花瓣纹、草木纹、太阳纹、三角纹等等,还有表现人脸的,这也有8000多年的历史了。
在给收藏品断代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个年代都有自己的纹饰特点。后来收藏逐渐不止于丝织品了,只要有好的纹饰及研究价值,古琉璃、瓷器、玉器、金银器、木雕……不论什么材质的器物,我都会想办法收藏下来。
要说到对纹饰的收藏,纹饰又和丝织品关系最为紧密。我个人的能力有限,至少在丝织品这一块,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民国都有收藏,共计600余件。同时代的其他材料器物的纹饰我也做横向的比较,比如宋朝玉器的素雅风,在同时期织绣品上的表现风格如出一辙。
痴人之藏
经济观察报:您是怎么开始收藏和纹饰相关的文物的,有什么特殊的机缘吗?
陈大刚:这要从中国1994年有第一场拍卖会开始的时候说,有了拍卖,收藏就慢慢起来了。那个时候字画第一,瓷器第二,玉器还没火起来。我1997年7月入行,也算是赶上第一波了。我是很认真地做收藏,每一件藏品都有笔记,记录收购价格、出卖人的特征、状况,甚至讨价还价地过程。
刚入这行时,头半年也是见啥都买。专门搞丝织品收藏,其实有一些偶然因素,我记得是有一次去逛潘家园,那时节应该是十二月份的一天,挺冷的,在一个摊儿上看到两个人,跟前摆了三件织锦唐卡,就只有那三件,不像其他摊位琳琅满目,我这一路走过去,随便问了一句多少钱?人家回说1000块。
1997年时1000块就是高价了啊!我那会儿还是新手,给自己定了个规矩,淘物件超过200块不买,因为不懂,尽可能把损失降低。人家要1000块,我摇摇头。人家说那你还个价啊,我就说100吧,心说这肯定不能卖啊,撂下话就走。走了两步,人家把我喊住了。说这一件100,一共三件,你要买三件都得买。那时候我对唐卡一点儿知识没有,左看右看,盘算着“这块布”至少也是100年前的,有上师像和藏文,这么精美的一件织锦,就算是现代人织,100块钱也打不住啊。这么盘算完,就把三件唐卡买下来了。
回来后,为了把这三件唐卡搞清楚,我就四处找书买书——要不说我是认真地玩儿,北京的各大书店都跑遍了,什么考古书店、专业书店,结果一本儿都买不到,没有一本能把唐卡的历史、工艺、纹饰详详细细说清楚的书,只能找到相关的书里零星的一两篇文章,很难有个全面透彻地了解。
你要问那不是白跑了吗?不白跑!这让我想明白了一件事儿,这是个机会啊!说明那时候还没什么人关注到这块儿,也没有人跟我争这一块儿啊!我就这么着开始了丝织品收藏,那时候我经营的家具厂效益挺好,从1997年到2007年,我基本上都是买买买,买了整整10年,基本上只进不出,办家具厂挣了点儿钱,基本全花到这里了。
郑州大河村遗址(距今6800年至3500年)出土的绘有天象图案的彩陶罐,绘有条状纹和菱形纹。
经济观察报:从文物收藏到学术研究,还是有区别的。有人收藏只是为了做生意,您属于什么情况?
陈大刚:我是一边收藏一边研究,慢慢地也痴迷了,喜欢研究各种纹饰,你钻进去了就会发现,很多关键藏品,要是少了一两件,你就会特别遗憾,就像断了脉络。例如通过一个寿字纹,你就能捋出中国从汉代到晚清的演变,因为每个朝代的寿字纹都不一样,所以越收越多,不断填补空白,才有可能捋清楚这个脉络,因此出手的藏品极少。现在,你让我鉴定各种器物上的龙纹,我只要看一下龙爪的样式,基本就可以断代了。
2007年6月,我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习了两年,受益良多。授课的都是国内文博领域的顶级专家。虽然在纹饰这个方向上不多,但是对学术研究有了基础框架,知道纹饰在文物里属于什么位置。我读研修2班,偶尔也给3班、4班的同学上课,因为我有藏品可以拿出来展示,这么难得的机会学友们格外珍惜。
经济观察报:您只收不卖,也没办法循环起来啊?
