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落叶:书友吴万平》(续四)
15
我和吴万平的文字交道,始于2000年的八、九月间,他给我主编的“商报经济”版“寻找老股民”“讲述真故事”征文写了一篇稿。我很喜欢他讲述的故事,于是改了个标题,在9月12日的深圳商报第13版发了出来。刚才我重读22年前他讲的故事,突然觉得很诡异。
是的,那时我是经济编辑部的主编。这听起来像个笑话,实际上也是。我闹的笑话之一,“江湖”上早有流传:那日我审阅一个股评版,见有“北大青鸟”字样,心中窃笑:现在的编辑啊,真是粗心大意,北大青鸟?明明是北大青岛嘛!我高考时专门做过形近字的练习题啊。我一边摇头,一边红笔一圈,改而正之:“青鸟”改为“青岛”。责编一见,哈哈大笑,却不告诉我为什么笑,只捂着嘴断断续续地说“没事儿没事儿哈哈北大青岛哈哈没事儿”。我知道有些不妥,连忙跟着哈哈,终于一笑了之。
我到现在都不懂股票和股市,那时当然同样不懂。不懂股市而当经济编辑部的主编,实在牛头不对马嘴。到了2003年初,我说动当时的报社领导,放我去主持”文化广场“周刊的“复刊大业”,顺利从“金山”滑落到“苦海”。
吴万平也不懂股票,所以我读他的故事觉得特别好笑,但是并不比我更可笑:他比我厉害,毕竟曾经买进卖出地实战过,也算是个深圳的老股民,而我则连股民也算不上。来深圳三十多年我一次股票也没有炒过,至今不知“满仓”“斩仓”何所指。这倒不是因为我清高,不缺钱,恰恰是因为太缺钱了,缺钱缺怕了,数学又差,心理承受能力又弱,绝对属于“胆小怕输型”,跟着股市暴涨暴跌、死去活来的折腾,我可受不了。惹不起,躲得起,所以数十载过去,我见股市犹陌生,料股市见我亦如是。
吴万平和股市的相遇可就好玩儿多了,简直像喜剧电影情节。1989年年底,他带着女儿来深圳探亲。他太太这年的8月已经在蛇口工作了,而他还在安徽黄山书社当编辑。1988年他参与出版社竞聘改革,”就地卧倒“大业未成,反闹得满城风雨,自己也心灰意冷。但那时出版社经济效益好,每月的工资奖金加一起能拿到四五百元,他一时也难以抛舍他熟悉的城市和”两个效益齐丰收“的岗位而南下深圳。但老婆想女儿,女儿想妈妈,他也就在春节前后来到了蛇口。
那时在蛇口工作的人不把蛇口当深圳,若到福田、罗湖逛逛他们才会说“去深圳”。那时福田到蛇口的“深南大道”千疮百孔,各种颠簸,晴天烟尘蔽日,雨中满目泥泞。那时不管乘什么车,公共汽车还是绿色小巴,自蛇口东来,到了上海宾馆就要倒车,因为要进城了。
且说那日,37岁的黄山书社编辑吴万平突然想到深圳逛逛,于是做公共汽车晃晃悠悠花了四个多小时来到了市内。人地两生,他也不知道自己这是到了哪里,只知道是”深圳“而已。猛抬头,见一道彩门,形如彩虹,跨街而立,花花绿绿,漂漂亮亮,招招摇摇,好不威风。彩门两侧贴有高高大大的对联,老吴本来有见字就念的习惯,此刻眼前突然有幅对子,岂有不读之理。于是停住脚步,念道:春播一粒种,秋收万颗籽。嗯,对得还算工整。又一看,还有横批,这横批更比上联下联还要长,内容也新鲜,只见写的是:庆祝原野股票某月某日公开发行。这是吴万平在深圳第一次看见“股票”二字。“我这个人好激动,”他写道:“看到这副对联,就对股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果然是好激动,但让他激动的到底是彩色门楼的气势,还是“股票”二字的新鲜,现在也没法和他分辨了。接下来的事还是听他自己讲:
“中午时分,我信步逛到一个很小的门市部门前,看见门口放着一个白色的小板,上面写着三四只股票的价格,大约有发展、宝安、原野等,都是1元多1股。门外贴着一些股票的宣传介绍。门市内空间狭小,没有一个顾客,柜台后面坐着两三个男女青年,都百无聊赖的样子。我在门口盯着小板看了好一会,望望门内,看看四周环境,下决心明天带钱买3000股股票。因为那时对我来讲,平时攒下的钱几乎没什么用处。……也不知道以后到深圳还要买房。我的那几千元积蓄既不能买地,也不能开厂办商店,要它何用?倒不如买点股票,每年分点红,说不定还可传给下一代。如果公司倒闭了,3000元贴进去了,也算赶个时髦,支持了改革开放。”
好大的口气!三千块钱,赔了还能说“赶个时髦”,气魄非同凡响。那可是1989年,我正带工资在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读研究生,每月到手的钱也不过一百元左右。初次与股票狭路相逢,老吴已决定倾囊而出,“支持改革开放”,可见真是性情中人。1992年我到深圳商报报到时,高总找我谈话,问我对工作有什么具体想法。我说两条,一是我保证不炒股票,二是我想到文艺部做副刊。高总说,炒炒股票也没什么不可以,别影响工作就行。我说,我胆小,钱少,怕赔,不敢炒。高总笑了,说,你去工交部,跑跑经济新闻吧。我终究还是在1996年参与创办了“文化广场”周刊,做了创刊主编。世事多变,起起伏伏,到了2000年,我又成了经济编辑部的主编。对股市一无所知,我还得签发股评版,主持“寻找老股民”活动。不过,“寻找老股民”活动太有趣了,我一股未炒却也“饱尝“了太多大小股民的酸甜苦辣,而最大的收获,就是读到了吴万平的故事,且开始了和他近十年“平淡如水,谈笑书声,声若洪钟”的文字交往。
此刻我得赶紧说,他那篇”老股民故事“最精彩的还不是他起心动念想”每年分点红“,而是他第二天带现金重返“深圳”发生的事。这会又想了想,还是觉得诡异。
【未完待续】
胡洪侠/文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