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发展论坛|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胡伟星:在制度的衔接和政策的沟通以外,人心和民心相通也非常重要

张锐2022-09-27 16:20

记者 张锐 9月26日,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胡伟星在经济观察报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论坛上表示,过去五年,大湾区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包括交通网络的建设、人员往来的便捷程度,还有人员和资金的流动量,以及贸易量等等。

“大湾区是中国境内最活跃、最有活力,经济最旺盛发展的一个地区,但我们确实也有一些瓶颈,一些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胡伟星认为,大湾区的建设有很长的历史背景,从珠三角、粤港澳合作到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发展纲要》,最初的发展主要是靠市场力量,比如港澳企业搬到内地带动两地产业融合发展,这个过程到了2019年就步入了新发展阶段,需要新的制度突破和创新,才能让融合发展达到新的高度。

胡伟星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是“一国两制”下的协调发展,虽然目前作出了很多突破和努力,但仍然还是不太够,需要提升深层次的合作。他举例称,比如人员的流通,港澳的人员还不能说很自由的到内地工作,内地的人也还不能完全自由的到港澳,“还是有很多制度上的障碍”。

“横琴方案、前海方案、南沙方案,虽然这些平台都搭起来了,但是真正的两地的官员凑到一起,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其实都并不是那么容易。”胡伟星说,除了两地制度的衔接、政策的沟通以外,人心和民心相通也非常重要。他认为,后者的沟通、相通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胡伟星提及,过去五年,香港在经历了不少波折事件之后,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的落地等在制度方面的“改造和重组”,香港进入了新的发展历程。但港澳年轻人对大湾区的认同感,以及是否愿意到大湾区工作等问题,仍然是值得好好研究的。

胡伟星以澳门的情况举例称,澳门整体对国家的认同感非常高,但如果具体到是否要去横琴工作、生活,年轻人还是会有不少疑问。

“疫情三年,往来受到很大的阻隔,没有办法面对面的交流其实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希望疫情过后,我们能有更大的突破。”胡伟星说。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广州采访部记者
关注华南制造业领域,包括食品、纺织、家具、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等。
联系邮箱:zhangrui@eeo.com.c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