陈大刚:收的越来越多,当然也面临经济压力,劝我开店的朋友多了,但我不舍得卖啊,精品基本都留下来了。那些年基本上只卖过两次;2008年,杭州中国丝绸博物馆买了我一批藏品,这是国内织绣界最权威的博物馆;再一次就是首都博物馆,也买了一批藏品。为什么只卖给博物馆,因为他们会维护及展陈,我想看的时候还能看到啊!
其实刚刚说1997年时没人收藏丝织品,这话绝对了,我后来才知道,古玩城也有专门经营丝织品的,不过他们就是开店,收进藏品,等合适时机就卖了,虽然它们也懂断代,但不是真正地做研究,当然他们都赚了大钱,但很难留下精品。
经济观察报:那300块钱买的唐卡后来的结局呢?有没有看走眼?
陈大刚:还真没看走眼。那三件当年年底就卖了,因为当时刚入门,心里不太踏实,就想试试那东西的真伪,找了一家当时有名的拍卖公司,结果很快就出手了,而且一件就卖了1500,那是15倍啊,这么一来,我的信心大增,坚定了丝织品收藏的决心。后来,那样的唐卡,我又通过其他渠道再次买入收藏了。
明中期 绿地织金龙纹妆花缎,陈大刚/藏
纹饰通史
经济观察报:中国国内对纹饰的研究,大抵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陈大刚:对传统纹饰的专项研究,未来的路还很长。纹饰在中国来说,目前没有专门这个一个分类。专家的研究有按器物分类的、有按朝代分类的,都涉及到纹饰,但始终没有把纹饰作为单项研究的。
沈从文是国内研究纹饰的祖师爷,大家都知道沈从文是个文学家,1949年前后他受到批判后,开始搞文物研究,一度当了故宫的讲解员,然后研究服装服饰,后来在1981年出版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但沈从文的研究,还没有细到每个纹饰,但是通过他的梳理,传统纹饰从此有了历史脉络。沈先生还发掘和汇编了很多民间用的纹饰——当时叫纹样。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沈从文 /编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1年8月
现在国内研究纹饰的顶级专家就两个人,一位是沈从文的关门弟子王亚蓉老师,王亚蓉老师现在社科院,她去过我家三四次,专门为了看我的藏品,王老师看得特别仔细,是分批地看,她是这方面研究的权威。另一位就是赵丰老师,赵丰是杭州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现在主要研究中国丝织品和国外的交流。
总的来说,国内目前还没有一个高校有纹饰相关的专业,也没有专门研究的人,到目前为止中国纹饰还是个小众领域。
经济观察报:听说您还收藏了很多缂丝,民间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为什么缂丝这么珍贵?
陈大刚:因为缂丝是皇家血统,民间玩不起,甚至不是大师也玩儿不了。当时在宋代能玩的也只有沈子蕃、朱克柔这样的大匠,所以缂丝才珍贵。现在康熙以前的缂丝,哪怕是有残缺的,也全是国家级文物,因为康熙以前的太稀少了,在丝织品里缂丝是珠穆朗玛峰,织锦只是高山。
明 寒山寺缂丝。陈大刚/藏
之前,研究缂丝工艺最早在什么时期,有专家学者推断说唐代以前已经有了,但是没有实物佐证,唯一一件唐代以前的实物——“太平昌盛”,就在我这里,这就是它的价值。这件文物和“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同龄,都是东汉时期,而“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也是中国首批不准出境的唯一的织绣文物。
“太平昌盛”这件缂丝藏品,是用隶书缂有“太平昌盛”字样。紫地,配以5个人骑马狩猎图案,非帝王之家不可用也。之前有收藏圈的朋友说我是织绣收藏家,我说只是爱好收藏而已,不敢接“家”这个字。但是凭着“太平昌盛”这件缂丝,我还真大言不惭敢接这个字了,因为有了这件可以填补织绣界空白的缂丝。中国学术界也推断缂丝在唐代之前就有了,但没有实证,就没法定论,有了这件实物,就把缂丝的历史往前推了七百年!
这件缂丝,我第一眼看到时就震惊了。但他的价格实在太高了,超出了我的承受能力,我有一个原则,绝不借钱买藏品,只好把藏品寄还给朋友。结果寄出之后,整整一周寝食难安,老想着这件东西,因为出售者在中国找不到买主,就很可能卖到海外了,这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顶级缂丝,在我上手后又漂流海外,我岂不成了千古罪人,还有何脸面称为织绣收藏家?最后我决定以参股的形式和亲戚们筹款。再次手捧“太平昌盛”,我喜极而泣,随后就是凝视良久,呆若木鸡……
经济观察报:丝织品有造假的吗?
