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社论 10月25日,国务院公布《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是继2011年发布《个体工商户条例》后,国务院层面又一份聚焦这一群体的政策条例。
个体经济的重要性毋庸质疑,它为中国经济带来了韧性。疫情三年,个体工商户遭遇了巨大的压力,很多困难积累起来让他们难以支撑,需要及时的支持,这也应该是《条例》用意之一。
在困境中,个体经济也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船小好调头”,我们总是能看到思路灵活、行动力强的小“企业主”们,在面临挑战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维持经营或在短暂停摆后第一时间恢复。
这样的韧性不仅维持了经营者的生计,还为社会解决了大量就业。经常被引用的一组数据是:中国1.6亿市场主体中,1.1亿为个体工商户,1.1亿个体工商户带动3亿人口就业,在总就业人口中占比超过三分之一。他们还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
在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种种挑战的背景下,个体经济所发挥的作用更加难能可贵,其生命力需要精心呵护。
但实事求是地讲,过去若干年城镇化高速推进时期,个体经济的生命力在个别地方不是有了提高,而是被抑制了。这里说的不仅仅指严格意义上的个体工商户,还包括流动摊位等聚光灯外的个体经济。
原因有很多。比如一些城市正处于大规模建设期,城市管理者在规划时重视不够,或者为了市容市貌忽视个体经济的发展空间;房价房租的压力和人员成本的上涨又进一步压缩了个体经济的发展空间。
在一些地方,似乎除了连锁品牌,个体工商户已经很难在城市里维持生存和经营;城市的居民也逐渐感觉到高楼大厦固然很好,但要是得步行两公里,跨过长长的天桥,才能吃到一碗豆腐脑,这种生活好像也缺了点什么。
可以说,目前个体工商户面临的困境一方面是疫情带来的短期冲击;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在地方的经济政策规划和执行中屡屡被忽视。
要解决个体工商户面临的难题,归根到底需要城市管理者更新理念、积极作为。当然,个体工商户的发展也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如何把握边界,采取何种措施,需要城市管理者发挥智慧,做好平衡。
《条例》多次出现针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要求,要求他们将个体工商户发展纳入到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在资金、技能培训、招聘用工等方方面面为个体工商户提供服务;个体工商户开展经营活动违反有关法律规定的,“应当按照教育和惩戒相结合、过罚相当的原则,依法予以处理”。
总计三十九条的《条例》,一条接一条,不厌其烦地为地方政府划清了界限,提出了目标,提醒城市管理者在面对个体工商户时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要做什么。
从另一个角度,这也是一遍又一遍提醒地方政府,个体经济“秤砣虽小压千斤”。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