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礼立:上海大都市圈,快速走向城市数字经济超级平台化

张礼立2022-10-03 08:23

张礼立/文

全球城市化的进程正不可阻挡地向前推进,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2050年,近七成的世界人口都将生活在城市。经济发展扩大了城市范围,缩小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差距。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议题,目前通过先进技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已经展是一个成为共识的最佳解决方案,尤其是发展数字与信息科技的的超级城市空间。

数字智能城市正在帮助城市应对挑战,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为了应对城市化带来的难题,各国大力投资建设数字化城市,并且给各城市带来了实际的效益,提升城市竞争力,包括经济增长、失业率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安全健康提升等。中国的数字智能城市市场规模在最近几年均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帮助城市管理者运营中实现科学决策,精细管理,快速响应,到2035年,上海大都市圈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届时经济规模将达到30万亿元的发展中,数字科技与创新在诸多领域将会表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上海大都市圈驱动超级数字城市2.0进程

规划提出,上海大都市圈将“共筑紧凑开放的空间格局”,建立涵盖顶级全球城市、综合性全球城市、专业性全球城市、全球功能性节点、全球功能支撑性节点的多层次功能体系。 从一个顶级全球城市上海到一个超级智能大都市圈,我们可从四方面进行认知,首先是政府的战略规划,这体现了政府对全面发展城市的意愿,据悉,该规划将报自然资源部备案,纳入新一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及各地十四五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可见其意义非同寻常。第二支撑大都市圈所有城市建设与治理的信息技术和数字科技底座基础是否具备。第三是大都市城市圈理念目前已经渗透的领域,也就是发展的阶段性成果。最后是城市是否拥有可持续的创新能力,世界顶级科技创新的人才与培育是城市数字经济的根基,将支持未来大都市圈的发展。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首先在国家的政策引导方面,我们有“宽带中国”、“数字中国”、“互联网+”等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行动计划。其次,在技术方面,各地正纷纷投身关联技术领域的发展,并且在智能城市技术方面已取得了成果。 但是,我国同样面临着挑战。一是数字城市理念的渗透方面还不够,市民感知的速度远远低于政府投入的速度。并且缺乏与市民的主动沟通,公共服务供给和市民需求匹配度有待替升,城市公共服务碎片化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城市数字化转型建设的整体效能没有得到发挥。除此之外,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也比较薄弱:一方面,我们的科创主要集中在高校,而没有实际地应用于城市建设。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创企业与高端融合人才的相对数量较少,而且智慧产品的产业化程度较低、产业规模和竞争力都比较薄弱。 

在众多挑战之下,大都市圈要想突破传统城市的限制,升级成为“超级数字城市”,就要在建设过程中结合多维度的能力,并结合自身城市实际需求,以打造更高质量的幸福社会为目标。 在新时代城市发展中,数字化和先进开放的网络空间是超级智能城市圈的基础设施,与此同时,必须要加速将数据安全纳入城市发展战略,从传输、存储和管理等多环节入手规避数据风险。未来随着大都市圈新一代技术在安全领域的应用,数据安全防御将从被动型防御向更高效、更迅速的主动型防御转变,并能进行持续性地监管。

上海大都市圈将共塑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共同体

上海大都市圈将共塑全球领先的创新共同体,包括打造全球领先的多元知识集群,共建世界级高端制造集群体系,完善优化都市圈产业创新机制等。当前,城市通过运用平台的优势和敏捷的微应用创新服务,可以对圈内的组织和服务进行逐一的预测分析,针对不同需求实现精准化服务,很多案例可圈可点。

当然,传统的挑战已久需要持续努力突破。 “烟囱式”IT架构和经营数据的低效问题。一方面,扩展能力低下,阻碍了从“重资产低频交易”到服务化业务的渗透;另一方面运营数据获取的低效率和准确性的不稳定,也阻碍了产业决策与市场变化的脚步缺乏一定同步。 

以数字孪生城市的技术和应用支撑为例,要保障新应用在上海大都市圈快速搭建,政府要统筹建设全区域的电子证照、非税支付、身份认证、社会信用等等共性基础组件,搭建信息和数字技术支撑平台,加速实现一体化。 规划提出,着力探索新的科技方向,在一些细分领域中形成创新集群,实现与城市能级相匹配的创新实力。通过构建虚实融合的数字孪生城市,推进可视化协同治理,产业协调发展,将大协同、大联动的业务作为治理主线,提升城市溯源、综合展示、深度学习等能力。

上海大都市圈将培育世界级高端产业人才与职教新体系

规划提出,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契机,产业协调发展,是都市圈的重要内容。生物医药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智能装备产业、新能源是四大技术成长型产业集群体系。巩固强化绿色化工和汽车两大现状优势型产业集群体系,持续培育包括航天航空和海洋产业的未来战略型产业集群体系。 在中国进入双循环经济、城市数字化转型时代,人才培养标准与大都市圈的产业发展对接正悄然发生变化,迫切需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这也为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新的挑战。 

规划的指标体系中指出,至2035年,区域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将要超过65个,高校在校大学生数量200万人,每千人口职业医师数大于5人等。 立足上海大都市圈的发展机遇,推动企业、职业院校的专业建在产业链之上,服务经济, 紧密对接大都市圈的主导产业,紧跟上海大都市圈高端制造等行业转型与升级发展, 推动职院与产业的协同发展,共建共享、共育人才是在当前规划的支持下,推动产业发展,培育世界级高端产业人才和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机遇。 

上海大都市圈将快速走向城市数字经济超级一体化与平台化。低碳、绿色高品质区域环境、人文家园与稳定的生态空间网络是上海大都市圈的发展保障。 

规划提出,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契机,以技术为跳板,借助数字科技和电子政务等科技创新手段,实现更多市民参与大都市圈建设,大都市圈城市要继续加强数据共享和万物互联,融合并协同各层面的产业数据,以人为本,重视市民参与, 全力推动城市数字经济发展。 在我们这个创新驱动的时代,任何一个城市如果能激发市民的想象力,提升市民的参与感,就能成就人民城市,让科技创造的无限希望打开通向未来的大门。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张礼立】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