陈大刚:丝织品的收藏相对小众,买到假货的可能性不大,10年前几乎没有假货,因为造假很难,至多是把一件民国时期的丝织品说成是乾隆时期的,这样售价高一些,这种情况,即便上当也就认了。
在织绣上作伪的很少,因为制作成本很高。首先材料要是真丝的,其次制造工艺达到不了那个水平,在清光绪之前,织机都是木织机,木织机的丝织品是格外柔软的,光绪以后,特别是进入民国,国外的铁织机进来了,织绣的效率高了,但和木织机织的有差别,上手就能感觉出来。
在古代,一个优秀的绣娘首先是个画家,现在这是不可能的,哪个画家还愿意去学刺绣。而且刺绣可以追溯到至少1800多年,留下的公认的好的刺绣作品,我感觉都是天才绣的,她们要有一定的艺术造诣,要对色彩娴熟把握,还要有一定的修养,保持平静的心,不能同时具备这些,是万万绣不出精品的。
最近10多年,缂丝的价值被发现后,作伪就出现了。但缂丝作伪很好辨认,首先以前是植物染料,现在是化学染料。缂丝的织法是“通经断纬”,经线不变,纬线显花,以点及面,变化万千,织造过程非常繁复。而缂丝作伪做不到如此细致的工艺,到人物的眉眼就用墨笔画了,作伪者必偷工减料,与真品相距甚远。
同样的道理,刺绣作伪的也几乎没有,因为刺绣太费工夫了。而且,新的刺绣比老的还要贵,特别是当代大师的作品。所以,对于刚入门喜欢织绣收藏的人来说,买老的有可能走眼,还不如直接就买新的,收藏者的这种心态,让刺绣作伪的空间更小了。
时代气象
经济观察报:听您的叙说,我感觉不同时代的风貌和审美都会在纹饰上有所反映,是这样吗?
陈大刚:我们现在能了解的,是从器物上寻找中国的朝代更迭、时代演变,器物总是有它的盛衰,纹饰却是相通的,是一以贯之的,一个时代流行的纹饰,会在各种器物上体现。
中华500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是石器文明、玉器文明,红山文化集中体现在玉器文明上,那么到了商代就进入了青铜器文明,春秋战国时期是铁器文明,到了汉代,又进入第二段玉器文明,大致这么个情况。到了唐代,金银器进入最辉煌的时期,这也是受西亚及外来文化的影响,然后到了宋代,绘画和瓷器同时登峰造极。
中国的很多器物承载的艺术,都是在到达顶峰之后走下坡路。青铜器在商代达到顶峰,到汉代已无创新,唐代金银令后世望尘莫及,宋朝瓷器及缂丝只能高山仰止,所以你看,器物都会有兴盛和衰落,但无论哪个时期,镌刻在器物上的纹饰,都会延续下来,如果你专注于纹饰的梳理,就会发现纹饰代表的时代脉络始终没有断,你完全可以通过纹饰来断代。甚至可以说,我们能通过纹饰来判断朝代的更迭及兴衰。
在北大进修时,老师有一次考我,说清朝康雍乾的苍龙图案,你通过龙的爪子来给断个代。为什么呢?因为康雍乾130年,三个皇帝的审美情趣不同,纹饰就不同,反过来你就能分得出来大致年代。康熙时代的龙爪好比叫苍龙教子,老态龙钟的江湖大哥在这儿,我不化妆不装饰也很牛;到了乾隆时期,龙就五颜六色了,被讽为“农家乐”,总是浓艳繁复。
宋-元 红地花卉头像织金锦。陈大刚/藏
经济观察报:从纹饰上也能看出中国人的审美取向吧,这个您有什么心得?
