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杜涛 2022年11月9日,中国财政科学发布了《财政蓝皮书: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稳住宏观经济大盘需努力增加“稳住”的确定性因素,分别是以稳就业、稳收入构建民生的确定性;数字经济提升我国未来发展的确定性;避免公共政策的“合成谬误”和“分解谬误”。
《报告》提出,在财政政策方面,可以考虑适当调整年度预算安排,通过财政货币政策的协同,打破财政的“不可能三角”。比如在居民收入断流的紧急状态下,采取财政货币一体化的政策措施。当前,部分居民和家庭增收陷入困境,我国也可以考虑类似的政策安排。
在避免公共政策的“合成谬误”和“分解谬误”方面,《报告》认为制定政策时留有更多余地和弹性,避免“好心办坏事”;对各部门出台的政策及监管措施开展事前风险评估;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
《报告》还提出,财政政策需要注重整体性、集成性、协同性。分别是高风险时代财政政策更加注重前瞻性、系统性、集成性、协同性;财政政策注重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的有机统一;中长期财政政策聚焦人的现代化发力;注重相机抉择政策与自动稳定器政策相结合;注重财政政策与其他政策之间的协同。
《报告》表示,财政政策实施涉及政策执行中的各相关主体。为保障政策效应充分发挥,既需要严格规范、富有效率的财政管理制度,关注政策实施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尽可能减少政策时滞;还需要以系统思维推动宏微观政策、结构政策、科技政策、改革开放政策、区域政策、社会政策的协同效应发挥,减少要素之间、制度之间、要素与制度之间的摩擦和互斥。应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就业、产业等政策协调,抓住经济社会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精准发力,避免政策传导扭曲和政策效应弱化,避免“合成谬误”。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