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伟/文
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庄子
我们认为我们完全理解了一个事物,只有在我们知道了该事物赖以生存原因的时候,而且,只有这一原因才使该事物存在,否则就是不可能的。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生命是有机体。我们的人生与社会总是在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三个维度张成的空间内展开。物质生活坐标上,它表达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摆脱饥饿,利用大自然给予的资源,生产出更多服务于人类的物品。社会生活坐标上,它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的高级形态是人与人之间深层次情感交流。精神生活坐标上,它表达的是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它的高级形态是内心富足不外求。
我的理解,国家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是人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三方面的现代化,三者缺一不可。
一、现代化国家的概念和内涵
现代化(英文:Modernization)一词来自西方,早期翻译为近代化。该词常被用来描述现代发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现象。根据马格纳雷拉(Paul J.Magnarella)的定义,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全球性过程(https://zh.m.wikipedia.org/zh-hans/%E7%8E%B0%E4%BB%A3%E5%8C%96)。工业化是现代化基本必要的条件。国民对权利与义务有充分地自觉,并且有普遍参与意识;在思想意识上,价值观念的开放性与多元性;礼俗社会变为法礼社会,人际关系由身份取向变为契约取向。(江秀平,1993,p.1)
现代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谈到国富。他用的英文是“wealth of nations”而不是“wealth of states”,可见,他指的“国富”更多是“国民”(nationals)富裕,而不是“国家”(states)富裕。(傅军,2014,p.II)
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在《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说:“我们将现代化或发展表示从乡村农业状态向富裕的都市工业状态转变的社会运动,向联系的社会、经济、心理、政治和文化变迁的总过程”。(旺岩桥,2003)
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对现代化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1954年9月,周恩来总理在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即:“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957年,毛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指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1975年1月,周恩来总理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发出“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号召。
改革开放以来,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张蓝图绘到底。先后从“三步走”目标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在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之后的30年,又规划了“两步走”战略,即:第一步,奋斗15年到2035年,提前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再奋斗15年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
二、国家现代化的目的是什么?
我的理解:国家现代化的目的是人的现代化。每个人都在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三个张开维度的空间中实现现代化。几千年人类都是在对“稀缺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做反应。物质生活的富足解决“稀缺性”问题;社会生活建立起来的信任可以更好地对付“不确定性”;精神生活的不外求和内心和谐,最终可以应对“复杂性”。
人生最大的问题是生死问题。人生基本问题有:“人为什么活者?”“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人到底在追求什么?”等等。
人生永远处于“物质—社会—精神”三维之内,于是人的生活问题无非来自物质生活的、社会生活的和精神生活的问题。(汪丁丁,2014,p.94)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物质产品丰富很多,物质生活维度大大提高。由于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更多的人从农村到城市,从小城市到大城市,人口流动和人员交往范围比农耕文明时代大了很多。但社会生活的高维度是人与人之间深层次情感交流。在这个维度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提升。至于精神生活维度,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实际上给人们以更大的精神压力。
根据黑格尔的阐述,精神自由,这是人的本质。按照心理学的研究和分类,人类源初情感有五种,即:恐惧(fear)、悲伤(sadness)、幸福(happy)、愤怒(anger)、厌恶(disgust)。其他都是派生情感或混合情感,如:胆怯、委屈、惭愧、悲喜交加等。从源初情感看,五种情感中,正向情感只有幸福一种。
所以人的一生真正追求的是“幸福”,真正且持久的幸福来自精神生活。“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得主许渊冲先生曾说:“创造美是人类最高的幸福”。我们的党也多次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字源学溯源,“美”字甲骨文就有。《说文解字》: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羊大则美,故从大。甘部曰:美也。甘者,五味之一,而五味之美皆曰甘。
“好”字也是历史源远流长,甲骨文就有。《说文解字》:好,美也。从女子。各本作美也,今正。凡物之好恶,引申为人情之好恶。
“美好”指美丽的东西让人身心舒畅,更好地生活,快乐地生活。出自《庄子.盗跖》。
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奠基人之一的费孝通先生(1910-2005)在他80岁生日之际,为“东亚社会研究”学术会议写的发言稿《人的研究在中国——缺席的对话》中,首次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十六字箴言。对“美”和“美好”在全球一体化环境下,各民族如何相处?每一个国家如何相处?每一种文明如何相处?给出自己非常深刻地理解和感悟。今天,这十六字箴言就摆放在我们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进门的大堂内。
费孝通先生“美美”十六字箴言
我理解现代化的“美好”,是一个让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物质生活充裕,社会生活和谐,精神生活富足的世界;是一个“让每一个在他认可的一切可能方向可以去努力”的世界;是一个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世界。
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是创新。在全球不确定性、复杂性越来越高,“黑天鹅”事件频发的当下,创新变得尤为重要。企业家的使命应该有高于仅创造物质财富的追求,对他人承担责任、对社会承担责任、对生态环境承担责任、对国家乃至人类承担责任。只有这样,才可以基业长青,用“因真理 得自由 以服务”的精神,让世界更美好。
三、现代化国家的挑战和时代的需求
现代化概念的提出,在西方是相对中世纪而言的。它实现的过程,经历了三次思想文化运动,即“文艺复兴”、“宗教革命”、“启蒙运动”。“文艺复兴”(英文:Renaissance,意大利文:Rinascimento)是14世纪中叶至16世纪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它的核心是人本主义精神,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https://baike.baidu.com/item/文艺复兴/93247?fr=aladdin)