陈大刚:是的,你从拍卖会上能体会到。元代作为游牧民族,它也融合很多其他民族的元素,所以元代的纹饰和唐代接近,明代的纹饰和宋代接近,清代的纹饰又接近元代,总是隔代相承,一跨跨出好几百年。为什么呢?因为宋、明是汉人主政。
为什么元代像唐代的?因为他们都是民族融合的时代。清代也是集大成,清代的纹饰同时又受了蒙古族、辽金文化影响,最后和汉文化结合,最后达到了繁复精致,事无巨细。如果横向看,纹饰在不同器物间也相互借鉴,回字纹、万字纹这些经典纹饰,在丝织品、玉器和青铜器上都很常用。
你再看唐代的纹饰,因为受西亚影响,那时的纹饰大气简洁。例如宝相花,只有三色,和唐三彩一样。到了宋代,突然间全变了,织绣品上的“八达晕”就出来了,它象征“四通八达、财路亨通”,这就把汉族的庄重华美体现出来了。那么到了元代,纹饰突然又变了,又恢复到简约张扬的风格。你看元青花瓷器上的龙纹,龙的体态都很健硕,像是健身房练出来的。
同样还有对马的表现,汉代“太平昌盛”那5匹马,没有大肌肉块,马很瘦,小细腰,尾巴根部会翘起来一下。到了唐代,你看昭陵六骏的马,马全是大肚子、腱子肉,而且装饰性强了,马尾巴都要系一朵花。
明万历 青花缠枝捧寿字纹缸。山西博物院/藏
经济观察报:是不是也有一些国外定制的丝织品,能反映中外文化交流,纹饰可能是个钥匙?
陈大刚:这个确实有,法国定制的丝织品,有一部分纹样就是法国人提供的,我们来加工制造。17世纪时,法国宫廷非常流行来自中国的丝织品,那个时候,他们国王和贵族都流行用中国的丝织品和器物来装点生活。目前清代有一些实物,可以证明是当年法国人定制的瓷器,还可以看出定制的纹饰,是按照法国人的审美和喜好来烧制的。在一次中法交流特展上,展出的法国皇室丝织品80%是中国制造,纹饰也是康熙朝的,另有10%是法国纹饰,中国订制。
这种交流其实是双向的。我们刚才谈到的缂丝工艺,其实缂丝不是中国人的专利,缂丝源于缂毛,缂毛是西亚传过来的,是我们学人家的。刺绣、织锦是中国人的,这个没的争论,但是缂丝源于缂毛,也是能肯定的,因为我有实物为证。
清 乾隆皇帝明黄色缎绣彩云蝠寿字金龙纹男夹龙袍(左),嘉庆皇帝月白色缂丝彩云金龙纹男夹朝袍(右)。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藏
经济观察报:我们讲丝绸曾经是中国对外出口的大宗商品,那么中国的纹饰,是不是对西方人也会有一些影响?
陈大刚:理论上可以这样推断。我们需要更多的实物加以证明,这方面目前还没有人研究。你提出的是个大课题——“中国纹饰对世界潮流的影响”,要想搞明白这个问题,要沿着一带一路去各个国家的博物馆去看,不是参观,是去研究。
例如去意大利的博物馆,查找唐代出口的丝织品里有没有中国纹饰元素,而这些元素有没有演化、转变成为当地的审美,用在他们的器物上,我相信这里肯定会有蛛丝马迹的联系,这需要从理论到实证,扎扎实实去做研究。
国潮来袭
经济观察报:您研究的中国纹饰里,有哪些是受现代人欢迎的?
陈大刚:这例子很多。2014年APEC北京峰会,各国元首穿中式服装的合影,这些领导人穿的中式服装中,就是万字纹纹饰打底的宝相花花纹,宝相花的花纹来源于大自然的花卉,端庄大气。它也是千变万化的,大致形状是圆形,但里面的内容可以是各种花的变形。
所以,那几年大家流行穿中式服装,万字纹和宝相花纹也就热了起来。宝相花的花纹,最早出现在北魏,到唐代时最繁荣,然后一直延续到清代,但就像我们前面说的,不同朝代的宝相花也是不同的,唐代的宝相花无所不包,高度吸纳外来文化,这从很多器物纹饰中都有体现。因为唐朝经济繁荣,文化开放兼容,它是中心,来了就是大唐的人,优秀的文化符号和审美倾向,都可以被我吸纳进来。
经济观察报:现在国潮的服装服饰非常流行,去故宫游览,到处可见身着汉服古装拍摄的年轻人,应该说中国纹饰也进入了一个价值发现的时候了吧?
