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技城概念定义
科技城是以产城融合为核心理念,承载新经济、新产业、新生活的复合型科创空间。相较于科技园区、双创基地等科创空间,科技城具备“产业功能更复合、创新主体更多元”的特点,覆盖“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增值服务”全功能链条,集聚“初创型-成长型-规模型”企业和创新机构。
二、世界级科技城变迁历程
科技城的发展阶段与区域经济紧密相关,从全球经济形态和科创载体演变规律看,科技城历经了1.0工业时代工业园区、2.0信息时代产业新城、3.0数字时代科创都心的三阶段变革。从产业发展方向上看,科技城主导产业不断向“低能耗、高价值、高科技”的方向演变;从城市功能角度看,随着科技创新不断融入城市肌理,科技城在功能业态、服务规模、辐射能级方面,呈现出体量及质量上的跃迁。
科技城1.0-3.0阶段形态演变特点概括
信息来源:普华永道思略特分析
三、中国科技城发展现状
当前中国科技城的发展正处于2.0向3.0的进阶阶段。截至2022年6月,我国已建、在建、规划中的科技城(含科学城)已达279个。
中国科技城分布热力图
信息来源:赛迪、普华永道思略特分析
注释:港澳台地区科技城未纳入本次统计范围
普华永道将100个科技城的规模体量及主导产业进行梳理,整体上,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产业热度最高。在特色产业选择方面,西部地区科技城顺应国家军民融合和东数西算战略,在军工电子、大数据产业上异军突起;中部地区科技城依托优质农业高校等产学研资源,加速发展农业科技产业;东部地区凭借沿海地区的地理优势,在海洋科学产业上优势凸显;东北地区在资源循环方面积累丰富,大力布局低碳经济。
中国东部及沿海地区、中部、西部、东北部,
科技城规模体量及主导产业对比
信息来源:普华永道思略特分析
四、世界级科技城生长机制
3.0时代世界级科技城的制胜之道要点在于把握“产业焕新、城市更新、机制创新”的共荣共生关系。机制创新是城市与产业发展的引擎与底座,为城市更新和产业焕新提供制度优势的同时,受到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反向要求。产业焕新与城市更新共同实现高端要素导入,产业发展对城市功能提出要求,城市空间反向作用于产业主体的集聚。产业、城市、机制深度融合,起到引领科技城产业转型、空间重塑、机制突破的三重触媒作用。
3.0时代世界级科技城的生长机制
信息来源:普华永道思略特分析
五、世界级科技城3.0时代制胜之道
1、东伦敦科技城:产业焕新下的科创新引擎
东伦敦科技城已实现由传统工业区向“迷你硅谷”的成功转型,成为欧洲金融、科技、数字和创意总部企业的落位首选地。截至2021年,汇聚国际高科技企业超过1,600家,形成了欧洲最大的科技创业生态系统,助力伦敦获得全球第二大科技创业之都称号。
东伦敦科技城成功的关键一点是“高密度”集聚创新要素,在不到3平方千米的城区里,聚集了谷歌、微软、IBM等大批科技巨头以及它们生态圈里的中小微企业。在城市更新、机制创新方面,推动世界级开放共享公共空间设施的打造,颁布专利盒相关政策,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东伦敦科技城科创政策体系图
信息来源:普华永道思略特分析
2、纽约哈德逊滨水区:城市更新下的智慧试验场
纽约哈德逊滨水区作为纽约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更新项目之一,在全球率先开展“量化社区”实践,在社区跟踪分析空气、交通、能源和消费及健康数据,将收集、处理数据流的能力与社区用户感受相结合,利用大数据分析为城市规划提供决策输入。
其次是制度创新为城市更新保驾护航,政府出台了多项创新激励制度,吸纳了社会各界资金共同参与基础设施及城市环境建设。其中包括通过容积率让利模式吸引基建投资,这一模式为政府在有限条件下,吸纳社会资本打造城市更新,开创了先例。
3、新加坡滨海湾:机制创新下的活力新都心
从机制创新的角度,新加坡滨海湾借助法定机构开展统筹协调工作,在市区重建局的管理机制下,跨职能协调新加坡政府下多个部门,真正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此外滨海湾创新开展“白地”实践,即用地性质涵盖商办、酒店、科技园区等灵活可选性质的土地,使其具有建筑更新和功能转化的灵活性,在此基础上落位了金沙酒店等世界级复合型地标建筑,激发区域经济活力。
此外在创新环境方面,金融创新沙盒、环境服务监管沙盒等创新实践,成功助力新加坡在金融科技、零碳产业上持续实现突破;滨海湾推广的CBD复兴计划助力中心城区焕发活力,吸引了科创人才回归。
新加坡CBD复兴计划具体措施
信息来源:普华永道思略特分析
结语
中国“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正当其时,各地政府抢滩科技创新风口陆续设立科技城。在3.0世界级科技城建设过程中,需要强化战略顶层设计,结合技术趋势、产业趋势和场景趋势,通过体制机制优化和政策环境创新,最大限度释放科创都心发展活力。普华永道思略特长期跟踪国际国内科技城前沿动态,把握科创载体发展规律与未来走势,将与各级政府携手领航,共同见证3.0时代科技城制胜未来。
© 2022 普华永道版权所有。普华永道系指普华永道在中国的成员机构、普华永道网络和/或其一家或多家成员机构。每家成员机构均为独立的法律实体。详情请见 www.pwc.com/structure。
免责声明:本微信文章中的信息仅供一般参考之用,不可视为详尽说明,亦不构成普华永道的法律、税务或其他专业建议或服务。普华永道各成员机构不对任何主体因使用本文内容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您可以全文转载,但不得修改,且须附注以上全部声明。如转载本文时修改任何内容,您须在发布前取得普华永道中国的书面同意。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