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腿”、“炸筋腿”、“风筋”这些奇怪的名称都指向一种生活中常见的疾病——静脉曲张,即下肢表浅静脉发生了迂曲扩张,局部成团,表层血管像蚯蚓一样曲张,明显凸出皮肤,呈团状或结节状。
在国内,静脉曲张患病人群已经达到上亿规模,日常生活都会受其困扰。尤其是急性期静脉曲张患者,若不及时治疗,发展到后期可能出现下肢溃烂、感染,甚至截肢。围绕该疾病的诊疗方法也复杂多样,既有物理治疗,也有药物治疗,还有手术治疗,如何选择到合适的诊疗方法是当前很多患者最关心的问题。
本期《未来健康》邀请到浙江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主任蒋劲松与经观大健康主编张昊一起,共析在当前“鱼龙混杂”的静脉曲张疗法下,如何不“迷路”?
蒋劲松在诊疗过程中,看到很多人对静脉曲张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相当多的患者早期觉得不痛不痒,就没必要治疗了。事实上,静脉曲张是一种进展型的慢性病,有1期、2期、3期、4期多个阶段。到第四期时,患者会出现皮肤色素沉着、瘙痒、疼痛。如果等到这个阶段才开始治疗,对患者来说是不利的,手术创伤也比较大。
“网上的错误信息也误导了很多患者,经常能看到有广告说使用一些外敷的药物,静脉曲张就消失了。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目前没有外用药物可以治愈静脉曲张。还有患者走向另一种极端,听信了一些地方游医的话,采取了像放血疗法、火烤疗法等极端治疗方案。不仅没有治愈静脉曲张,反而引发了贫血、休克等问题。这些都是不可取的。”蒋劲松说。
对于静脉曲张患者,他建议首先找到专科医生做一个诊断分期,得到专业的诊疗意见。早期的患者可以通过运动、物理加压等方式缓解静脉曲张,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在患者之外,还存在相当数量的高发人群也需要通过调整生活习惯、运动、物理加压等方式提前预防静脉曲张。总体分为三类,一是有家族性静脉曲张史的人。静脉曲张具备遗传性,如果亲属中有不少人患病,就属于高发人群。第二类是职业因素导致的,比如教师、理发师、外科医生等需要长期站立的人群,患病风险都很高。还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妊娠时期会压迫静脉,导致静脉回流受阻,患病风险大幅上升。
当进展到治疗阶段,现在下肢静脉曲张治疗分为加压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三类。其中加压治疗是当前传播最广泛的治疗方式,即通过穿弹力袜给下肢压力缓解静脉曲张。但他建议,在选择弹力袜型号前弹力袜咨询相关医生,不然可能会适得其反,加重了症状。
药物治疗则是在早期或是术前术后,给患者使用一些静脉回流改善循环的药物来减轻症状。蒋劲松指出,无论是加压治疗和药物治疗都只能减轻症状,延缓疾病发展,无法根治。比如二期患者在完全不治疗的情况下需要5年就发展到需要手术的阶段,采取了相关治疗措施,这个时间可能会延长到10年。
手术治疗是当前根治静脉曲张的唯一方案。蒋劲松表示,现在手术治疗也分为传统手术和微创手术两大类。传统手术是通过剥离掉静脉中的曲张部分来治疗,但该术式创伤较大、恢复时间较长。
近几年,静脉曲张手术已经慢慢过渡到微创手术阶段,通过激光、微波、射频等方式可以做到很小甚至没有切口,术中疼痛感很轻,患者做完就能恢复正常生活。
不过蒋劲松也坦言,现在传统手术依然是主流,微创手术比例很低。一方面是因为微创手术的耗材费用高昂,对患者的支付能力是个挑战。另一方面医生操作手术的水平也亟待提高,即使在北上广深也不是所有医院都有能做下肢静脉曲张的微创手术的医生。
在他看来,静脉曲张诊疗人群激增和基层相对贫瘠的治疗能力之间的供需矛盾已经很突出了。按他的说法,静脉曲张是个基层病,现在国内患病人群过亿,基层医院血管外科门诊几乎90%都是治疗的静脉曲张。但基层医院没有微创手术的能力,患者又转而投向大医院就诊,像他所在的浙江省人民医院静脉曲张手术量逐年上升,现在已经达到2500多台/年。
提高基层治疗能力是推动静脉曲张进入“微创时代”的关键。他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努力。首先是理念推广,现在的基层医生还有很多人都没接触到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治疗的概念,可以通过学术会议、学习班的方式向他们传达。
下一步是实操培训。他提到,下肢静脉曲张的微创手术既需要手术技术还对医生的超声技术提出了要求。通过超声定位病变位置在术中、术后都很关键,这需要手把手来教。现在他们在浙江已经组织一些培训班,把技术和设备都下沉到区县,让基层医生能够掌握微创治疗方式,从而帮助更多的病人。
这中间还需要做大量普及性的工作,但蒋劲松认为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治疗成为主流的趋势不会变的。相比于传统手术,它在安全性、治疗效果上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当价格合适的情况下,传统手术一定会被微创手术替代。
作者:余诗琪、张昊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