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作为综合性全球城市的路径选择 | 奇谈都市圈

刘奇洪2022-11-07 18:12

刘奇洪/文 在《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中,作为综合性全球城市的宁波,功能定位是高水平国际港口名城、高品质东方文明之都、现代化滨海大都市。

作为上海大都市圈综合性全球城市,宁波与上海临港新片区相比,不仅具有对外门户功能,还有强大的实体产业基础;宁波与苏州相比,不仅具有雄厚的实体产业,而且具有苏州所没有的对外门户功能。在中国所有城市中,宁波区位特殊、资源丰富、产业多样,但是,要成为真正的综合性全球城市,必须东进西拓扩大直接腹地和发展空间,在更大格局上强化功能,以此弥补发展不足。

宁波定位综合性全球城市发展优势

唐设明州,并于长庆元年(公元821年)筑城于甬江、奉化江、余姚江汇合处的三江口,由此开始了宁波建城史;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为避国号讳,取“海定则波宁”之义,由明州改为宁波,由此开始了“宁波”时代。

现宁波包括海曙、江北、镇海、北仑、鄞州、奉化、慈溪、余姚、宁海、象山十个县市区,陆域面积9816平方公里,在上海大都市圈排名第一。

2021年,宁波地区生产总值14594.9亿元,在浙江省排名第二,在上海大都市圈排名第三;工业总产值突破2.25万亿元,进入中国工业十强城市、上海大都市圈工业第三城市;宁波舟山港吞吐量12.2亿吨,排名全球港口第一;常住人口954.44万人,在浙江省和上海大都市圈均为第三。

宁波建设综合性全球城市,不仅仅体现在港口、工业方面实力超群,更体现在城市软实力方面自成一派、与众不同。

(一)一座既盛产文人又盛产商人的城市

在宏观区位上,宁波位于杭州湾南岸,处中国大陆海岸线中部,东部平原地区向江南山地丘陵、北方淤泥质海岸向南方岩质海岸过渡地带,使得宁波海洋陆地兼备、平原山丘均占,导致宁波山货、海鲜、粮油、蔬菜、水果一应俱全,但宁波地形地势向海倾斜,西、南两侧分别为四明山、天台山等山脉,既阻隔宁波与内地联系,又使得宁波不得不向东、向北两个向海的方向发展。与众不同的交通区位和地形地势,使得宁波虽然物产丰富,但难以成为具有数量优势的对外销售商品,加上农耕时代宁波处于陆上交通末端,使得宁波人热衷于在多样化的物产上变出花样,产出了独特的宁波汤圆、宁波菜肴、宁波中药。总之,独特的区位条件、种类繁多的物产、局促的陆域空间,使得宁波人擅长在出产的物产上进行二次创新加工,提升价值,工匠精神也渐渐成为宁波的地域文化。

1

宁波海洋与陆地、丘陵与平原兼备,不同区域出产不同货物,宁波人天生就有“互通有无、物物交换”的商业意识。明清换代之际,宁波商帮初成,虽知名度不及晋、徽两地商帮,但宁波商帮做事认真、讲究诚信、创新;宁波人乐显扬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在北京创办的同仁堂,至今仍是中国最响亮的“老字号”之一。近代,宁波籍海港优势,推动了海上航运、海外贸易发展,也推动了宁波商帮创办的钱庄率先向银行转变;宁波商帮在上海创新中国服饰,率先用传统缝纫方法成功制作出了西服,形成业界称颂、专作西服的“红帮服装”,为宁波成为中国最大的西服生产基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现代宁波商帮全球散枝开花,有代表台湾芯片业的台积电(张忠谋)、代表香港航运业的环球航运(包玉刚)、代表香港影视业的邵氏影业(邵逸夫)。总之,与国际接轨、与科技同步、与时代接轨,宁波商帮成为了近现代中国唯一一个实现成功转型的商帮。

在上海大都市圈,宁波不同于其他城市,崇文尚义自成一派。宋庆历七年(1047年),王安石到宁波任知县,倡导“耕读传家”、大办学堂,这为宁波成为主张“经世致用”的“浙东学派”主要发源地奠定了基础;明朝,宁波涌现了以王守仁、黄宗羲为代表的儒学大师,宁波不仅成了全国思想中心,而且影响力远及韩国、日本,日本管理学思想深受王守仁“心学”思想影响。建于明嘉靖四十至四十五年(1561-1566年)的藏书楼天一阁堪称中国民间藏书的“天花板”,体现了宁波崇文爱书的社会风尚。近现代,宁波成为中国最早通商口岸之一,西学东渐,一批宁波学子远渡大洋,宁波成为了中国盛产“两院”院士最多城市之一;2015年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早已成为宁波人心目中的英雄。

