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李紫宸 同比增长13.2%,出口数据继续成为疫情期间中国经济的一抹最具有持续性的亮色,尤其是在2022年上半年。
7月13日,海关总署介绍,今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11.14万亿元,增长13.2%。5、6月份外贸增速明显回升。一般贸易进出口比重持续提升,上半年,我国一般贸易出口7.16万亿元,增长19%。对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保持增长。与此同时,进口8.66万亿元,增长4.8%,贸易顺差24812亿元,其中6月份贸易顺差979.4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出口产品结构中,上半年,机电产品进出口9.72万亿元,增长4.2%,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49.1%,农产品进出口1.04万亿元,增长9.3%,占5.2%。同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1.99万亿元,增长13.5%,占出口总值的17.8%。原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产品合计进口1.48万亿元,增长53.1%,占进口总值的17.1%。
出口地区上,上半年,我国对东盟、欧盟、美国分别进出口2.95万亿、2.71万亿和2.47万亿元,分别增长了10.6%、7.5%和11.7%。同期,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EP贸易伙伴进出口分别增长17.8%和5.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7月15日向经济观察报分析认为,13.2%的数据再一次证明了中国外贸出口的生产能力以及潜力。眼下,在人民币贬值趋势、海外通胀未解以及生产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同时居民消费购买力比较强的背景下,海外市场对生产和生活端的供给需求都是比较强烈的,这将支撑下半年出口继续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速。
但保守声音也同时存在。平安证券分析团队即认为,目前中国出口的隐忧主要集中在后者,即外需收缩问题。随着主要国家货币政策纷纷快速收紧对抗通胀,经济衰退可能是难以回避的代价,中国当前外需强、内需弱的状况具有较高不确定性。且随着大宗商品价格回落,中国进口、出口增速都面临进一步拖累。
13.2%之后,中国出口将走向何处?
“超预期”增长
13.2%的出口增速被多数市场观点解读为“超预期”的增长。进入6月出口的恢复尤其明显,该月以美元计价的中国出口同比17.9%,进口同比1%,贸易顺差979.4亿美元。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团队分析,6月中国出口增速上扬,从产品结构和国别上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出口增速上扬主要受机电产品拉动。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的拉动上升最多,其次是船舶。而汽车相关产品的拉动虽较5月有所下降,但仍构成中国出口不容忽视的动能,这得益于近期中国车企出海快速增长、美国汽车供应紧缺、欧洲新能源汽车需求强劲。
二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出口的拉动保持在较高水平。市场所担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问题,至少并未对当前中国出口形成拖累。而4-5月人民币汇率的大幅贬值可能对劳动密集型产品保持竞争力起到了一定作用。三是美国、东盟、日本对中国出口的拉动均进一步回升,这其中,东盟十国对中国出口的拉动已超过了美国和欧洲,且6月东盟地区对中国进口的拉动也是逆势提升。表明东南亚地区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压舱石,中国面对美国加征关税等遏制手段具有抵御能力。
张立群向经济观察报分析认为,13.2%的增速首先说明,中国外贸出口生产能力及其潜力,经过长期的积淀是比较强大的。其次,国际市场普遍通胀压力较大,其对供给的需要是比较强烈的,因此中国制造在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当中,正在扮演一个更为重要的角色。“这两个因素支持了今年上半年出口继续实现了13.2%的增长幅度,世界的供应链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制造。在美国货币超发导致的比较严重的通胀形势下,中国强大的生产和供给能力,对稳定国内的价格非常重要,对全球供应链的稳定也变得更为重要。”张立群说。