陈大刚:应该说国潮是火起来了,但中国纹饰还没热,这很遗憾。你说的很对,对于传统文化衍生品的消费,90后00后年轻人更愿意买单,他们受惠于改革开放的红利,这就是文化自信赋予时代的力量。
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就是纹饰。可以细想一下,对色彩的精准运用,欧洲文化里也不缺乏;青铜文明,西亚也早于我们。而中国的纹饰文化,五千年没有断过,是一个承载文化与文脉的独特形式,我们的回字纹、万字纹、卷云纹、宝相花纹、八达晕纹,至少四千多年了,现在也在广泛应用。
而服饰中的纹饰,又能体现中国文化的多重内涵。龙纹、海水、江崖、祥云纹、十二章纹等等,都嵌入了深刻的寓意,处处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举个例子,你知道在龙袍外观上绣着八条龙吗?不是九五至尊嘛!为啥是8条龙,其实在龙袍下摆处右边偏襟钉扣里面,还绣着一条小龙。用现在的话说,皇帝也很谦虚低调,9是最大的数字,在明显处不能都露出来,寓意做皇帝也不可太满、太张扬,这是规矩,也是文化。
可以说,传统纹饰里处处有学问,件件有讲究。消化吸收再设计提炼,再在生活场景表现出来,便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传统文化。
清乾隆 红毡地衣线绣花卉挂帐。陈大刚/藏
经济观察报:您追不追剧?您如果看一些古装电视剧电影的时候,估计能挑出一堆毛病?
陈大刚:是啊!很多古装影视剧在器物和纹饰始用上张冠李戴,笑料百出。比如宋朝的酒瓶陈设在了唐代宫殿;喻意长寿的仙鹤纹印在了迎亲的花轿上;清晚期盛行的翡翠饰品也可穿越千年,让大宋市井妇人皆可配戴。
这里有个匹配的问题,你的服装款式和纹饰图案最好是与相应的朝代匹配的。但是我们的设计师,不是专业搞纹饰研究的,不懂这里的区别,也不去认真去查询考证,都是简单地扒纹饰,想配个龙纹,打开电脑百度一搜,就有几百种龙纹,但这个龙纹是哪朝哪代的,是哪些人的喜好,是哪种衣服上用,他不懂也不在意,所以用准确的时候很少。
我接触过一个地产公司,把清代的窗饰说成是唐代的宝相花纹,项目开盘时请我讲唐代纹饰与项目的关联,我拒绝了。华夏纹饰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指鹿为马的事我不干。
现在国潮消费渐渐起来了,但是中国设计没跟上。你看现在的年轻人,经常要花几千块钱买汉服,你再看这些汉服,都做得很烂,各种朝代各种纹饰随便扒拉,拼凑在一起就是汉服。
我们现在提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纹饰就是文化的载体,你读懂一个朝代的纹饰,就能读懂那个时代的文化内涵。那么现在这个局面,只能说国潮还处在初期,或许再过5年,最开始玩儿汉服的人,会在汉服中分出高低三六九等来,那些不伦不类的设计,会被大家鄙视,大家会各自有各自的崇尚,例如你喜欢宋代的雅致,还是唐朝的大气,这都没问题,当我们有了对纹饰设计元素的尊重,或许会改变现在鱼目混珠的局面。
中国设计
经济观察报:您现在也做文创产品,哪些经典纹饰运用到了你的作品中?
陈大刚:我从2014年开始设计了第一款万字纹丝巾。当时跟清华美院的一个年轻人合作,那年正好故宫文创也推了出来。我首选出来的就是万字纹——以宋代的传世满绣为素材,这些元素我选出后就直接交给年轻的设计师,让他们按90后年轻人的意识,重新组织图案,但要保留这个元素。
为什么设计宋代的万字纹呢?因为万字纹理论上是人类上第一个纹饰,它可以上溯到1万多年前,现在考证万字纹并非源于佛教的,也不是源自中国的,其实最早源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魏时期开始将卍译为“万”字,唐代武则天将卍正式定音为“万”,义为“吉祥万德之所集”,稍加留意会发现,现在我们的万字纹还常常用在建筑上、家具上、服饰上……
宋代的万字纹很紧凑,内含5个“S”,而且万字不断头、一个组团不断变化,好像宇宙星际联系起来,而不是像现在仅仅排列一行万字;明代的万字纹与流水纹组合起来,万字旁边有两道小水沟,比较舒展;到了清代那两条线都没了,就变成了纯万字,万字断头了,中规中矩,而这在宋代是不吉祥的,因为断头不长寿。你看,从一个万字纹中,也能读出不同时代的大不同来。
总的来说,宋的万字纹繁复而包罗万象,让人着迷。用色素雅,不张扬,静中取悟,密而有节。元代万字纹开始高大上。花卉装饰也融入其中。明曲水万字开朗中正,到清开始瘦身简洁,一直延续至今。
北宋 满绣万字不断头(左),明代万字菱形纳纱(右)。陈大刚/藏
现在博物馆里能看到的最早的万字纹丝织品实物,据我了解是明代的曲水万字,因为你研究纹饰,总要有实物来加以证明。再往前看,元代和宋代的万字纹,我都有实物藏品,这也是我的幸运。
后来还选用了明代的八达晕,用在丝巾的图案上,一点设计也没加减,就是描了纹样,结果出来就富丽堂皇,就是精致的作品。因为这些经典的纹饰,都曾经是皇家御用的纹饰,给皇帝做设计的人,都是大设计师啊!