宁波浓郁的崇文重教传统,使得宁波在基础教育方面,不落伍于浙江乃至整个长三角任何城市,前身为创办于清乾隆八年(1743)蛟川书院的镇海中学至今仍是全国一流中学。在重商的城市和重商的时代,宁波依然崇文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因盛产文人,宁波成为一座有思想、有品位的城市;因盛产商人,宁波成为一座家底殷实的城市。既盛产文人,又盛产商人,宁波成为了一座既物质富裕又精神向上城市。

(二)一座小型工业企业多而强的城市

在上海大都市圈中,上海、苏州、宁波是三座工业部门全而强的城市。其中,上海是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工业城市,工业以生产“大国重器”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苏州是以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并举的工业城市,以钢铁、化工、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产业为主;宁波是以本土民营企业为主的工业城市,以石油化工、纺织服装、汽车、装备智造、电子信息、智能家电、文具、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为主。

宁波工业企业数量多,到2022年3月底,宁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003家,其中,小型企业所占比重89.7%,民营企业所占比重88.1%。宁波大部分小型工业企业为离散型制造企业,主要从事零部件和新材料生产,包括电子器材、半导体、轴承、阀门、密封件、五金制品、模具、汽车配件、医疗器械、液压传动、塑料机械、纺织机械、检验检测、家电配件、电子材料(磁性材料)等。

2

与上海大都市圈上海、苏州比较,宁波以小型工业企业为主,主要领域分布在“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制造工艺及装备、产业技术基础”;上海工业企业主要以大型企业为主,以生产整车整机(汽车、飞机、大型船舶和特种船舶、港口机械、火箭飞船、发电设备、高端医疗设备)和中高端芯片、生物医药为主,突出高科技含量;苏州工业企业以生产中间产品(钢材、纺织面料、电子材料、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材料)和终端组装产品(电子消费品、汽车、终端装备)为主。

与浙江金华、温州、绍兴比较,金华小型工业企业以生产消费类小商品、小五金为主,温州小型工业企业以生产个人消费品(服饰、鞋、眼镜、箱包)为主,绍兴的小型工业企业主要围绕纺织面料和个人穿戴产品为主,宁波小型工业企业则分布面广、科技含量高。

宁波工业企业不求大,但求专、求精、求特、求新,许多中小型工业企业沿着“高成长性——创新型——科技型——‘专精特新’——单项冠军”轨迹发展。第一,在产业处于高成长性进入,一般选择的是成长性好的新兴产业;第二,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通过创新,构建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第三,依靠科技创新,构建持续核心竞争优势;第四,在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方面,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使企业成为细分行业“小巨人”;第五,由细分行业“小巨人”,发展成为细分行业冠军企业。例如,成立于1993年的宁波天生密封件公司,打破欧美企业技术封锁,发明核电站反应堆压力容器C形密封环,成为中国“大国重器”关键部件。

宁波地域文化中来自王守仁“心学”的“专情、专心、专注、专业”精神,不仅使得宁波“走出去”的专家学者大放异彩,固守宁波的企业家也心无旁骛,专做实业。在国家1-4批授予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中,宁波以累计企业总数283家的成绩,名列全国所有城市第四。

(三)一座堪当门户的城市

农耕时代的宁波,虽海运发达,但陆上交通末梢,使宁波难以摆脱交通闭塞的尴尬境地。随着现代交通技术发展,宁波不仅成为长三角重要交通枢纽,而且由于港口区位独特性和港口条件优越性,宁波成为一座堪当国家门户的城市。

作为门户城市,宁波海陆空条件优越。陆上交通,宁波已有铁路、公路末梢,发展成为上海大都市圈南翼枢纽,随着通苏嘉甬高速铁路、甬金铁路和甬舟铁路建成,不久的将来,宁波铁路与高速公路共同组成“才”字交通大走廊。航空方面,宁波栎社国际机场已是上海大都市圈南翼枢纽机场,创下历史最高纪录:2019年旅客吞吐量达12414007人次,排名中国大陆机场33位;2020年货物吞吐量119155.9吨,排名中国大陆机场26位。

