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3年,眼科都是资本市场最关注的赛道之一。尤其是在一级市场,赛道里的融资案例每年都在数十例以上,吸金程度可见一斑。行业的共识是,未来十年国内眼科药物市场会从260亿元左右增长至千亿元级别。
但当快速崛起的眼科赛道遇上当下的资本寒冬,初创公司又该如何突围?本期《未来健康》聚焦到这一话题,邀请沙利文医疗行业高级咨询总监李谦与经观大健康主编张昊共同探讨。
李谦表示,眼科市场的潜力是长期存在的。除了需求端的快速增长,机会更多来自于需求端和供给端之间的巨大鸿沟。现在国内乃至全球有11亿人被眼部疾病和视力损伤所困扰,但现阶段的成熟药物治疗以滴眼液、抗炎药、抗VEGF药物为主,都是在延缓疾病进程,没办法达到根本上的治愈。眼科药物市场里其实存在相当大的未满足需求,这是很多创新药企看到的机会。
对于当前的资本市场寒冬,她认为不能片面地去理解,这更多地反映出投资人对于生物医药市场更加谨慎和冷静了。之前像肿瘤领域明显是过火的状态,整个赛道都过于拥挤了。市场的火热甚至衍生出一些乱象,比如一切向提高估值看齐,现在投资人都开始去重新思考赛道和公司。
回到眼科赛道,资本寒冬的影响依然存在,但她认为会比其他领域稍好一些。一是因为眼科赛道目前还处于起步初期,传统意义上来说是资本最适合进入的一个阶段;二来眼科市场确实存在巨大的未满足需求,投资回报相对可期。
据她观察,现在眼科药企已经开始有了分层的迹象。整个领域目前分为三类企业,一是成熟的传统眼科药企,例如兴齐眼药、康弘药业等;二是研发阶段的眼科创新药企,如维眸生物、拨云生物等以“best in、class”(同类最佳)和“first in class”(首创)产品为主;三是布局眼科赛道的大公司,比如恒瑞医药等。
随着这三类企业的发展,国内眼科药物市场格局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现在整个市场中外资药企占到了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尤其是在医院端,前几名的眼科药企中只有一家国产药企。
“国产替代”会是个大机会。目前眼科药企管线都还在临床研发阶段,三、五年后应该会有一批国产眼科创新药逐步成熟,逐步打破原有的市场格局,进口厂商的份额逐渐被挤压。类似的发展路径已经在心血管介入等领域反复上演,眼科国产替代过程大概会持续十年以上的时间。
而且渠道端的发展也给眼科药企带来了更多的机会。李谦指出,近几年国内民营眼科医疗机构数量成倍数增长,眼科诊断、治疗的渗透率大大地提升,药物市场也会有一个飞速的增长。
同时,眼科有很多偏消费属性的疾病,离C端更近。对于这类疾病,在传统的药品销售渠道外,互联网渠道有着更大的潜力。互联网渠道未来既是重要的C端销售阵地,李谦表示,现阶段院内用药的比例超过5成,但未来C端的份额一定会占大头。
作者:余诗琪 张昊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