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应该不止于“玩”

佘宗明2022-07-22 19:24

佘宗明/文 7月21日,中科院研究团队发布报告称,游戏技术是被趣味性“耽误”的硬核科技。过去50年来,电子游戏和前沿技术始终是相伴相生、互为促进的关系,游戏技术已经成为文旅文保、工业和自动化、医疗、芯片等诸多领域不可替代的部分,是人类探索未来虚拟与现实融合发展的强大动力源。

提到游戏,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玩”。在讨论游戏价值时,业界也习惯将其称作第九艺术。此背景下,中科院报告将游戏技术跟硬科技关联,无疑打破了很多人的刻板印象:原来游戏可以不止于“玩”,它还能作为文化科技融合型产业,展现出强效的内容承载、真实场景再现与跨界延展能力。

这对社会多方不乏启示:身处虚实融合在深度、广度、力度上都全面拓展的今天,跳出“从游戏看游戏”的狭隘视角,更多立足于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之需来审视游戏技术的价值,进而调整对游戏的认知坐标系,很有必要。

一般来说,游戏技术的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作为多领域底层共性技术元件,去带动关联技术革新;作为数字化基础设施,去赋能产业进化。前者要求游戏技术充当科技创新的助燃剂,后者要求游戏技术成为以数实融合撬动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支点。

不少人对游戏技术的理解,还停留在游戏本身上。可事实上,游戏技术以计算机语言和算法设计、计算机图形学、软硬件架构、网络调试与适配、交互设备等为主要领域,囊括了很多细微方面。游戏玩家们玩王者打魔兽时,能看到的是高清画面、逼真特效;看不到的是可交互、高仿真、强沉浸、精渲染的游戏技术支撑。

这两年元宇宙的概念很火,而元宇宙最佳体验入口和重要终端场景就是游戏,游戏研发用到的游戏引擎、3D建模、实时渲染等,被认为是支撑元宇宙发展的重要技术。但这不是游戏技术首次融入互联网变革的脉络:在互联网发轫之初,游戏技术与计算机科学就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后来它又成了许多前沿技术的“隐形牵引力”和“技术孵化器”。

有科技观察者提出了“漏斗-喇叭理论”:人类历史上,可能有95%以上的技术创新是被遗忘的,能够被人们记住的技术,都经过了“商业化”或“产业化”隐形漏斗的筛选,最终像喇叭放大声音那样,对社会生活生产产生颠覆性影响。在数字产业框架下,游戏技术就是被筛中的数字催化剂——而今,在数实融合的大背景下,鉴于社会场景趋向游戏界面化,能应对海量数据、可实现虚拟形象设计的游戏技术,发挥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且不可或缺。

游戏技术有着很强的蜂鸟效应,即以A技术去助推B技术发展。最典型的,就是芯片和5G。许多人都知道,英伟达是全球芯片巨头,但未必知道,要不是游戏市场需求驱动了发展图形加速处理硬件,而图形处理器(GPU)降低了人工智能算法运行的门槛,它的芯片大业恐怕很难找到应用场景与商业前景。华为推出的“华为云5G云游戏解决方案2.0”中,也跟游戏贴合得很近。许多自动驾驶研发企业,更是得感谢游戏虚幻引擎的高保真场景,帮它们省下了大量成本。

此次中科院那份报告也提到,2020年,游戏技术对芯片产业的技术进步贡献率大约为14.9%,对5G的科技贡献率则高达46.3%。说游戏技术是硬核科技,并非夸张。大众基础加技术延展性和创新力,托起了它的“硬核”。

游戏技术还有很广的产业辐射力,它的仿真、沉浸、渲染、延迟等相关技术特性,原本是为了提升游戏体验而生,现在已逐渐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多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工业仿真、数字文保、智慧城市、影视创作等。

集合了物理模拟、3D建模、实时渲染的游戏引擎,可以成为“新型工业软件”;成熟的照扫技术、3D建模和物理渲染等技术,能让文物遗产得到数字化保存;运用实时引擎创建数字孪生,可以助力智慧城市建设;利用引擎、算法、模拟交互、反馈性等在虚拟场景中进行实验模拟,用于助益教育普惠;将振动反馈技术用在无障碍领域,帮助视障人群感知外部世界……可以看到,游戏技术正连接三百六十行和各个细分领域。

从参与长城保护到支持北京中轴线申遗,从复现“消失”的敦煌藏经洞到建设“孪生”钢铁产线,从应用于飞行驾驶训练到助力天文卫星探索宇宙,媒体报道的这些案例都表明,游戏技术的能力与价值边界正不断拓展,并推动着数实融合。很多实体产业也能借此实现生产提效、产品全生命周期优化。

游戏不止于“玩”,还可以“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未来学家简·麦戈尼格尔在著作《游戏改变世界》中说,“现实凝滞在眼前,而游戏让我们共同想象和创造未来。”在游戏编织起连接现在与未来的超级数字场景的当下,这句话未必确切,但很显然,那几个字已得到现实印证:游戏正在改变世界。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