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从来都给人以踏实、勤奋、默默耕耘的印象。仿佛世间的浮华都与自身无关,眼前的一亩三分田就是从来的天地。不折腾,便是本分。
2021年3月14日“龙抬头”的那天,广东珠海双龙山艺术区正式开园,但因疫情反复,园区游客一直零零散散,未能达到预期规模。王付刚和园区内其他艺术家一样,安安静静窝在家中画牛、练字,很难想象这样一位“恬淡”如老牛的艺术家,实际上出身装饰艺术设计,而后转向银幕,本身作为导演进行创作,并在澳门科技大学电影学院担任导师;不仅如此,他还身兼双龙山艺术区发起人,投身艺术经营领域。就像会七十二变的“孙悟空”,人生似乎对王付刚没有界限,他也一直行走在“跨界”的道路上,画牛的人却不“本分”。
《倔》 王付刚绘
社会学中总有对个人“身份”的追问。它是一种面向自身本体的、所处社会的、周遭文化的观察与认同,归结到哲学的高度,便是一个“我是谁”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古典哲学中的“主体论”身份认同模式也渐渐因“相对主义”的渗透纠葛演变向“相对本质主义”与多元化,人类的现代性也在此中萌发。王付刚的身影可以说是这一取向的精致缩影,他是设计师,也是导演,他是艺术经纪人,也是老师,他是艺术家,也是丈夫,他是儿子,也是父亲。
本次经观艺术采访到了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电影学院教师、设计师、导演王付刚,聊聊“跨界”之于人生和艺术的宽度。
《精灵》 摄影/王付刚
经观艺术:说到“跨界”,我最先想到的就是您从一名设计师转型成为电影导演这件事。而且从您过往的经历来看,这种跨界发生的时间非常早,似乎在您求学期间就已经开始了。想问您,当初促成您转变发展道路的驱动力是什么?为什么选择了电影这条道路?
王付刚:我觉得促成转变最核心的一个原因还是因为喜欢电影。高中时周末就喜欢泡在录像厅,有时候整夜整夜地看,那是个港片兴盛的录像带时代,所以对港片是烂熟于胸,其实还是莫名喜欢电影。到了大学,我读的是天津美术学院,那时我有个高中同学在天津纺织工学院读书,他学校每周都放两部经典电影,每周跑过去就看了很多很多的经典电影,也被震撼了,电影原来是这样子的,心里更有了敬畏之感。毕业之后我就到了北京电影学院开始进修影视广告,学校影院每周都有世界电影赏析,慢慢算是开始进入影视行业吧,后来考到香港浸会大学的电影学院读了三年硕士,正式接受系统专业的电影制作训练,走向电影的道路,一路走来也算是顺其自然。
经观艺术:您既往的设计经历对您转型导演领域有什么助益?
王付刚:我的设计经历对于电影最大的一个优势在于对画面形式、风格的控制力上,设计出身在审美上确实存在很大的基础优势,你会自发的对画面敏感,包括对节奏的控制,设计跟电影在洞察力上,或者是创造意识和创作方法上,也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再者就是在绘画和软件技术上,绘画让自己电影的美术造型上拥有基础,很容易沟通交流,软件方面能把设计、三维、影视各个软件串联起来,让自己在技术上没有障碍。
经观艺术:不得不说,您当初从设计转行导演,很大程度上与现如今大学生在入校后“转专业”非常相似。在我身边也曾有过几位这样的同学,但当时他们往往都很焦虑。您当年在做出这样决定的时候,是否也经历过这样的“挣扎”呢?另外,现在正是高考季结束、新一批学子思考自己志愿与人生道路的时期,就这个问题您有什么建议和寄语送给我们的读者朋友吗?
王付刚:我觉得每一个时代阶段的发展,都有一些专业风口,所有的设计专业都是以大规模商品为基础的,设计是工业化进程的产物,是以工业设计为开始带动的设计各学科细化分类发展的历程,这些细分专业分类原来也是没有的。现在我们开始逐渐进入数字时代,这个大的时代背景是没法改变的,所以说你如何选专业还是要考虑时代背景下,哪些专业可能会形成一个风口或者拥有良好的就业趋势。那第二个方面就是你喜欢什么专业方向,你将来如果读研或读博士,面对一个你不喜欢的专业方向,你将来做研究的话也是很痛苦的。如果能把一个你喜欢方向的专业领域做的比较高精尖,即使社会需要还是综合性的,你也会有自己的位置。本科毕业后能从事纯本专业领域的比例也是很低的,本科本来就是通识教育,选择大的领域范围就可以,不用纠结,有专业基础,进入相关行业后三年之内工作历练,如果自己清楚如何搭建自己的能力体系,一定会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
王付刚与方育平导演
经观艺术:我们来聊聊电影。2014年可以说是我们国家传媒与影视剧行业的“IP元年”,但实际上IP改编的探索远在此之前便已开始。包括您在浸会大学就读期间导演的作品《红孩儿》获得了2009年凤凰两岸三地青年电影展映最佳动画片,尤其是电影中万炮齐发对准天庭的场面令人印象深刻,可以说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尝试。想问您,作为一个在IP再创作领域取得一定成绩的先锋“跨界”导演,如何看待当下愈发如火如荼的文化再创作现象?您觉得在《红孩儿》创作期间取得的哪些经验值得如今年轻的艺术家借鉴?
