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扭曲现“澡堂定律” 半年前还缺货的芯片现在卖不动了

郑晨烨2022-11-05 08:38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郑晨烨 “最近几个月感觉整个芯片行业都有些疲,产品开始有点儿卖不动了,下游还出现了‘砍单’的趋势。”11月初,珠海一家芯片企业的大客户销售经理陈赞,感受到曾经火热的芯片市场里透出的阵阵寒意。

陈赞所在的企业,主要生产用于智能可穿戴设备使用的射频芯片。今年下半年以来,这家企业的生产节奏明显放慢,原先芯片市场持续供不应求,工人需要两班倒,甚至要上夜班,最近突然发现自己可以实现双休“梦”了。

在深圳一家汽车电子行业上市公司任产品总监的沈小林,也体会着相似的变化。在他看来,当下如果接不到足够的订单,停工减产对于企业来说是最划算的。

与芯片制造厂商进入“慢节奏”对应的,则是其下游需求主阵地消费电子市场的持续低迷。

行业咨询机构Gartner10月20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第三季度全球PC(个人电脑)出货量总计6800万台,较2021年第三季度下降19.5%,为近20年来该机构所录得的最大降幅,也是PC出货量连续第四个季度出现同比下降。

10月28日,国际数据公司(IDC)手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7113万台,同比下降11.9%。

“疫情的反复和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持续低迷,短期内难以恢复。”IDC中国高级分析师郭天翔在报告中表示。

“上半年不是还说没芯片用吗?怎么就突然‘入冬’了呢?!”10月27日,在一个交流群中,有投资者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巨头业绩降速

据经济观察报梳理,截至11月3日,全球芯片制造三巨头台积电(TSM.US)、英特尔(INTC.US)及三星电子(SSNLF.US)均已披露了最新一季的财报,后两者均出现了期内营收、利润双降的情况。

第三季度,英特尔则实现营收153.38亿美元,同比下降20%,实现净利润10.19亿美元,同比暴跌85%,毛利率为42.61%,较去年同期减少13.38个百分点;三星电子实现76.78万亿韩元,季度环比降低1%,同比增长4%,实现营业利润10.85万亿韩元,季度环比增加3.25万亿韩元,同比减少4.97万亿韩元。

台积电则“一枝独秀”,在第三季度实现营收6131.42亿台币,同比大涨47.9%,环比增长14.8%;实现净利润2808.66亿元台币,同比增长79.7%,环比增长18.5%。

10月26日,全球第二大存储芯片制造商SK海力士(000660.KS)也发布了第三季度财报,其当季实现销售收入10.98万亿韩元,同比减少7%;实现营业利润1.66万亿韩元,同比锐减60.3%。

同日,全球最大的封装设备供应商ASMPT(00522.HK)披露了第三季度业绩报告,当季实现销售收入45.6亿港元,同比减少 26.8%,环比减少12.3%;新增订单总额为港币36.3亿元,同比减少36.6%,环比亦减少22.0%;经营利润率为17.6%,同比减少0.83个百分点。

11月2日,手机芯片巨头高通(QCOM.US)发布2022财年第四财季(对应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内容显示,高通第四财季实现营收113.96亿美元,同比增长22%,净利润为28.73亿美元,同比增长3%;2022年全财年实现营收442亿美元,同比增长32%,实现净利润为129.36亿美元,同比增长43%。

在A股方面,据经济观察报记者统计,截至11月3日,在国证半导体芯片指数的30只成分股中,除尚未公布三季报的中芯国际(688981.SH),剩下29家上市公司第三季度合计实现营收2590.97亿元,同比增加444.51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328.76亿元,同比增加42.52亿元。

“从三季度业绩上来看,用‘入冬’形容芯片行业还不太合适,虽然有个别大厂成绩不理想,但大多数企业还是交出了超预期的成绩单。”在一家沪上券商任电子行业首席分析师的王泓称。