如果说宁波公路、铁路、航空只是区域性枢纽,宁波舟山港则是全球性港口、中国门户港口。作为中国乃至远东地区深水大港,宁波舟山港居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端,既是河口港,又是海港;杭州湾外侧的舟山群岛既是天然的“防波堤”,又是离岛港口;码头前沿最深达到-27.5米,能够停泊全球最大船舶。2021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12.24亿吨,连续13年位居全球港口第一;集装箱吞吐量2937.3万标箱,位居全球港口第三,仅次于上海港和新加坡港;拥有集装箱航线287条、远洋航线134条、近洋航线101条。其中,2021年宁波港域吞吐量6.2亿吨,包括铁矿9598.9万吨、煤6339.3万吨、原油6275.3万吨、集装箱吞吐量2937.3万标箱。

宁波定位综合性全球城市发展劣势

如果仅仅定位于一座内敛发展的城市,宁波条件当属全国排名前列,但定位于综合性全球城市,宁波存在亟待解决的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东西向“瓶颈”阻碍了港口城市发展

宁波舟山港虽然货物吞吐量排名全球第一,但要成为高水平国际港口城市,东西向“瓶颈”阻碍了宁波发展:市区往东发展,受到行政区制约,不能往深海方向发展;以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为定位,规划建设的“一核三湾六片区”,仅仅是海岸、浅海,不足以对深海和离岛进行研究。宁波向西发展,也就是与浙江金义都市圈联系,至今依然是浙江四大都市圈(杭州、宁波、温州、金义)中联系最为薄弱的,不仅人流、物流不畅,而且产业之间缺乏技术经济联系。

3

(二)产业链短且缺乏控制力

2021年上海、苏州、宁波工业总产值分别为4.2万亿、4.13万亿、2.25万亿元,而且都拥有35个工业大类,但宁波除了石油化工、服装、汽车整车、智能家电、文具、粮油等产业链相对完整外,大部分小型工业企业所在的行业产业链短,且对产业链不具有控制力,这些小型工业企业或为珠三角的消费类电子产品(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配套,或为上海的大国重器、汽车整车(上海大众、上海通用、特斯拉)配套,或与苏南的装备制造行业交叉配套,或为金华、台州等地的企业提供生产装备(塑料机械、纺织机械)。尽管宁波许多中小型工业企业获得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但要真正在产业链上提升,还需要产业链或产业集群在技术创新来源上寻找突破,这是中国围绕中心城市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城市的普遍“短板”,包括广州附近的佛山、深圳附近的东莞、厦门附近的泉州、北京附近的保定、上海附近的苏州和无锡等。

(三)高端科教资源和医疗资源缺乏

宁波要建设成为“高水平国际港口城市、高品质东方文明之都、现代化滨海大都市”,不仅需要经济实力提升,更需要整个城市综合实力提升。除了省会城市,中国五个副省级计划单列城市(深圳、厦门、宁波、青岛、大连)均为港口城市,与深圳、厦门、青岛、大连比较,宁波建城历史最为悠久,是唯一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副省级计划单列城市,尤其在中国文化史和经济史上,宁波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且在对外开放史上,宁波与厦门均是中国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但在后来发展过程中,宁波或许离上海、杭州太近,科教资源、医疗资源倾向了长三角中心城市上海和浙江省会城市杭州。

宁波强在港口物流和工业实力,不足之处在于科教资源、医疗资源严重缺乏。与厦门、青岛、大连比较,厦门、青岛、大连分别拥有所在省内排名前二名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而宁波只拥有宁波大学等地方性大学;与深圳比较,虽然深圳拥有大学的历史与宁波相当,但深圳除了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外,还有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及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在深圳建立的校区,并且深圳还被列为了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4

宁波作为综合性全球城市发展路径

宁波要建设成为“高水平国际港口城市、高品质东方文明之都、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可供选择发展路径包括:

