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1994年以来最大加息幅度 美联储加息75基点释放什么信号?

胡艳明2022-06-16 13:08

记者 胡艳明 在公布创下40年新高的CPI数据,仅仅五天后,美联储加息结果落地。

美国当地时间6月15日,美联储议息会议声明(Federal Reserve Issues FOMCStatement)将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区间大幅上调75个基点,至1.5%-1.75%。

这个加息幅度也创下自1994年11以来上调幅度最大的一次。

不过,75基点的加息幅度并未超出市场预期。当地时间6月10日(上周五),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美国CPI同比上涨8.6%,创1981年以来新高,宣告美国通胀在6月议息会议前见顶的希望破灭。市场已预计美联储将会做出更加激进的加息动作,以应对超预期的高通胀。

尽管加息幅度“鹰派”,但是市场认为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表态相对温和,股债双双有所反弹。议息会议声明公布后,美股三大指数高位跳水,但在此后强劲反弹,尾盘收涨,道琼斯指数涨1%;纳斯达克指数涨2.5%;标普500指数涨1.46%。2年期及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下跌22和19个基点。

激进加息 重申对抗通胀决心

在本次决定正式加息75个基点后,美联储今年已经加息150个基点。今年3月,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从接近于零的水平上调了25个基点,开启紧缩周期。5月初,美联储又宣布加息50个基点,并暗示可能在今年6月、7月、9月每次加息50个基点。

鲍威尔在讲话中陈述了此次较突然由加息50基点转为加息75基点是由于通胀数据超出预期以及通胀预期上升,此前也表示过如果数据不及预期,存在采取更为激进的加息,此次加息75基点反映了这个之前提及的政策目标。

本次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声明显示,美国经济活动在一季度下滑后已经回升。近期数月工作岗位增加明显,失业率保持低下。通货膨胀水平高企,反映了与疫情相关的供需失调,以及能源价格高涨和更广泛价格压力。俄乌冲突造成严重的人道和经济困难,相关事件进一步导致通胀上行,全球经济承压。委员会密切关注通胀风险。

在加息之外,中国银行邹子昂认为,本次会议声明还有以下主要内容值得关注:一是美联储认为,美国经济在第一季度小幅下滑后将有所回升。就业岗位增长强劲,失业率持续保持在低位运行。通胀居高不下,主要源于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供需失衡、地缘政治风险下能源价格上涨等因素。

二是在对政策目标的表述中,重申将寻求实现充分就业和长期通胀2%的双重目标,删除此前“随着货币政策的适当收紧,预计通货膨胀将回到2%的目标,劳动力市场将保持强劲”表述,转变为“将坚定地致力于将通货膨胀恢复至2%的水平”表述。以上修改意味着,美联储对短期内控制通胀的预期在降低。鲍威尔表示,美联储无法仅凭一己之力将通胀率降至2%,外部因素同样关键。

三是重申2022年6月生效的缩表路径,每月将债券投资组合规模缩减475亿美元,并在9月将每月缩减规模增至950亿美元。

对于本次美联储加息动作,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CIO)表示,美联储暗示7月可能继续加快紧缩的步伐。根据最新公布的经济展望,今年末联邦基金利率中位数升至3.4%,经济增长料将放缓至低于1.7%的趋势水平。我们继续青睐价值型多于成长型投资,但近期发生的事件确实增加了美联储实现“软着陆”的难度。

滞胀”状态确立

在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看来,美联储本次宣布加息75个基点落地意味着“沃尔克时刻”的确立。

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美国因为连续遭遇两次石油危机,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终结,经济陷入“滞胀”漩涡。美联储前主席沃尔克(PaulVolcker)在1979年8月接任美联储主席后,顶住各方压力,采用超预期的加息政策,在短时间内把利率推高到20%。甚至在1981年的7月,隔夜拆借利率甚至到过创纪录的22.36%。这种极端的利率上调政策,史称“沃尔克时刻”。

在程实看来,本次会议传递了以下信息:一是货币紧缩政策力度正在加大。二是加息与缩表双管齐下,紧缩效应相互叠加。三是“滞胀”状态进一步确立,充分前瞻与灵活应对并举。

程实认为,“沃尔克时刻”的成因包括:二次通胀+三期叠加。再通胀叠加实体经济复苏困难期、政治大选角力期以及地缘动荡敏感期的特殊状态,大幅鹰派加息是“滞胀”格局超预期固化的必然结果。

在美联储加息消息公布后,离岸人民币价格大涨,一度大涨超800点,创下2017年以来最大涨幅。6月16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盘拉升近250点,收复6.71、6.70两道关口。

“美联储货币政策紧缩带来外溢效益,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美元指数不断走强,导致部分经济结构脆弱的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经济衰退、货币贬值和债务危机的风险。”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记者表示。

温彬认为,目前我国通胀温和可控,货币政策仍有空间,当前应继续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金融机构新闻部记者
主要关注上市公司、证券、银行领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