经济观察报:听您说来,这些古代的经典纹饰,直接拿过来用就行?
陈大刚:对啊,就是拿来就用!
从收藏本身的历史来说,也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从宋代开始,我们就有了宫廷收藏、寺庙收藏、私人收藏,从收藏本身来说,收藏者对于藏品来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匆匆过客,你能活多少年呢?这些藏品蕴藏的价值是全中国的,甚至是全人类的,我只是这件藏品的一站,只是替人们暂时保管。如果我只是据为己有,能有什么价值呢?
如果说还称的上是个“收藏家”的话,那我觉的我就有了一份社会责任感。从这一点来说,如果这些藏品不能在现代发挥作用,我觉得这是对社会财富的浪费。具体到我收藏的纹饰,如果让它们重新活起来,激发设计师的灵感,给她们一些养分,给我们的生活增加美感,这何乐而不为呢?
明 八达晕佛膝围云锦,右为根据上述纹饰设计的披肩。陈大刚/藏
经济观察报:您说的特别好,现在振兴“中国制造”的同时,还有一个振兴“中国设计”的问题,这就涉及到我们要从哪里找元素、找素材。
陈大刚:你说的这个没错,这是一个大工程,我跟很多文博专家都探讨过,我说应该建立一个中国纹饰库,这绝对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儿,为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设计,做了一项基础工作。
我一个人的力量还是太薄弱了,我希望国家大博物馆都来做这个事才好。我这1000件藏品可以做个打底的,但还是要再广泛搜集。比方说青铜纹饰,全国各大博物馆的青铜专家,把所以的青铜纹饰整理汇编成册,就有了青铜篇;再往下是织绣篇、玉器篇、瓷器篇……这不是跟字典一样嘛!
有了中国纹饰库,对设计师来说就有了依据,你要参照宋瓷的颜色,准确权威的汝瓷颜色调出来给你用;你要用唐代的宝相花,所有分门别类的宝相花任你选用,而且有准确的释意;当然这个过程你得付费,但好处是,这样能准确无误地传达我们的传统文化,你的设计作品里,是要唐代的恢宏大气,还是宋代的典雅清新,都可以按图索骥。
2020年7月开业的Apple Store北京三里屯新店,在装潢中融入了中国传统艺术景泰蓝和宝相花。
经济观察报:总的来说,提升中国设计的原创水平,从中国传统纹饰里寻找创意是一条路。
陈大刚:从纹饰到设计,这其实也是个巨大的工程。我们现在的服饰设计领域,没有遵循中国一个文化的主脉去做的,传统纹饰元素是胡乱在用,只要赚钱就行,我觉的这是很没意思的事儿。
我到蒙古国的乌兰巴托,二百多万的人口,都有自己的鲜明的传统纹饰,在建筑、服装和各种艺术品上都有体现,越南、东南亚一些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服,有自己鲜明的纹饰。但中国目前对传统纹饰的使用,还没有理出头绪,这和泱泱大国不匹配,和我们的历史文化也不匹配。
众所周知,全球多家奢侈品,也借鉴了中国传统纹饰,来迎合中国市场。中国设计界如果很好地运用中国纹饰,那是很大的市场。反过来说,中国纹饰这么大一块蛋糕,到现在还没有人去动它,这事儿实在太可惜了。
我现在尝试做丝巾,也是想打个样儿,试着把优美的传统纹饰推出来,用在丝巾上、服饰上、布艺上……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