从营收上看,仅有7家公司的数据出现同比下滑,在归母净利润方面,有11家公司的数据出现同比减少,其中下滑幅度最大的为指纹识别芯片龙头汇顶科技(603160.SH),该公司在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暴跌116.17%,营收也同比锐减39.11%,而业绩增长幅度最高的则为半导体设备龙头北方华创(002371.SZ),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大涨156.13%,营收也同比上涨62.19%。

展露谨慎预期

虽然在业绩层面上,芯片行业呈现“有人欢喜有人愁”,但记者注意到,无论是三季度业绩“优等生”还是“差生”,其公司高管近期均在各种场合中表达出了对中短期市场的谨慎态度。

10月25日,台积电总裁魏哲家在发给员工的内部信中的一段表态,就直接引发了外界对芯片行业形势的担忧。

根据台媒的报道,在上述内部信中,魏哲家表示:“随着疫情将结束,市场对远端、科技产品需求减少,全球消费性电子正进行库存去化,显示半导体逐渐从高峰期回归正常阶段,公司鼓励同仁们趁这其间多休息、陪家人出去玩,但不包括3纳米(含)以下制程的相关人员。”

此言一出,诸如“台积电总裁鼓励员工多休假”“芯片产能开始过剩”之类的消息随即席卷市场。虽然台积电稍早前刚交上一份超预期的经营成绩单,但其股价还是在10月25日当日重挫逾4%。

眼看总裁的言论在市场中发酵,10月26日,台积电发表声明回应称:“公司未有强迫员工休假或任何无薪假计划,只是鼓励员工在辛勤工作之余,能透过正常休假充电后继续努力工作。”

“台积公司仍维持10月13日法人说明会中所发布之内容,对于2022年第四季包括营收与获利表现的预测范围并未改变,并重申2023年仍会是成长的一年。”台积电在声明中指出。

碰巧的是,同在10月26日,一份ASMPT子公司的停产通告在市场中流传。一位业内人士分享的一张《关于部分停产停工事宜》照片中显示:“近期疫情反复无常,加之经济形势下行,目前公司订单量锐减,且2022年第四季度有诸多不明朗因素,在这个大环境下,公司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针对目前生产任务减少,公司决定2022年11月起部分停产。”落款处署名企业共有三家,分别是深圳先进微电子、先进半导体设备(深圳)有限公司及先进科技(惠州)有限公司,通告发布日期为10月24日。

据了解,三家公司均隶属于ASMPT集团,在国内主要从事半导体封装设备制造。

ASMPT在其三季报中就曾表示:“TechInsights(半导体研究机构)下调其对2022年PAE(封装和装嵌设备)市场的预测,由七月为按年增长8.2%下调至八月为按年下跌9.6%。集团继续面对充满挑战的宏观经济环境,并已导致若干行业参与者温和调整其短期前景。”

ASMPT还进一步指出,“由于季节性因素,集团第四季度的销售收入历来低于第三季度。集团预计2022年第四季度的销售收入将介乎4.55亿美元至5.25亿美元之间,以其中间数计按年及按季分别下跌38%和16%。”

此外,英特尔公司CEO帕特·基辛格(PatGelsinger)也在三季报中表示:“在今年6月,我们是首批市场需求突然显著放缓的公司之一,需求放缓的程度超过了公司最初的预期,并正在对整个行业供应链产生影响。目前,我们正在调整第四季度展望,预计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将持续到2023年。”

11月2日,高通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克里斯蒂亚诺·安蒙(CristianoAmon)在财报电话会中也明确指出,“展望2023财年,宏观经济环境进一步恶化,新冠肺炎疫情限制扩大,导致整个行业需求疲软,渠道库存出现暂时上升。”

“公司目前已经冻结了招聘计划,如果经济衰退远比我们预期的更剧烈或更长的话,我们将在运营费用的管理上采取更果断地措施。”在电话会议的最后,安蒙补充说。

相较于上述厂商的谨慎预期,在三季度利润锐减超六成的SK海力士,其社长卢钟元则直接表示:“企业经营目前非常艰难。”

