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网上订购的那套书终于到了,可以开始讲吴万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故事了。那个故事和武侠小说有关,和金庸有关,和深圳有关。
我是网上读沈小兰《知否:悼吴万平》时知道这个故事的,这又一次让我惊讶。老吴让我惊讶的事情太多了,他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许多人比吴万平活得顺风顺水,有权有势,乃至长命百岁,但终其一生,既没有故事发生,也没有故事流传,死了也就死了。而老吴这样的人,死后却能活在故事里。沈小兰写道:
八十年代初,吴万平在省图书馆工作。喜欢泡图书馆的张老师,很快就和他熟识了,想必是因为聊得来。之后不久,他就帮着张老师,把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全部悄悄地复印出来(因八十年代初,港台图书不准外借)。张老师拿到复印的《天龙八部》立刻报选题,组织排版,校对。八十年代,大陆和港台不往来,出版界的同人,大多没有版权意识。又因两岸不通往来,也就没有版权纠纷。
一向不喜欢武侠小说的我,也就是那时因校对,细细地读了金庸,眼前灿烂一亮。书出版后,订单蜂涌而至。不断再版,全社的员工都跟着忙。天天打包,常常晚上九、十点钟才收工,我打捆图书的本事,也就是那时练就的。大家忙得都没有时间回家吃饭,就发肉包子,还有鸡蛋汤,西瓜。当然,社里的银子也是赚得哗啦啦的。大河流水,小河满。我们每个人的奖金,也都比往日多了许多。没过多久,吴万平就调到黄山书社了。他的调动,却与这件事无关,也不是张老师帮的忙。他喜欢古籍,对古诗词深有研究,刚刚建社的黄山书社当时很需要这方面人才。他调到黄山书社后,才得以见到他本人。感觉他身上并无老夫子的痕迹,很现代。不过,也仅仅是认识,并没有工作上的来往。不多的交谈中,他也从未提及过那部让我们社扬眉吐气的《天龙八部》,仿佛与他无干,全是张老师眼光好。
23
吴万平从图书馆复印出来的那套《天龙八部》,在1985年的4月至6月间,变成了安徽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的一套五卷十册简体版《天龙八部》。五卷书分别在安徽的五个印刷厂同事开印,第一卷在巢湖,第二卷在宿县,第三卷在新华,第四卷在庐江,第五卷在无为。或许是因为印力不同,最终五卷书未能同时上市,一、二、四卷四月份就发行了,三卷是五月份,五卷则拖到了6月份。
想想也够让人激动的了:1985年,安徽境内有五个印刷厂轰隆隆加班加点在赶印同一位作者的同一部书。每卷都是首印20万册。这还只是版权页上公开标出的印数。而这一切,都源于出版社得到了《天龙八部》香港原版书的复印稿,而复印稿来自吴万平。
除复印外,我目前尚不知道在书稿的编辑上老吴还给安徽文艺出版社出过什么点子。与同期其他武侠翻印本比较,安徽文艺版的《天龙八部》算得上“认真”。他们采用了原书的王司马插图,大概是复印效果实在太差,出版社的美编竟然把全套插图“复绘”了一遍。
他们甚至还自己撰写了“内容简介”,说什么“有识者曾云:‘武侠小说是成人的童话。’为此,不宜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去要求它。”又说:“本书多处以佛经解释武术,渲染佛家色空观念,这一思想上的弱点,读者在阅读中自应严加鉴别。”
24
就新派武侠的传播而言,1985年可以称之为“金庸年”。原因至少可以列出如下几条:
其一:金庸正式授权的第一部简体版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本年度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其二:到1985年底,内地出版社已经将金庸所有的武侠小说悉数翻印完毕。翻印者均为正式出版机构。说“所有”也不对,应该说还多出来几种。内地有写手觉得金庸搁笔不写武侠实在可惜,自己动手替他写了几部。
其三:舆论严厉抨击大量翻印武侠小说现象,当时对国家出版局长边春光也出来讲话,说:
近半年多, 有相当数量的出版社、杂志社, 还些出版单位, 蜂拥而上 , 争相出版新武 侠小说 、古旧小说和根据这类书籍改编的连环画 , 形成一股不算太小的冲击波 , 占据了仍很短缺的纸张和印刷生产能力, 冲击了其他图书甚至教科书的正常出版。 新武侠小说充斥于各地书店 、书摊 , 据粗略统计, 光是出版社安排的就不下一千六百万套。 这种反常现象 , 是出版事业发展中需要引起重视并给于恰当解决的一个 课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 出版工作确实在持 续发展。一九七六年全国出版图书不到一 万三千种 , 发 生了 “ 书荒” 。到 一九八二年已近三万 二千种, 人们感到书荒基本消除 。……新武侠小说之类消闲书, 有选择地适量出版一些, 是允许的。现在所以要把它做为一个问 题严肃地提出来, 是因为它的突然恶性发展 , 暴露了一批出版社在业务指导思想上的混乱 ……。
边局长的文章中,对出版社还有更严厉的批评,比如“见利忘义”,不听招呼等等,但是却没有提到“翻印”或“盗版”问题。那时中国内地尚未加入国际版权公约,出版界和境外基本处于互不来往的隔绝状态,版权意识不是“淡薄”问题,而是基本没有。这篇文章是否对“武侠出版热”有遏制作用不得而知,倒是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那便是金庸本人,他特于1985年10 月 8 日, 致信边春光说:
“ 弟以‘金庸’ 笔名撰写武侠小说, 内地各省市擅自翻印 , 泛滥成灾 , 弟殊为不满。日前欣见报载先生发表谈话, 表示对此类小说并不禁 止, 但印数必须控制 , 事先须得批准,实为高明之决策。 ”
他倒是把重点放在了版权上,说,除与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签订一合同外,
“ 内地所出版之金庸小说 , 事先均未得作者同意, 属于侵犯版 权之行为。” “ 希望贵局能设法制止各出版社未经本人书面正式授权之翻印 , 因此 类翻印本未经修改, 不免有不符政策之处 , 同时错百出, 贻误读者。”
其四,内地报刊猛轰武侠小说危害青少年,但文章中几乎从不出现“金庸”或“梁羽生”名字,只泛泛称“新武侠小说”。特区如深圳,要到1985年才出现了“金庸”大名。这年12月3日的《深圳特区报》,报道了 “新体育杯”围棋决赛12月4日上午要在“海上世界”举行的消息,说是将由曹大元挑战马晓春。在透露赞助者时,记者不得不提到“金庸”。他够聪明,没有忘记把“金庸”放在括号里。记者写道:“新体育杯”围棋邀请赛是由《新体育》杂志社和安徽省棋协联合举办,并由香港《明报》社社长查良镛(即著名作家金庸)先生赞助的。尽管在括号里,金庸的名字毕竟出现在了特区的党报上。
25
安徽省图书馆有一套香港原版武侠小说,吴万平以工作之便得以先读为快,且帮安徽文艺出版社复印出全套书稿,使得皖版《天龙八部》风行一时。这套翻印版堪称《天龙八部》的内地“青春版”
那么,吴万平读的那套香港原版金庸武侠又是来自哪里?
深圳!
当然,我这是未经证实的推测,明天我来说明理由。
【未完待续】
胡洪侠/文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