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监管要关注算法透明

刘远举2022-08-26 16:57

刘远举/文 盲盒正逐渐从手办衍生出更多形态,比如盲盒App,消费者在App上可以抽智能手机、电吹风、数据线,项链等产品。盲盒的价格,也从手办的几十元上升到一两百元甚至几百元。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乱象。盲盒APP上的产品存在很多假货。有消费者花费近3万元,抽到两枚GUCCI戒指和一条手链,结果全部是假货。一些家长还反映,未成年人通过广告链接下载盲盒App后充值消费,少则几十元,多则上千元。家长申请退款,一些平台要求收取30%的服务费,有些平台干脆置之不理。8月22日,川渝两地消委会联合发布的盲盒APP消费专项调查报告证实了这些乱象。

谈论盲盒,首先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抽取盲盒是赌博或博彩吗?

相对泡泡玛特盲盒,盲盒APP里的商品剥离了收集属性,成为普通商品。消费者购买盲盒的出发点,不再是为了得到某款特别的玩偶,而是想抽中最贵的那一款,是获利,某种程度上似乎成为了一种博彩游戏。

但从法律角度,只要发行盲盒的商家,不进行反向收购,就算不上赌博、博彩。盲盒只是一种射幸交易。射幸合同的意思是合同当事人一方支付代价,但是否获取回报具有偶然性,双方并非支付等价物去达成一个合同,比如保险。简单地说,消费者支付100元,如果得到一根数据线,消费者就亏了;如果得到一个手机,商家就亏了。当然,无数个射幸合同组合起来,商业是不会亏的。

抽盲盒这种带有运气成分的游戏,其不确定性会给消费者带来刺激,在揭晓的那一刹那,就像摸起一张麻将牌或扑克牌,紧张之后是放松,让人体释放多巴胺,这种神经递质会让人类产生更多的欲望。这是盲盒的魅力之一。

另外,在社会压力大的情况下,盲盒这种商品某种程度上也具有口红效应。所谓口红效应,指经济不景气时,口红销售量反而会上升,因为人们不再有钱去旅游,买奢侈品,但却仍然有消费欲望,因此会买一款便宜的东西来满足自己。从这个角度,盲盒这一两年比较火,也与疫情影响有关。

对于盲盒经营来说,法无禁止即可为;从人性角度,这是很多人的需求,是很多人的乐趣;从市场角度,有利于促进消费。因此,盲盒类产品一定会存在,也不应该被彻底禁绝。

但这种存在不确定性的射幸交易行为,需要高商誉、强监管加以约束,才能促其规范发展。大平台、大公司基于高价值的商誉,长期的利益,一般不会利用信息不对称欺诈消费者,或者说它们由于欺诈消费者的风险成本太高会更谨慎。但一些小公司、小APP,更易于产生短期行为,赚一票就走,支撑不起这种信息极端不透明的商业模式。

相关部门也在逐步为盲盒行业立规则。今年1月,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制定发布了《上海市盲盒经营活动合规指引》,首次为盲盒经济立规,要求单个盲盒的售价一般不超过200元,明确将其“封印”,绝不允许盲盒的彩票化。8月16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又发布了《盲盒经营活动规范指引(试行)(征求意见稿)》,提出盲盒经营者应将商品分布、商品投放数量、隐藏款抽取概率、商品价值范围等关键信息以显著方式对外公示,保证消费者在购买前知晓;盲盒经营者不得向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销售盲盒。

但值得注意的是,新规刚出来就已经有些落后。某种程度上,这些监管针对的是手办类盲盒,对于抽普通商品的盲盒,还有很多规则未及之处。比如,手办几乎不存在质量问题,但盲盒APP的商品种类繁多,质量成为一个新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监管政策还要关注分配算法的透明性。以前,消费者只要“端盒”“端箱”,一定能得到隐藏款,也不用担心被欺诈,但现在没有这个确定性了。一个人是否得到某款产品,其分配规则应该是置于监管之下的。整个过程应该是透明的,可追溯的,也就是说,规则需要能解释:为什么某个消费者得到了某一款。

只有分配过程可追溯,才能让消费者打消疑虑,才能保障盲盒行业的发展。此次征求意见稿是一个收集意见,倾听消费者声音的机会。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员)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
上海金融与法律的研究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