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和贸易冲突的背景下,应对前所未有的全球挑战,离不开中国智慧、离不开女性贡献。日前,由全国妇联、中国科协、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及欧莱雅中国共同举办的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
本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审委员会由46位院士及专家组成,经严格的评审,20位女科学家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分子生药学研究等5个团队分别获得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团队奖。相比历届,今年奖项加大表彰力度,获奖人数达历年新高,个人奖由10位首次增至20位。
20位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者
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研究人员刘英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天线隐身技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智”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并服务于我国隐身战斗机歼-20以及多个国家重要战略平台,产生了重要的经济效益和军事效益。
作为与军事国防紧密相关的研究领域,国外对于天线隐身技术是封锁的,国内在天线隐身领域有很多关键的瓶颈问题都亟待解决和突破创新。经过20余年的攻坚克难,刘英提出天线散射理论与分析模型,解决了天线隐身是什么以及如何计算的问题,攻克天线模式项散射和结构模式项散射只能通过工程预估的瓶颈;提出基于电磁路径差异实现辐射与隐身特性独立控制的方法,攻克了天线辐射与隐身特性相互制约的瓶颈。
谈及科研历程刘英回忆道,“早期我们提出的天线隐身理论并未得到国际上的广泛认可,他们认为这些理论怎么可能是中国人提出来的。但是在经过我们长期的研究和实验验证后,我们的理论最终得到了高度的认可,并被广泛采用。”
要让天线正常收发电磁波,还不能被敌方探测到,这似乎有些矛盾。但解决这个“矛和盾”的问题正是刘英二十年磨一剑的科研攻关所在。由于大多数传统天线隐身手段会带来天线辐射特性的损失,制约了武器平台作战能力的提升。因此,发展新的天线散射理论,采取新方法实现散射控制,就成为雷达天线隐身领域的重中之重。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沈跃跃与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团队奖获奖者合影
让更多卓越女科学家被发掘、被表彰、被认可,从而影响和激励更多年轻人特别是年轻女性投身科学“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宗旨。
在当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下,学科领域的广泛交叉和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创新的重点。除了关注到科研领域“她”力量的不断涌现,奖项还注意到女性科学家越发彰显的领导力。
顺应此科研发展趋势,“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自第十六届起增设5个团队奖项,并于今年首次进行线下颁奖。该奖项专为表彰由青年女性担任负责人、且主要成员须有女性的科研团队,既彰显复合型女性科研人才及其女性领导力,又激发和鼓励跨领域间的团队合作与共创。
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的袁媛组建了一个包括中药学、生物学、农学、植物学等不同专业背景成员的分子生药学大家庭——分子生药研究创新团队。重点开展了中药分子鉴定、道地药材遗传成因、珍稀濒危药用资源生物技术生产等研究,推动了我国中药质量提升和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而在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有一个专门为风云卫星进行高精度定标与定位的技术攻关团队,他们的工作可以形象地比喻成“打造刻度尺”的过程。卫星观测到的是原始电信号,需要转换为物理量才能进行科学应用。辐射定标能将卫星观测的电信号精确地转化为地球大气系统的辐射能量,而几何定位则是把每一个观测的数据,精确到地球上的经纬度位置。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女科学家漆成莉从研究生阶段就开始研究如何从卫星上进行红外遥感探测,至今已走过20年。如今她和团队突破了可见波段替代定标、红外高光谱辐射和光谱定标、微波在轨及交叉定标、三轴稳定静止卫星图像定位等关键技术,实现了红外和可见波段定标精度分别达到0.2~1K和5%,极轨卫星定位精度达到0.75公里(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为中国、一带一路国家和全球数值预报提供了重要卫星资料服务。
还有一个困扰世界的难题,那就是卫星仪器会出现频点漂移、非线性响应和在轨衰减,这些都会造成仪器设计参数的观测偏差,如何精确订正?漆成莉带领团队在国际上首次研发了微波仪器在轨参数优化模型,系统解决了仪器的偏差订正和溯源问题,成果被欧美同类仪器广泛采用。此外,团队还首次把风云三号卫星数据应用到国际最先进的预报模式中,提高了国际几大数值天气预报中心的全球预报准确率,风云卫星的国际影响也因此得到提升。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更高的精度、更稳定的新一代气象卫星观测系统,以及世界领先的卫星规划及遥感仪器指标体系。
获奖代表付巧妹、侯静、袁媛
典礼上还表彰了“未来女科学家计划”5位获奖者,展现博士及博士后阶段女性科研人才的杰出成绩,和“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共同形成了对于不同年龄梯队的全方位支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