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的一首流行歌曲唱道:“1997快些来吧,我就可以去香港。1997快些来吧,让我站在红磡体育馆……”。艾敬的这首歌,就像是专门唱给徐扬生的。
1997年6月30日夜,香港下起大雨。25年过去,这场大雨一直在徐扬生的记忆中下个不停。
“我在香港等待回归,等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几乎是天天坐立不安,激动不已。”徐扬生回忆说。“那天晚上下着大雨啊!我们去红磡体育馆参加庆祝活动,差点儿无法准时赶到现场。我们的车堵在路上动不了。我跟同车的人说,我们下车,走着去。我们翻过公路上的水泥挡板,一直跑,就这样一直跑到现场的。红磡体育馆是露天的,雨一直下。政权交接仪式开始的那一刻,现场那个感动的场面啊。分不清每个人脸上淌着的到底是泪水还是雨水,我的印象就是所有的人都在流眼泪:香港人在流眼泪,内地人在流眼泪,英国人也在流眼泪。终于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我很开心。”
我问徐校长,还记得第一次来深圳的时间吗?他说,人到了香港,深圳就常来常往了;有朋友想见我,去香港不方便,我们就在深圳见面。至于哪一次是第一次谁还记得。
不过,有年冬天的深圳之行让他记忆深刻。“那是十几年前的一个冬天,”多年后他写文章回忆说。“我从香港赶到深圳,准备与一位内地来的朋友吃晚饭。不料这位朋友的飞机误点了三个多小时,此时尚未起飞,只好改为第二天早上的航班。而我却已经出海关到了罗湖。那个傍晚很冷,可能是快过年了,街边的小店里都挂着很多红色的春联、南北货、糖果袋等等,临近火车站,熙熙攘攘,我好不容易找到一块人少一点的地方歇脚……”
那是他对深圳的“私人访问”,悄悄到访,匆匆来去。而深圳媒体上第一次出现他的名字,却是2000年1月27日。当时深圳有家企业正在开发集智能机器人技术、传感技术、微电子自动控制技术等与娱乐、教育三位一体的主题公园,据说在公园里可以看到“未来”的景象:“未来街市上,机器人舞蹈队正等着你随意点歌为你伴舞;茫茫太空里,驾驶飞船尽情驰骋,发射炮弹给敌方飞行物以迎面痛击;悬崖峭壁上,开着吉普车直坠深海……。”
这个时候,徐扬生的声音首次在深圳媒体上传出。记者写道:创建全球第一个宇航机器人实验室的科学家徐扬生,祖籍浙江绍兴,现任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中国国家高科技技术发展委员会航天机器人领域首席顾问,兼任香港中文大学机器与自动化系主任。他认为,高科技不是高高在上、脱离平民的,如何让高科技深入千家万户是值得今日中国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两个多月之后,2000年的4月15日,深圳媒体再次捕捉到了徐扬生来深圳的消息:世界华人投资银行执行总裁曾大志博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徐扬生博士及中国互联网策略研究基金执行董事谢诗贤先生一行4人抵深,就深圳市佛迪项目资本市场加入“世界技术产权交易中心”进行了实地考察。
2003年10月6日,《晶报》也第一次出现了“徐扬生”的名字。这天的《晶报》编发了一篇中新社关于“神舟”五号的报道。报道引述“见过太空人的人士”称,太空人已进入太空舱实际体验,他们身着以乳白色为主色调的太空服,按预先设计好的各种程序进入真实太空舱环境配合检查,各项指标均与实际发射标准一致。报道说,太空服由我国自行设计制作,“一件衣服的价格与一辆豪华轿车差不多”。香港中文大学自动化与计算辅助工程学系系主任徐扬生教授表示,相信随着“神舟”五号不日将载人升空,中国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建造太空站及派人在太空站长时间停留的技术条件。这位教授在美国曾参与创建全球首个无重太空机器人实验室;他又是国家高科技发展计划航天领域太空机器人专家组首席技术顾问,是香港惟一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然而,他从未关注到这些报道。他对深圳的兴趣与媒体无关,却与创新有关。尽管他说不清第一次与深圳相遇的准确年份,却对“2005”这个年份印象深刻。这一年,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访港时专门去香港中文大学看望徐扬生。他们是老朋友,又是浙大校友。路甬祥对徐扬生说:“你在香港做得这么出色,今后能不能帮内地做点什么?”徐扬生说,“那我先到珠三角、长三角和渤海湾调研一下。”
度过1997年那个彻夜难眠的“归来之夜”八年之后,2005年,徐扬生开启了新一轮的“归来之旅”。调研中他发现了让他自己寝食难安的事实,也开始设计解决问题的路径。他跨过深圳河,开辟了一个“再次归来”的舞台。后来他自己说,他选择的这条路是理想主义的,是需要一腔热血的。
这让我想起他2021年9月新写的一篇散文中的一段话:“从前我离开家乡,祖母对我说,男子汉大丈夫要跑码头,看遍世界。那时候,世界对我来说是那么遥远!今天,我走遍了世界,看遍了人间烟火,回头再看看家乡,发觉家乡却是那么遥远……然而,在那遥远的朦胧中,我依稀能看到那道熟悉的光,在一直照着我向前,越过云层,飞向太阳的方向。”
胡洪侠/文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