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盛体育进军大体育行业又落一子 参与设立私募投资基金已完成备案

黄蕾2022-06-20 14:01

记者 黄蕾  继更名后,力盛云动(上海)体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力盛体育”,002858.SZ)进军大体育行业又落一子。

6月20日,力盛体育发布公告称,以自有资金认缴出资3000万元参与设立的上海体育产业私募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6月17日已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完成备案手续,并取得《私募投资基金备案证明》。

相关资料显示,该基金目标募集规模为人民币3亿元整,公司拟作为有限合伙人(LP)之一以自有资金认缴出资3000万元,占基金认缴规模的10%。基金类型为产业类基金,投资方向主要为“体育+”领域的成熟企业,如体育+科技、消费、文旅、材料、制造等;部分投向符合体育产业发展方向、拥有广阔市场空间、团队能力突出的成长期项目。基金参与设立的合伙人、认缴出资金额、认缴出资比例等如下图所示:

 

力盛体育

 

6月13日,“上海力盛赛车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变更为“力盛云动(上海)体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证券简称由“力盛赛车”变更为“力盛体育”,证券代码保持不变。

谈及变更原因,力盛体育表示,近年来公司始终专注于体育运动业务,以体育场馆经营、体育赛事经营、体育俱乐部经营、体育装备制造为主要经营范围。公司根据自身经营现状及发展需要,通过体育赛事的举办,大力推动全民健身运动,把体育场馆运营、赛事IP推广、体育俱乐部以及体育装备制造等资源聚集起来,实现公司业务在体育方面的稳步升级。经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审计,公司2021年度实现营业收入为2.81亿元,其中体育收入为2.54亿元,占比90%以上。原公司全称及证券简称不能有效的反映公司主业特征,容易对投资者产生误导。为符合公司主营业务实际情况,更加明确公司行业分类及提升投资者对公司的客观认知,公司将公司全称及证券简称变更。

那么大体育行业目前情况如何?从上市公司数据来看,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目前在A股和港股上市的体育产业相关上市公司共有42家,涵盖了体育器材、体育服装、赛事运营、场馆运营等各领域。截至2021年末,42家体育产业上市公司总市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1209.94亿元,和2020年末相比,总市值增加2682.63亿元。

其中有四家体育公司市值超千亿,均为体育服装制造相关企业。报告显示,安踏体育以2581.24亿元稳坐头把交椅,申洲国际和李宁分列二、三位,市值分别为1841.75亿元、1825.32亿元。2021年4月26日正式登陆创业板的华利集团以1039.21亿元排名第四,成为首支超千亿市值的A股上市体育产业公司,该公司主营业务包括运动鞋履的开发设计、生产与销售。

公开资料显示,近年来力盛体育除了专注于赛车运动的推广与运营,还以“体育数字化”服务为切入点,布局全民健身和体育教育两大赛道,此前已通过收购“悦动圈”母公司——深圳市悦动天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悦动天下),从而切入数字体育领域。

2021年12月,力盛体育发布收购公告,公司与杭州峻石签署《股权转让协议》,拟以1.77亿元自有资金受让后者持有的悦动天下25%股份。据了解,悦动天下主要从事运动健康生态链软硬件产品的开发,旗下拥有“悦动圈”运动APP,以全民健身数据服务为核心的运动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运动记录、社区、电商、课程、赛事及活动组织等多元数字化服务。

此次收购交易完成后,力盛体育以25%的持股比例成为悦动天下第一大股东,杭州峻石持股比例将从42.76%下降至17.76%,成为公司第三大股东。

力盛体育2017年上市,上市首年净利润达到4073.66万元,随后就逐年下滑,2020年受疫情影响,公司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亏损,净利润为-5098.20万元。2021年力盛体育业绩有所好转但是难回巅峰,2021年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2.81亿元,同比增长40.3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18.32万元,实现了扭亏为盈,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865.43万元。

2022年一季报显示,力盛体育实现营业收入为5398.16万元,同比下降5.7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34.14万元,同比减少1927.46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621.3万元,同比减少1337.25万元。

报告显示,截至5月末,42家体育产业上市公司都已经发布了2021年度业绩报告。整体来看,2021年度体育产业上市公司业绩表现亮眼,共有25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增长。从营业收入来看,安踏体育以493.28亿元收入位居榜首,申洲国际、李宁、华利集团、特步国际紧随其后,也是仅有的5家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体育产业上市公司,全部来自于体育用品制造行业。

值得注意的是,在净利润方面,超三分之一企业净利润出现下滑,有8家企业净利润为负。受疫情等多种因素影响,多家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受到一定的挑战。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金融机构新闻部记者
主要关注银行、上市公司、证券领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