需求低迷,产能过剩

陈赞所说的芯片行业产品“卖不动”的情况,在沈小林看来,原因并不复杂。

“很简单,现在芯片行业的产能已经过剩了。”沈小林表示。而过剩的核心原因,在他看来,源自于消费电子市场需求的持续低迷。

除了前述数据,第三季度全球PC和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出现下降外,据IDC在9月22日发布的数据,今年第二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2,857万台,同比也下降了23.3%。

而在稍早前的8月19日,全球第三大手机厂商小米集团(01810.HK)发布2022年上半年财报,其智能手机业务期内实现收入423亿元,同比下滑28.5%,环比下滑7.6%;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3910万台,同比下滑26.2%,环比增加1.5%。

在终端需求持续疲软的背景下,市场的寒意便开始沿着产业链逐步向上蔓延。

陈赞发现,当下主要是存储类芯片过剩比较严重,行业开启了降价销售;今年市场上发布的手机普遍性价比都不错,千元机都开始搭载旗舰芯片。

经济观察报记者统计发现,截至11月3日,在国证半导体芯片指数里,已发布三季报的29家成份股均出现了存货同比上涨的情形。其中,韦尔股份(603503.SH)、晶盛机电(300316.SZ)及北方华创(002371.SZ)三家企业的存货涨幅位列前三,分别为69.34亿元、66.5亿元及39.66亿元,29家企业三季度合计存货达 987.78亿元,同比增加384.67亿元。

从主营业务来看,韦尔股份为目前国内图像传感器领域龙头企业,今年前三季度营收达153.83亿元;晶盛机电则主要生产硅片、晶圆及封装设备,前三季度营收为74.63亿元;北方华创主要生产刻蚀、气相沉积及氧化扩散等芯片制造设备,前三季度营收为100.12亿元。

此外,上述存货同比上涨最高的韦尔股份,在今年三季度还计提了高达3.28亿元的资产减值损失,成为其业绩下滑的重要原因。

韦尔股份在三季报中坦言:“受下游消费电子市场需求下滑的影响,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消费电子市场竞争更为激烈,部分产品单价出现了下滑。出于谨慎角度考虑,并基于目前可获取信息进行了评估,公司决定对6400万像素图像传感器产品以及部分库龄较长的产品等存在减值迹象的资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早在今年5月22日,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就曾公开表示,消费电子的需求是正在消失,而非延迟,“因为消费者信心下降、通胀恶化,对终端消费电子的购买欲已不如从前。”

面对消费电子市场需求的“消失”,一部分芯片企业开始将目光聚焦在汽车电子赛道中,希望借此寻找新的增量。

例如,英特尔子公司Mobileye在今年1月便推出面向自动驾驶领域的EyeQUltra车规芯片;9月份,英伟达也发布了Thor自驾芯片。此外,在11月2日高通的财报电话会中,该公司CEO安蒙也表示,正在关注汽车和物联网领域带来的新增量。“现在主要是消费电子赛道出现了过剩,所以有很多做消费电子的企业正在向车规级转型,在车载娱乐系统等领域上面,产品具有复用性,比较好切入。”上海一家芯片设计企业的技术总监何志雨向记者表示。

但在沈小林看来,当下芯片行业产能过剩核心仍在于消费电子需求的下滑,而汽车电子需求增速虽高,但规模还不足以弥补消费电子需求下滑后出现的市场空缺。PC、手机以及其他消费电子板块(电视、智能家居、智能可穿戴设备)一直是消化芯片产能的绝对主力。“消费电子用掉的芯片占比(占全球芯片产能之比)超过70%。”沈小林指出。

行业咨询机构ICInsights在9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2021年的全球IC市场当中,PC的销售份额占比达38.3%,手机的份额达36.5%,其他消费电子份额达10.5%,而汽车电子的份额占比仅有7.4%。“夸张点说,可能现在全世界的所有的汽车芯片都给台积电做,都养不活这一家公司。”沈小林感慨称。

