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浪漫又温情的故事。
1949年,纽约曼哈顿一间没有暖气的公寓里,33岁的作家海莲·汉芙(Helene Hanff),偶然看到一则伦敦二手书店的广告,凭着一股莽撞劲儿,她给这个伦敦书店写了一封信 :
...我是一名对书籍有着“古老”胃口的穷作家。在我住的地方,总买不到我想读的书,要不就是索价奇昂的珍本,要不就是巴诺书店里那些被小鬼们涂得乱七八糟的邋遢书。随信附上一份清单,上面列出我目前最想读而又遍寻不着的几本书。如果贵店有符合该书单所列,且每本又不高于五美元的话,可否径将此函视为订购单,并将书寄给我?
由此开启了美国女作家与伦敦书商弗兰克·德尔(Frank Dole)的通信往来。
这一写,就写了二十年。
弗兰克礼貌的书信自有一种魅力。他给海莲的第一封信以“亲爱的夫人”开头,海莲回信说 : “我希望‘夫人’在那边的意思和在这里的不一样。”女作家美国式的轻松、机智、不拘礼节,和英国绅士的保守、克制与专业精神之间的对比令人愉快。这期间,几十本精致的古本图书从此端远渡到彼端,书信内容也从最初的寻书到象朋友一样地探讨文学、谈论生活琐事,彼此之间传递着一种超越私利的默契与关怀。温暖的问候逐渐扩大到海莲和书店员工及弗兰克的家人之间。那时候,英国正处于重建时期,物资匮乏,海莲开始邮寄整箱的鸡蛋与火腿相助当时书店的员工。
查令十字街街景
查令十字街84号现址是一家麦当劳
唯有墙上的铜牌雕刻着昔日时光:查令十字街84号,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旧址,因海莲·汉芙的书而闻名天下
因书而产生联系,又因为书持续通信二十年。书信成为他们平静流淌的生活之中无时不在的旁白,某种情谊也因为这时间和距离的延伸而日渐深厚。可惜,两人始终没有机会见上一面。在弗兰克去世之后,征得其家人的同意,海莲结集出版了她与弗兰克之间的通信——字里行间充满着对文学的热情、彼此的信任和欣赏,诙谐、友好又不乏温情。这本后来被誉为“爱书者的圣经”的书信集又被拍成了同名电影。因书起缘,一间小小的书店承载着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温暖,从此,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成为全世界书迷的圣地。
书予人牵连与想象。而爱情,无疑是通过书能传递的最令人遐想的情感之一。她的幽默和慷慨,确实渐渐地漫过他的矜持,但《查令十字街84号》中的爱情又并非那么确凿无疑——海莲与弗兰克之间的情感羁绊似乎超越了爱情,有着更复杂而深刻的韵味。
"当一切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谊也将因而迅速贬值而不被察觉。”他们终生未曾谋面,却从未因此而放弃——而是选择耐心等待,等待下一封回信。见字如面,这份信任与坚守,令人唏嘘不已。
26年后,当海莲终于来到查令十字街84号,曾经的"马克思与科恩书店"和弗兰克已成往事。在书中,海莲写到:
我开始走回楼下,心里想着一个人,现在已经死了。我和他通了这么多年的信。楼梯下到一半,我把手放在橡木扶手上,默默对他说:"怎么样,弗兰克?我终于到了这里。"
查令十字街是伦敦城中二手书店、传统文学的集结地,也是全世界爱书之人心中的朝圣之地,书店 Any Amount of Books
二手书店Any Amount of Book内景
查令十字街上的另一家书店Henry Pordes Books
写这篇推送的时候,正好读到一则新闻,"Kindle中国电子书店将在一年多后停止运营"。或许,是因为国内现在爱读书、愿意花钱买书的人不够多,毕竟,大家更离不开的是手机而不是阅读器,是短视频而不是电子书。
但我的最爱还是纸质书。
我喜欢一本可以翻页的书,喜欢用红铅笔在上面划重点,喜欢书拿在手里的质感和散发出来的油墨香。说到底,捧读一本纸质书,感受纸张的重量和书页翻动时的声响可以带来一种算得上神圣的阅读体验。在我看来,纸质书就像是一座教堂、一座图书馆,或是一片星空——是一个神奇又神圣的存在。
毋庸置疑,从一座城市的书店数量和质量,可以看出这座城市的文化素养。如果你和我一样,也喜欢触摸纸张的质感,那你一定会爱上伦敦。在这里,纸质书不过时,传统习惯依然延续,恋旧之人亦不落魄。
让我感慨的是,这里的捧读群体并非只有灰发人
文/图:熊琦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