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国际总裁应海峰:ESG评级融入传统信用评级框架面临三大挑战

蔡越坤2022-11-08 16:05

记者 蔡越坤  “对评级机构而言,由于目前国内ESG领域尚未形成国际垄断标准和巨无霸企业,因此国内机构仍具有弯道超车的机会,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11月8日,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公国际”)党委副书记、总裁应海峰在大公国际与清华大学共同举办的“高质量发展论坛”上表示。

应海峰表示,在传统的信用评级中,部分评级机构往往会更加侧重于考察企业的财务风险,从盈利能力、资本结构、现金流等财务指标中挖掘企业的信用风险。但这种方式过于单一,可能会忽略企业所处环境的复杂性,无法综合考察企业面对环境转变和新兴议题突现的应对能力。

相比较而言,应海峰表示,ESG从环境、社会与治理三方面综合评估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所覆盖的议题不仅考察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声誉、客户忠诚度和社会责任,还着力防范企业潜在的监管风险、价值评估风险、环境污染风险等多重风险,恰好可以弥补单一财务分析的缺陷,为传统信用评级带来非财务视角补充,进而勾画出企业更加完整的画像。

因此,应海峰认为,传统信用评级体系与ESG相结合,将是评级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也表明,高ESG评级的企业与同行业其他竞争者相比,更具有竞争力。相反,如果企业忽略ESG等可持续经营因素,缺乏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的防范,可能会对经营业绩形成掣肘,最终导致恶性循环以致出现信用风险。

据了解,从评级机构的实践来看,近年来,国内外信用评级机构已逐渐开始将ESG因素纳入自身信用评级体系。此外,大公国际于2022年7月发布的最新版《信用评级方法总论》,已将ESG元素纳入信用评级框架。例如,在调整项中考虑了“公司治理”“绿色因素”等方面的影响,针对受评企业的ESG个性特征要素进行补充分析。

与此同时,应海峰称,ESG评级融入传统信用评级框架仍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以下难点亟待解决:

第一,ESG缺乏信息披露统一框架。全面有效的信息披露是ESG的基石,是评价企业非财务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要依据,是ESG投资的核心和支撑,亦是政府监管的重要依据。因此ESG信息披露标准的规范对于ESG评价的可比性、参考性和实用性至关重要。然而由于ESG标准本身涵盖了环境、社会和治理等多个维度的要素,而且很多要素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这就造成ESG标准众多,难以统一的客观现状。目前中国由于经济、社会等发展阶段与欧美存在一定差异,完全采纳西方主流ESG标准可能会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市场亟待出现一份符合中国国情的披露指引从而树立市场标准和信心。

第二,ESG信息披露的可验证性有待提高。当前ESG信息披露机制尚不成熟,信息质量主要依赖于披露主体自律,同时企业在披露指标的选择上往往采取其认为“最优”的估测方法,精准程度也相差较大,因此数据质量较难得到有效保障。不同于MSCI、晨星等海外机构重点参考第三方机构发布数据,国内机构主要依赖企业自行披露的年报、社会责任报告、ESG报告等,导致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比性显著降低。针对该问题,目前主流的解决办法是引入独立、公正且权威的第三方鉴证机构,例如港交所等部分监管机构就已明确鼓励企业提交独立的专业验证机构出具的验证意见,以提升ESG信息披露质量。但目前这一机制在我国尚不完善,权威的ESG鉴证机构也还没有诞生。

第三,ESG领域尚未诞生被广泛认可的评级符号。目前各机构在ESG评级过程中所使用的评级符号具有显著差异,根据我们对公开资料的整理,发现当前ESG评级符号体系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以明晟等机构为代表,使用AAA、AA等常用的英文字母进行区分,与传统信用评级符号的相似度较高。第二类以富时罗素、晨星等机构为代表,使用分值进行呈现,但不同机构的分值区间具有较大差异,例如富时罗素使用五分制,而晨星则使用百分制。第三类为使用星号等特殊符号的其他机构,但这种表示方式相对小众,使用的机构并不多。ESG评级符号的巨大差异导致投资者眼花缭乱,对评级结果十分困惑,也导致不同机构之间的评级结果无法进行对比。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资本市场部资深记者
主要关注债券、信托、银行等领域的市场报道。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