在他看来,汽车电子想要支撑起庞大的半导体产业生态,仅凭眼下的渗透率及销售体量还远远不够。

“澡堂定律”

在已经从事芯片销售工作六年有余的杨赞眼中,芯片行业的产能过剩其实早有预兆。

在他眼中,当下的产能过剩除了与消费电子需求下滑有关,也离不开过去三年中,产业链所出现的一些无序“囤芯”现象。

“疫情期间抢菜的段子你应该听过,菜本来不缺,但是你一抢就缺了,超市只好成倍地调货。结果过几天,老百姓发现菜囤多了吃不完,超市发现货进多了卖不掉,现在把段子里的菜替换成芯片就行。”杨赞说。

杨赞认为,“囤芯”的风潮最早始于2019年华为遭到制裁,这引发了其他消费电子企业的恐慌。“大家都担心美国的下一刀砍向自己,所以就开始不断囤货,引发了示范效应,然后2020年疫情暴发,也进一步加剧了芯片的产能紧张。”杨赞说。“下游终端厂商开始囤,又带动中游芯片代理商也跟着囤,结果去年底消费电子需求下滑,一下子就把产能释放出来了。”沈小林表示。

Gartner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期间,全球芯片采购支出总计分别为4746.31亿美元、4498.38亿美元、5834.77亿美元。其中,华为的采购金额分别为21.18亿美元、19.09亿美元、15.38亿美元,联想的采购金额为17.67亿美元、18.56亿美元、25.28亿美元;步步高的采购金额为13.87亿美元、13.39亿美元、23.35亿美元;小米的采购金额为6.92亿美元、8.79亿美元、17.25亿美元;鸿海精密为5.57亿美元、5.73亿美元、8.86亿美元。

不难看出,在过去三年中,除华为因制裁导致芯片采购支出逐年降低外,其余的中国企业芯片采购支出均在逐年上涨,其中步步高、小米两家公司的采购金额更是在2021年直接翻了近一倍。

沈小林告诉记者,除了“囤芯”以外,产业链中“报需求层层加码”的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芯片市场的供需环境。

他举例称,假设某家终端厂商原来一个月生产只需要1万颗芯片,但是供应商交货时经常只能交一半,导致厂商开始恐慌,担心产能满足不了生产需求,于是向芯片销售端提前报备到一万五千颗。代理又加码报备,最后上游厂商看到订单暴增,赶紧加班加点生产。

但是,“兴奋”的上游厂商没有意识到的是,终端的消费需求实际上没有增加,所谓繁荣只是在层层加码中所呈现出的一种假象。

“其实这个情况,最上游的头部大厂都很有经验,比如台积电,看到报这么多订单,但产品出货量没跟着涨这么多,不就明白了吗?”沈小林说。

何志雨则告诉记者,在去年出现“缺芯潮”时,台积电便意识到部分客户并没有实际的经营需求,只是在囤货居奇,因此,其通过对供应链进行数据监测,分析判断哪些企业在囤货,哪些企业真的在生产,从而优先向有实际生产需求的企业供货。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去年就曾公开表示,供应链里有人在囤货,囤货的企业发现就取消订单。

不过,并不是所有上游供应商都能像台积电一样,大致掌握住市场的真实情形。

杨赞看到,过去三年中,有很多芯片产业链的中上游企业,因为身处较为细分的赛道,加之客户交流、市场调研不充分,出现了一些战略误判,导致眼下出现存货积压,甚至减值的情形。

“半导体是一个强周期行业,这个领域有个说法叫‘澡堂定律’。就是当你给澡堂烧水,水管很长,你刚开始发现水冷了,把热水拧开,但水还不是很热,这个时候你就想着拧大一点,结果发现水一下热过头了。然后你又打开冷水,结果又发现水凉过头了。”沈小林描述说,半导体行业也存在这种情况,由于产业链较长,且细分领域多,上下游间的供需常会出现时间上的错配,上游的反应始终处在滞后状态。