王付刚:对传统故事、文学的改编一直也是大家意见不一的现象,其实我觉得改编是文化传承和发扬的方式,主要坚持文化内核精神不变,内容是可以随着这个时代的发展不断改变的,这也是作品服务当下的理念,再创作要保持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清楚咱们本身的文化的内核是什么,不能因为哗众取宠去炒作绚丽的概念。
从创作层面来讲我觉得首先一定要结合咱们当下的社会问题,或者是人性问题着手,创作《红孩儿》的切入点也是因为当时网络时代起来之后,对于沉溺网络形成一个社会问题,包括关于虚拟世界的一些思考。数字技术已经可以达到“想到什么,就能做到什么”,在技术表现上已经不是问题,影视最终还是内容为王的艺术,对社会和人要敏感,对文化的尊重很是重要的。
经观艺术:据我所知,您在转型导演后,也并没有“放弃”设计领域的工作。2018年您设计的“雕塑艺术灯饰”上市,其中三个系列的产品不仅保持了艺术创作风格的统一性,同时又充分契合了市场细分目标的心理需求,可以说设计的功力您是一点也“没落下”。想问您是如何平衡这种跨界发展的思维?如何为自己的创造力“保鲜”呢?
王付刚:保持创造力是一个很重要的心态,咱们容易被社会磨平,让抱怨和无奈塞满了情绪,我觉得的你只要有想法就把它做出来,当你积攒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那你一定会有机会,无论在商业上,还是社会本身对你的承认度上,互联网时代埋没不了人才。所谓跨界其实是对不同艺术种类,抓住艺术门类属性和特点。作品控制力是一种能力,也不会受太多艺术门类的束缚,你才能来回转换自如。
如何驾驭商业跟艺术之间的关系是很重要的,设计本身就是商业本质的,设计是客户目的性很强的,要清晰定位客户的行为习惯,设计基本上是“迈半步”,不能超前的太大,这个不能埋怨客户,其实客户比我们更了解他们行业状况,我们要从他们战略定位方面来思考他们的委托设计,设计毕竟是其中一环而已。保持创造力很重要的就是通过市场不断总结经验,要得到市场肯定,自己会有价值感,创作才有真正有动力,这也是为自己创造力保鲜的方式。
经观艺术:2021年春天珠海双龙山艺术区开园,您作为艺术区的发起人之一,可以说这是您的又一次成功跨界。珠海气候宜人,不论是自然还是人文区位优势都很明显。想请您谈谈,当初将艺术区的选址定在双龙山是出于哪些考量?
王付刚:国家开始重点要发展大湾区,珠海紧邻澳门,成为大湾区中很重要的一个城市,双龙山艺术区的位置十分优越,靠近北师大珠海校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香港浸会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毗邻亚洲最大的香山湖公园,包括商业综合体奥园广场,旅游区梅溪牌坊,而且本身体量也是一个拥有二百二十亩地的规模的旧厂房区,不大不小,在经营模式上也在不断探索成型,形成艺术和影视两个板块,互相呼应。
经观艺术:疫情之下,国内的旅游业正面对着一段艰难时光,艺术区的游客规模也受到了影响。您为什么选择在这样一个时间点为艺术区开幕呢?
王付刚:园区的正式装修其实是在2020年的4月份,那时候疫情刚稳定开始复工,我当时觉得疫情总有一天都会过去就动工了。2021年的3月14号,也是农历的二月二龙抬头,双龙山艺术区正式开园,美术馆也迎来第一次展览,游客呢确实受到很大影响,但驻区艺术家大都在家安安静静的创作,收获了不少好作品,我也开始画牛、练书法,收获颇丰。
经观艺术:我和当下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喜欢在计划旅行时查找小红书等社交媒体的内容“做攻略”。双龙山艺术区有一家“共享暗房”,几乎每一位发表有关珠海旅行内容的博主都有关注。您觉得这家“共享暗房”对游客最大的吸引力来源于哪里?