出口13.2%的高增长是在人民币对美元贬值的基础上实现的。今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从去年末的6.3757到6月末的6.7114,累计下跌了3357个基点,贬值幅度为5.2%。
张立群认为,汇率的变化恰恰表明整个供求关系在货币比价上的变化,就是说,中国现在不是通货膨胀,而是需求收缩,是通货紧缩,中国的货币政策是向着扩张的方向来发力,在这个基础上,人民币的数量在进一步加快增长,这是为了支持国内各方面更容易找到资金,来恢复各个方面的经济活动。此时美国则在收紧银根,调整近年来持续超发货币导致的通胀问题。美元的数量开始趋向减少,人民币兑美元会是一个贬值的趋势,这个趋势会导致中国的出口收入(美元)加快增长,也会推动出口加快增长。同时,由于美元升值对进口的限制作用,会使进口增长减慢。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6月的贸易顺差创下历史新高这样一个水平。
张立群进一步分析,海外的生产从最近这两年来看,总体恢复比较迟缓,即便在放开疫情防控的情况下,疫情对各种生产,特别是对全球的产业链一些重要环节的影响依然还比较明显。特别是美国在疫情冲击之下,很多人实际并未上岗,但政府以印票子发钱的形式保障了这部分人的收入。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状态是,民众的收入比较平稳,但从生产角度看,和经济繁荣期比较,整体水平下降比较多。这也导致这些国家对生产或者对消费品供给的需求始终比较旺盛。
红塔证券亦分析,相比于以往的美国经济大幅下行周期,居民部门的压力可能并没有那么大,其居民部门杠杆率目前处于较低水平,资产负债表比较健康;二来目前美国就业市场还在稳步修复,6月美国失业率为3.6%,持续位于低位,同时非农员工平均时薪同比上涨5.1%,增速维持高位。目前美国居民的消费支出依旧较高,耐用品和非耐用品消费维持韧性,而服务消费则继续回暖。因此,即便有收紧货币的背景,也不能低估美国等国家的需求韧性。
海外终端需求维持韧性在部分商品的出口上得到体现:一来随着海外迎来出行旺季,鞋靴等商品的出口明显回升。6月服装及衣着附件当月同比增长19.1%、箱包及类似容器同比增长47.1%、鞋靴同比增长45.7%。
二来海外对汽车的需求依旧维持较高水平。疫情以来因为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受阻,汽车的生产供应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居民的购车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体现为海外汽车价格的高涨和库存的走低。根据相关机构估算,美国5月末汽车库存水平仅为2019年末的17.4%。
下半年
张立群预计,在通胀背景下,市场对供给的需求仍然是强烈的。从目前全球的通胀格局来看,尽管美联储在收紧银根,但真正见效需要一定时间,因此下半年的通胀不会很快缓解下来,海外对中国制造的需求仍然会十分强烈,这也将支撑下半年出口继续保持一个比较快的增长态势。
红塔证券认为,在生产端,海外生产的修复对中国中间品和资本品的出口也形成明显支撑。该机构分析,美国制造业目前的生产和需求整体偏高,这对目前中国出口维持韧性也形成了重要支撑。此外,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生产修复对中国的出口形成明显支撑。随着疫情对海外经济的扰动减弱,海外需求依旧维持韧性。
不过,对中国未来的出口形势持保守态度的不在少数。Wind数据显示目前共有12家机构对出口进行了预测,预测均值为7.8%,仅两家全年预测全年增速在10%以上。
2020年至今,中国出口始终表现出色并在经济增长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020年下半年出口同比增长12.65%,2021年出口同比增速更是达到了29.4%,两年同比增速也达到了16%。
高基数效应带来的压力,宽松货币政策的快速退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对今年出口的判断趋向于谨慎,对下半年出口同比下行的逻辑得到较多的认可。
7月15日,国元证券研究所宏观经济首席分析师杨为敩向经济观察报分析认为,上半年大宗商品和贸易品的价格增长很快,但贸易量从三月份已经出现下行,6月份的数据突出则有一部分贡献是此前两个月疫情防控之后带来的短期释放。
天风证券宏观经济分析人士同一日向经济观察报分析认为,6月份的高增长有疫情滞后交付的因素,不过他认为,出口需求放缓的速度并不快,出口仍具有一定韧性。此外,6月PMI的新出口订单仍在50以下,上半年进口增速则只有4.8%,6月当月同比只有1%,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进口往往领先出口,未来出口增速的方向整体还是放缓的。
中国出口能否继续走出超预期的轨迹?分歧之下,或许需要时间交出答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