因此,以台积电为代表的头部芯片制造厂商,在过去三年中,便对产能扩张保持着较为谨慎的态度,加之以年为单位计算的芯片产线建设周期,都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剧了过去三年间市场的供需失衡。

沈小林说,芯片制造厂商是会算这个账的,缺货除了扩产能,还可以涨价。如果扩产能再判断失误,刚建好就过剩了,损失的就是几十上百亿。

在去年芯片产能最紧张的时候,台积电甚至发明出拍卖产能的操作。“比如下个月还有10万个芯片的产能,他(台积电)就给几十个厂商发邮件让报价。出价的人心里清楚,这是在跟人家比呢,价格便宜就拿不到。”沈小林表示,“所以说,这也是个原因,像汽车电子领域,一些芯片制造商宁愿被客户骂、被客户催货,也不愿意贸然增加产能。”

行业格局重构

在多位受访的业内人士眼中,进入四季度,芯片厂商停工减产的现象恐怕还要蔓延。

“对于供应商来说,在前景不明朗,以及库存消化仍需要一定周期的背景下,停产停工其实是最划算的选择。”上海一家模拟芯片厂商的应用工程师陈先生向记者表示。

除了宏观经济下行带来的行业下行压力外,疫情防控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不可控性也让产业链企业十分头疼。陈先生说,“一条产线,要是突然遇到疫情或者停电,停产一周甚至更长,可能需要两三个月才能恢复正常,加上产能爬坡、良率提升,可能直接就把交期延迟半年。”

沈小林也表示,芯片产线启停都需要时间,而且都有成本,如果订单量小,可能收入还不够覆盖产线启动调试的成本。

一边是未来市场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一边又是亟需确定性的生产线,在此背景下,“鼓励员工休假”“部分停工减产”“裁员”等关键词便开始流行于半导体产业链之中。

10月27日,英特尔首席财务官大卫·津斯纳(DavidZinsner)在公司三季报中表示,将通过优化业务的多种举措来降低成本,包括合理调整支持部门的规模。另根据10月6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软银集团旗下半导体IP子公司Arm已将其英国员工裁减了20%。

而对于当下的中国半导体行业来说,沈小林判断,今年底到明年会有一大批企业被淘汰出市场,短短一两年的时间里,国内冒出了二十几万家半导体企业,比美欧日加起来还多好几倍,这里面有一批‘浑水摸鱼’的企业。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我国集成电路相关企业超过35.8万家,其中仅2021年新增注册企业就多达10.6万家,同比增速41.45%。

“当潮水退去后,才知道谁在裸泳,可能这些企业最后的存活率只有1%。”沈小林感慨称,在这几十万家企业中,有多少是拥有核心技术可立足市场的企业,又有多少是凑热闹骗政策扶持的企业,恐怕很难说清。

长城久嘉创新成长混合基金经理尤国梁向记者表示,从历史来看,半导体行业上行和下行一般都是1.5-2年时长,这一轮下行在去年下半年就已开始,到现在已有1年多时间,因此,市场拐点预计将在明年出现。

“整个行业比较差的阶段或许已经过去。”尤国梁说。在他看来,未来国产替代将成为A股中半导体行业的关键词之一。国产化板块当下受半导体行业周期影响较小,投资机会持续存在。

金信稳健策略基金基金经理孔学兵也认为,作为硬科技的核心和基础,国内半导体在产业周期有望触底与国产替代加速推进双重驱动下,行业景气度将获得中长期支撑。

他表示,地缘政治摩擦升温,加速国产化替代进程,能够部分对冲半导体周期下行阶段对中国电子、通信产业的负面冲击,特别是在IGBT(功率半导体)、车规半导体等我国具备一定技术优势的细分方向,且随着近期国家对大基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等机构的密集人事调动初步告一段落,产业有望得到新一轮政策重点支持。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王泓为化名)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深圳采访部记者
关注新能源、半导体、智能汽车等新产业领域,有线索欢迎联系:zhengchenye@eeo.com.cn,微信:zcy096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