王付刚:现在已经处于一个图像时代,对于成像技术现在手机已经很方便,但对于胶片,通过拍摄后在暗房将它慢慢地成像出来,这种操作过程,包括成像本身的质量,是手机和单反相机达不到的,它有种岁月感和体验感,是有一种类似绘画的这种造像感觉,所以说“共享暗房”自带魅力。
经观艺术:您觉得现在社交媒体等媒介技术的发展,对艺术、设计的内容传播有什么影响或作用?
王付刚:自媒体时代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点对点”,打破了原来的点对面,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每个人画像已经很清晰,无论是设计和艺术还是其他领域的内容,都可以很直接地找到你的目标群体,现在抖音将近一亿种算法,其实比你自己还了解你自己。到达方式上新媒体已经很成熟,但在公信力上社交媒体会进入另外一个竞争阶段,内容时代已经到来,所以艺术和设计的内容将会迎来一个新的时代。人工智能艺术和设计已经开始,有可能在很多方面超越人类,但在创作层面,艺术和设计创作本身就是要突破自我,不断改变,在灵性和感性上我们要发挥人类的优势,在高端艺术和设计上才能超越人工智能。
经观艺术:另外,时下关于小红书等社交媒体这类博主发布的“滤镜内容”、“买家秀-卖家秀”也在受众中掀起了讨论热潮,您如何看待?
王付刚:从照片到“照骗”,那其实这也成了个社会问题,照片不再可信了,无论是场景和人物。一方面广告和营销大部分都是夸张的,都会拍的漂亮,不会绝对写实纪实,这个社交媒体也很难甄选,这个状况完全杜绝我觉得很难,不过也可根据评价体系,如果太离谱进行删除处理。另外一个方面我觉得从个体来讲还是要增加自己的判断力,这个最重要,互联网时代是信息爆炸时代,如何让自己的判断力影响选择,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能力。
经观艺术:让我们谈谈这次飞鱼奖,此次飞鱼奖海报创意设计大赛的主题是“恒·气候行动”,呼吁全人类关注气候变化,通过切实的行动降低碳排放控制全球变暖。请问您如何理解此次比赛的主题?
王付刚:人类的生存影响了地球的生态,从地球的演化历史不能小看地球的自我调节能力,几百万年的连续大雨,几次冰河期,地球气候变化其实对地球来说是不会伤筋动骨的,但对于人类生存却是致命的。我们让地球气候恒定,其实是如何保证几亿年形成的人类生存环境,地球的自我调节的目的不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几亿年形成的环境气候生态中的每个环节都息息相关,现代工业文明都是建立在环境污染的代价之上,我们需要做的是思考如何拥有保护环境的意识,才能保证地球的气候适合人类生存。
经观艺术:请谈谈您在评选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一幅作品?设计中最吸引您的“点”是什么?
王付刚:是《城长》这幅作品,整体是一个竹笋形象,然后每圈都是茂密的城市城墙,最吸引我的是点在于:在整个中国城镇化的过程中,是城镇化的房地产带动的短时间城市兴起,这样的成长是不健康的,对气候的影响是很大的,对人文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这幅作品拥有大时代背景下的思考。
《城长》 肖湘/贵州博睿广告
经观艺术:“跨界”合起来讲是“让自己的才能与创造性在不同的领域发挥光热”,分开来讲是“跨出自己的舒适区,越升到新的人生境界”。其实除了设计,其他领域也是如此。最后,基于您的个人经历,有没有对当下年轻人、青年设计师的寄语与建议?
王付刚:跨界是因为有“界”,而“界”本身起始并无分,类似时间都是人为而定,我们只是在通过联系的方法来践行创意,我们要拥有的就是要顺从自己的内心挑战。 拿得起,放的下,调整好对商业的态度,不要给自己设限,学会思考和学习,学会进入优秀设计者的精神世界,紧跟时代步伐,也要认清事物本质,不盲目跟风,认准了就去做,做错了也不后悔,拥有时刻可以从头再来的勇气,保持创作的激情和自信,不断积累,自会有硕果。
人只道“羸羸老牯牛,默默数春秋”的踏实沉静,却很少知“自来鼻上无绳索,天地为栏夜不收”的潇洒浪漫。在我们的人生中,固然需要养成踏踏实实的良好品质,但不给自己“设限”,勇敢出走去探索、去尝试,或许才能看到更加优美的风景。
跨界,才能无界。人生的实质不就是折腾么?
王付刚, 导演、艺术家、珠海双龙山艺术区发起人,本科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硕士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现任教于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电影学院。2009年11月,王付刚执导的动画片《红孩儿》获得“凤凰电影展映最佳动画片奖”。
罗光磊/文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第三届飞鱼奖评选作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