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伟观察|让世界更美好——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张宇伟2022-10-03 08:33

张宇伟/文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

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有效率的组织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确立所有权以便造成一种刺激,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活动。

—— 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North)


哲学家、数学家、教育家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在其著名书籍《思维方式》(Mode of Thought)中写道:“在任何理解之前先有表达;在任何表达之前先有重要性感受。”重要性感受,表达,理解,这是怀特海先生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三部曲。

长期以来,围绕在我脑中、始终挥之不去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为什么要践行企业家精神?派生出来的三个小问题是:1)企业家精神是什么(What)?2)为什么要践行企业家精神(Why)?3)怎样践行企业家精神(How)?

我与企业家的结缘始于1985年。1985年7月,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就在河南省企业家协会,自那以后,无论我在协会、机关、进出口公司、大学工作,接触最多的是企业家。2010年开始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之后回到北大国发院工作,更是与国内企业家和有企业家精神的学者有了更多近距离的接触和学习。

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40多年的发展,翻天覆地。从人均GDP156美元到2021年的1万多美元。过去的40多年,中国经济实现了近乎两位数的持续高速增长,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和全球制造大国,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究其原因,有各种各样的分析和研究,比较让人信服的是北京大学周其仁老师在芝加哥大学“中国改革30年讨论会”上提交的论文,题目是“邓小平做对了什么?”周老师在文中提出:大幅降低中国经济的制度成本;把企业家请回中国;中国人学习曲线的上升这三大原因,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真正秘密。(周其仁,2013,p.020)

增量与存量的关系问题关乎创新与守正问题。按照百度百科的定义,增量(increment)亦称改变量,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自变量取不同的值所对应的函数值之差,增量就是比期初增加的资产或资源。增量的英文increment一词来自拉丁文increscere,原意为“增长”(grow)。存量(stock)是指某一时点上,过去生产与积累的产品、货物、储备、资产负债的结存数量,是指企业或社会所拥有的全部可确认的资产或资源。增量的英文stock一词,在荷兰语中是stok,德语中是stick,古英语中是stocc,原意是“树干、木块、柱”的意思。

增量关注从无到有(从0到1),关注增长,关注创新。存量关注从有到多(从1到N),关注稳定,关注守正。同时,增量与存量也是阴阳的两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增量会变成存量,存量经过创新会产生增量。

为什么会关注增量和存量的关系问题?来自于作者个人的微观体验和学习反思。从个人的成长经历和工作经历,我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发展的全过程。80年代大学读书,1985年第一次到深圳,在“中英一条街”看到两边的差距;1992年第一次出国到瑞士,看到瑞士与我们中国的差距之大;1994年第一次到美国,看到美国农业与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差距等。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我们与发达国家差距的缩小之快超出几乎所有人的预测。让我思考,这些发展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做了什么缩小了差距?通过国外游学反思、国内学习反思,通过理论学习后认识到,中国发展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增量是怎样做出来的?

本文的核心概念有两个,一个是创新,一个是企业家精神。创新英文innovation来自拉丁文innovatio,字面意思是“组织持续成功的关键要素”或“新方法、新观念、新产品等”。从汉字字源学探究,“创”字出现比“新”字晚一些,“新”字有甲骨文,“创”字始于金文。金文中,“创”字像一个躺着的人,手上脚上都有小竖,表示受了创伤,是个指事字。本义:创伤,伤口。甲骨文就有“新”字,据甲骨文,左边是木,右边是斧子。指用斧子砍伐木材。衣之始裁为之“初”,木之始伐谓之“新”。字源学解释,“创新”是指经过创伤,产生新的东西。感觉与熊彼特提到的“破坏式创新”有异曲同工之妙。

最早提出企业家概念雏形的是爱尔兰经济学家理查德.凯蒂隆(Richard Cantillon, 1680-1734)。他在1755年出版的《商业性质概论》一书中,首次用“业主”(undertakers)来定义在农村的“租地农场主”和“市镇商人或业主”(凯蒂隆,1986,p.6-7)。“业主”是不拿固定工资或者没有固定收入的人(凯蒂隆,1986,p.99), 他因为租用农场或土地而许诺向土地所有者(国王或地主)交纳一笔固定的货币(称为地租),他根据自己的判断,把一部分土地用于饲养牲畜、生产谷物、酒、干草等等,但却不能预断其中哪一种产品将能给他带来最高的报酬。租地农场主产品的价格必然取决于这些不可预测的情况,因而他是在不确定性中经营他的农场的。(凯蒂隆,1986,p24-25)。这里,凯蒂隆先生隐隐约约将企业家概念中的判断、不可预测、不确定性几个特征提了出来,当时他用的的词汇是:undertakers,直译为“承担者”。