柏拉图《理想国》的“洞穴隐喻”
“宗教改革”始于欧洲16世纪基督教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通常指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纲》,到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出台为止的欧洲宗教改革运动。这个运动瓦解了天主教会主导的政教体系,打破了天主教的精神束缚,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和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奠定基础。(https://baike.baidu.com/item/宗教改革/4988597?fr=aladdin)
“启蒙运动”(法文:Siecle des Lumieres,英文:The Enlightment),发生在17-18世纪,是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以法国为中心,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如启蒙运动代表人物康德所讲: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他定义的“启蒙运动”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https://baike.baidu.com/item/启蒙运动/119997?fr=aladdin)
人类真正实现现代化是来自“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它开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通常认为发端于英格兰中部地区。工业革命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也是能源转换的革命,它开始了城市化进程。(https://baike.baidu.com/item/工业革命/895?fr=aladdin)
中国历史悠久,几千年文明史是以农耕文明为主要形式,主要的挑战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的挑战。近代历史是以追求现代化国家为主要奋斗目标的,但这个现代化的起步阶段,是西方海洋文明对农耕文明产生的压力所被动认识到的。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中日战争,打醒一批中国有识之士。为了应对,救亡图存,从魏源:师夷之技以制夷;到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梁启超:学西方政治体制,君主立宪,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到孙中山: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学西方国家学说,实行王权分立体制和责任内阁,建立共和国;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到十月革命后:“走俄国人路!这就是结论”。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不断探索各种可能的路径,其愿望只有一个,那就是救亡图存,重新国富民强。
新中国建立后,几代中国人奋发图强,对现代化国家的追求从未停止,现代化的内涵不断完善。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在《全会公报》中,明确提出: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提出了新的目标,即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使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谋划有了科学的依据。(韩喜平、徐华良,2022)
回溯东西方现代化过程的发展历史,现代化就是一个工业化、城市化、更加文明化的一个过程。在中国,农耕文明历史源远流长,未来中国现代化的挑战会是:西方的工业化带来的生活方式与中国农耕文明带来的情感方式之间的冲突。工业化要求更多人、更多组织的合作,要从熟人之间的合作变成陌生人之间的合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陌生人之间的合作需要契约精神、基础需要“法理情”的顺序。而农耕文明更多的是熟人之间的合作,讲究“情理法”的顺序,讲究稳定、秩序、统一。这样的文化,对农耕文明有利,对工业化、城市化带来对创新的要求而言,有挑战和冲突。
解决之道,依然需要回到我们改革开放初期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思想方法和实践方法,那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1978)
四、国家现代化需要企业家精神
2015年9月25日,联合国193个成员国代表集聚联合国总部纽约,一致正式通过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该发展目标希望从2015年到2030年,用15年的时间,以综合方式彻底解决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的发展问题。17个目标中,无论是健康、教育、消除贫困、社会平等、气候行动等,所有目标都是综合性、复合型、跨地域的问题,非单一学科、单一专业、单一国家可以解决的问题。
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意味着要做更多的增量。企业家应对的是不确定性,他的决策是面向未来想象世界的判断和实践过程。创新的不确定性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技术可行性的不确定性;第二、商业价值的不确定性;第三,相关技术的不确定性;第四、政治、文化和政策带来的不确定性。(张维迎,2022,p.243)
国家现代化的过程,必然是解决人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三个维度上的新问题、消除新风险、创新发展的新过程。中国“奔小康”和“建成小康”的过程,使得我们从1978年人均GDP156美元,发展到2021年人均1万多美元。短短四十多年的时间,我们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第二个“百年目标”,我们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定会面临新挑战和新问题。正如小平同志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发出的改革开放动员令所讲:“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没有这样一大批闯将,我们就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就无法赶上更谈不到超过国际先进水平”。(邓小平,1978)
我的理解,小平同志所讲的“闯将”就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建设小康我们需要有企业家精神的人,建成现代化强国更需要有企业家精神的人。
现代化国家呼唤企业家精神!
张宇伟
2022年9月26日初稿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2022年10月6日定稿于北大万柳
参考文献:
1、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1978年12月13日
2、费孝通,“缺席的对话——人的研究在中国”,《读书》,1990年第10期
3、傅军著,《国富之道: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证研究》(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0
4、韩喜平、徐华良,“现代化和现代化理论的新突破”,上海商学院学报,2022年8月
5、(英)怀特海著,刘放桐译,《思维方式》,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019.8重印)
6、江秀平著,《走向近代化的东方对话: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9
7、汪丁丁著,《情理与正义: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伦理学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
8、汪丁丁著,《青年对话录:我的教育生涯》,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8
9、汪岩桥,“企业家精神与现代化发展”,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6期
10、张维迎著,《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海口:海南出版社,2022.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