(一)东进西拓,扩大宁波发展空间

高水平国际港口城市一定走港城融合道路,宁波东进发展,就是宁波与舟山实现同城化、一体化发展,理想做法就是舟山划入宁波。宁波与舟山2006年1月1日对外正式启用“宁波舟山港”,2015年正式实现一体化发展。宁波、舟山两地港口一体化,自然要求城市也要一体化,宁波、舟山一体化不仅必要,而且可行。一是甬舟跨海通道(公路、铁路)开通,宁波、舟山联系更为便捷,宁波、舟山同城发展水到渠成;二是宁波发展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必须向深海发展、离岛发展,舟山群岛处杭州湾、长江口外,有千座海岛,是发展海洋经济最佳载体,宁波需要舟山群岛;三是宁波、舟山两地产业发展同构化趋势明显,舟山并入宁波,可以统一产业规划,尽量避免同质竞争、内耗竞争;四是可以发挥海洋科教资源效益最大化,避免重复科教资源投入,使宁波科研资源和舟山海洋教育资源(浙江海洋大学)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农耕时代,宁波西面的四明山、天台山阻碍了宁波西向发展,导致宁波与金华、衢州、丽水、绍兴南部联系困难,更重要的是宁波与沪昆经济发展带之间缺乏了便捷联系通道。宁波西拓发展,就是通过现代筑路技术,打通宁波与金华——义乌直接通道,在现有交通基础上,加快建设甬金大通道,包括甬金货运铁路和甬金高速铁路、甬金第二高速公路,使宁波舟山港成为中国西南地区又一出海口。同时,加强宁波与金华—义乌产业合作:一是加强宁波舟山港与金华—义乌国际物流合作,使得“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产生交汇,让日韩、东南亚、澳洲等地运往欧洲内陆、中亚的货物,运至宁波舟山港后,利用金华—义乌到宁波舟山港返程集装箱班列的运力,运到金华—义乌,由金华—义乌到欧洲、中亚班列,运至目的国;二是在制造业领域,让宁波工业企业提供品种更多、质量更好、价格更优的智能装备(塑料机械、纺织机械、食品机械、通用机械设备)和中间产品(化工原料、塑料粒子、纺织原料);三是利用宁波舟山港作为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集散港优势,建立辐射全国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让金华—义乌的小商品、五金、纺织等领域中小企业直接购买到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的大宗商品,从而降低中小企业购货成本。

5

(二)利用宁波、舟山两地科教优势发展海洋经济

中国发展海洋经济条件最为优越的区域两个:一是宁波—舟山,二是海南。宁波—舟山海域宽广,位于东海、黄海交界,海岛众多,处于长江和钱塘江入海口,海洋鱼类丰富,海底隐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是全球研究温带海洋难得的理想区域。宁波、舟山合并,不仅要整合两地的海洋科研力量,而且还要引进上海大都市圈的海洋科研、教育力量,建一所国际化、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办一个以开发研究和应用研究为重点的海洋产业,让上海大都市圈未来产业——海洋产业在宁波-舟山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打造“高品质东方文明之都”,发挥全球宁波商帮作用

挖掘宁波区域文化资源,以文人和商人两条路径,重点研究明清以来宁波地域文化(思想)发展变化和宁波商帮发展变化,以人物为主线,着重全球影响,让宁波真正成为“高品质东方文明之都”,让全球宁波商帮找到心灵归宿。

明朝,宁波得名,也真正开始了名副其实的开挂之路。在思想领域,宁波可以说起步就是顶峰,王守仁(王阳明)倡导的“知行合一、知行并进”和黄宗羲倡导的“学贵履践、经世致用”至今仍然是成功商人经营理念。在商业领域,发轫于明朝的宁波商帮,早期以同仁堂创始人乐显扬为代表;有“中国华尔街”之称的宁波江厦小街发明了世界最早的金融结算清算制度——过账制度,并在服务于国际贸易中率先由钱庄转型为银行;海运兴盛,环球航运(包玉刚)、东方海外(董浩云)驰骋业界;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时代,从宁波走出的张忠谋创始的台积电,更是引领了全球信息行业发展。在地球上,文化始终是联系的纽带。

(四)往东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

不同于深圳、厦门、青岛、大连,宁波是从三江口(余姚江、奉化江、甬江)发展起来的城市,与上海、天津、广州、福州相同,是一座由河口型城市发展起来的海港城市,但还不是一座滨海城市。在现有行政体制下,宁波的滨海区域,要么是港口作业区(北仑),要么是临港工业(镇海),因此,宁波建设滨海城市选择了向北、向南发展。但是,宁波向北发展,规划了靠近杭州湾的前湾新区,利用围垦滩涂土地,布局了大量制造企业,并不适宜滨海城市定位;向南发展,岸线为岩质海岸,离主城远,交通和生活配套条件差,不适宜产业发展。现在,上海向临港新片区发展、天津向滨海新区发展、广州向南沙新区发展、福州向沿海的福州新区发展,宁波要真正成为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参照上海、天津、广州、福州做法,向舟山群岛发展是正道。

(五)大力发展教育医疗事业,让宁波成为真正宜居宜业城市

与深圳、厦门、青岛、大连相比,宁波教育和医疗资源严重缺乏。在教育资源方面,宁波高校少、档次低;在医疗资源方面,按照常住人口计算,宁波每100万人才有1家三甲医院。因此,宁波必须大力发展公共教育、公共医疗,成为真正宜居宜业城市。

(作者为河海大学区域和城市高质量发展智库首席专家)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