1803年,法国经济学家萨伊(Jean-Baptiste Say, 1767-1832)在其著名的《政治经济学概论——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一书中,首次使用现在我们所使用企业家一词,原文为法语“Enterpreneur”。指从事某项实业,为赚取利润而冒风险的人。Entrepreneur意味着工业方面的工厂主、农业方面的农场主、商业方面的商人。此外,它还指凡在这三个产业部门承担一家公司的直接责任与风险并管理职务的人,无论是自己出资、或借用别人的资本经营。我们称其为冒险家或者企业家。(萨伊,1803,p.80)。另外,萨伊将人类一切劳动的共同动作分为三种,即:1)研究关于这个产品的规律和自然趋势;2)应用上述的知识来实现一个有用的目的;3)进行上述两步骤所提示用手的工作。研究规律和自然趋势的人是哲学家或科学家;把前者知识应用于创造有用的产品,这个人是农场主或是工厂主、或是商人;另外一个人在前两人的指挥监督下提供执行的力量,这个人就是工人。大不列颠虽然在科学方面取得了很高的地位,但它的巨大财富归功于它的企业家。(萨伊,1803,p.83,p.86)

马歇尔(Alfred Marshall ,1842-1924)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他是英国“剑桥学派”的创世人。他在原有三个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的基础上,增加了第四个要素组织(指资本家对企业的管理和监督而言)。关于利润,按照马歇尔的解释,它是对企业家管理和组织企业的报酬,它称为纯经营收入。(马歇尔,1964,p.367)

对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研究集大成者是熊彼特(Joseph A.Schumpeter,1883-1950),他在早期成名之作《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他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在这个创新的过程中,“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熊彼特分析的“创新”、“新组合”或“经济发展”,包括以下五种情况:1)引进新产品;2)引进新技术或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市场;4)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5)实现企业的新组织。(熊彼特,1990,p.76)

北大是常为新的。我在北京大学学习和工作期间,多次到国内外游学访学、参加社会调查、参加企业家活动等,对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方面有观察和思考,时间跨度超过十年,陆陆续续地写了30多篇文章。通过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经过反思,我的核心观点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源自企业家精神的激活;践行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是创新。创新产生增量,增量高于存量。

重新看个人不同时期写出来的文章,梳理出来,似乎尝试回答问题的底层逻辑是:从什么是企业家精神(What),到为什么要践行企业家精神(Why),再到怎样践行企业家精神(How)。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是创新。但创新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追求增长获取利润?是为了提升竞争力扩大市场?还是为了利他的价值?是为了给自己的受众(用户、客户、社会)创造福祉?是建立企业家的商业帝国?是追求企业家自身的名利和名声?

经过归纳总结,30多篇文章是从做人做事的基本出发,看看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不同的人、不同的组织、不同有企业家精神的领导人(企业家、学者、政治企业家、教育领导者等)如何应对不确定性?如何成功走出危机?如何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完成当时看上去不大可能完成的任务。同时更进一步,希望从价值、使命、愿景的高阶维度,说明升维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不仅会部分实现上面提到的目的,而且,通过追求真理,更会超越上述目的,实现为家庭、组织、社会、国家乃至人类做出贡献,让世界更美好!

底层逻辑图

1918年11月7日,即将过六十岁生日的前清民政部员外郎、学者梁济问儿子梁漱溟(时任北京大学教授):“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梁济说罢就离开家。三天后,梁济说罢就离开了家。三天后,梁济留下一篇《警告世人书》,投净业湖自尽。这一天,距离他的六十大寿只有四天。


这个世界会好吗?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实践告诉我们,30多篇文章中的企业家、学者、组织、企业家精神案例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会一天一天好起来的!

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张宇伟

2022年9月28日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参考文献:

1、(爱尔兰)凯蒂隆(Cantillon,R.)著,余永定、徐寿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6(2021.12重印)

2、(法)萨伊著,陈福生,陈振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1(2019.8重印)

3、(英)马歇尔著,《经济学原理》,朱志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0(2020.8重印)

4、(美)熊彼特著,何畏等译,《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6(2016.8重印)

5、周其仁著,《改革的逻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9

6、汪丁丁著,《经济学思想史进阶讲义——逻辑与历史的冲突和统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张宇伟】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