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蔡越坤 2022年以来,信托产品“雷声滚滚”,信托投资者的信心遭遇冲击。
北京的吴先生长期投资于信托产品,今年踩雷了头部信托的两只产品。他决定暂时远离信托转向银行理财。
来自东北的信托投资者唐女士,则是对信托投资的高风险、高收益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一边踩雷,一边继续购买”。
今年以来,信托理财师周林的感受是,他接触的客户有了更为共性的选择——要么不买,要么买政信类产品。
在融资类信托压降与风险频发的信托投资环境下,政信类产品仍是投资者追捧的产品之一。周林所指的政信类产品中,一类是直接提供融资给城投平台的融资类信托;另一类是标债类产品,信托产品底层投资于地方城投平台发行的债券,这类产品的销售一直比较火爆。标债类产品即标准化城投债,是以认购城投平台债券形式发行的信托产品。
当下信托行业风险频发,尤其房地产违约事件频频发生,周林在工作中的切身感受是,今年投资者在投资信托时更加谨慎,而且对于信托产品的安全性信心不足。不过,相对于直接通过非标进行融资,城投债目前出风险事件相对较少,所以标债类产品相较于其他类型产品,也更受投资者青睐。
客户分层
通常以100万起投的信托,属于高净值客户的大额理财产品。今年以来,信托产品“雷声”不断,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投资者的购买信心。投资信托产品的客户也出现分层的情况。
北京的吴先生今年踩雷了头部信托的两只产品,改变了他投资信托的理念。在此之前,吴先生在选择信托时一直以两个指标为准:首先选择央企类信托,其次选择政信信托。但无奈还是遭遇违约。
如今,吴先生暂时不考虑投资信托了,尽管收益率高,但是本金损失的风险太大。接下来做投资,他还是会考虑买一些银行理财,“起码本金是安全的”。
不过在信托风险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另一位信托理财师李宝发现,对于部分经历首次违约的客户而言,投资本金延期对于客户而言,投资信心打击是巨大的,暂时不考虑投资信托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李宝表示,信托产品发生违约后,一般管理人即信托机构会根据信托合同约定,依据是否有抵押物等向融资方进行追索。一般情况下会延期3年左右,也会收回部分本金,不一定是全部亏损。其在接触客户时候发现,有部分长期投资信托产品的客户是非常经验的。他们尽管此前也踩过雷,购买的产品发生过延期,但还会继续投资信托产品。
东北的唐女士自2018年以来先后踩雷了中江信托,现雪松信托、吉林信托等。刚开始持有的产品发生违约时,唐女士心里也特别着急,特别担心本息全部损失。不过,随着时间的延长,她发现有部分延期的产品收回了本金。慢慢地,她对投资信托存在高风险、高收益有了深入的理解。
在唐女士看来,今年银行理财收益率只有2点多,她又不敢涉足自己不懂的股票市场;尽管信托产品长期投资出现过风险,但是也没有全部损失,毕竟信托提供的收益率相对还是比较高。
当下,唐女士会比较分散式地买信托,分几个产品进行投资,将风险分散开来。
周林发现,今年以来,信托投资者的投资心态更趋谨慎,比如自己的一个客户准备投资信托1000万元,以前可能用800万元投资于一个信托产品,但现在,一方面其会降低投资规模,另一方面,也会把资金分散到多个产品进行投资。
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末,信托业资金信托投资者总数达133.26万个,较年初增长5.64%。其中,个人投资者共127.88万人,较年初增长5.54%;金融机构投资者共2138个,较年初下降16.84%。资金来源方面,金融机构仍是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但其投资规模和占比进一步收缩。
“标债类”受欢迎
在信托行业业务范围与管理资产规模的收缩阵痛中,投资者们仍旧在寻找投资的亮点。
周林发现,在标品信托中,标债类产品相对更加受到客户的青睐,因为其底层产品是投资于城投机构发行的债券。
中融信托研究统计表示,从投向变化来看,2022年上半年,基础产业类集合信托是唯一发行和募集同比增长的分项。据统计,上半年投向基础产业领域的信托资金规模同比上升10.05%;而投向房地产、工商企业等领域的信托规模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在传统融资类信托收缩的背景下,标品信托正成为行业转型的主要方向。
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数据显示,8月份,基础产业信托显著增长。新增运用于基础产业领域规模为1383.13亿元,环比增长19.17%;新增标品信托规模占比超三成。
对于标债类产品受欢迎的原因,周林认为,在信托业压降融资类信托的背景下,尽管信托机构募集的资金也是给城投机构,但是相比政信产品,这类产品属于标品信托,可以规避监管的相关要求。这类产品的收益率基本在6.5%左右,地区主要集中在四川,重庆、山东等地方。
在信托理财师李宝看来,当下投资人认购信托产品的动力有两方面,一是信托公司有正规的金融牌照;二是今年银行贷款利率在下调,理财机构的收益率都几乎同步下调。当下信托产品的收益率仍然远高于其他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
李宝也坦承,“但是当信托收益降至6%甚至更低时,相比其他固定收益了理财产品优势不大,投资人认购的热情就会衰减。”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周林”为化名)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