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内一景 吴重生 摄)
吴重生/文
有两个成语,“大智若愚”和“大巧若拙”。前者语出自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意思是说,有智慧有才能的人,看起来好像很愚笨;比喻有智慧的人富有涵养,不露锋芒。后者语出自《老子》,意思是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山露水,从表面看,好像是个笨拙之人。
我最早接触“若愚”这个名字,是在《中国新闻出版报》浙江记者站站长任上,当时,浙江出版联合集团的办公室主任名叫“邵若愚”。邵主任聪慧敏达,做事沉稳,这“若愚”二字用在他身上可谓贴切。调到北京工作之后,随着社会交往面的扩大,发现朋友中名叫“若愚”者,远非仅邵若愚一人。可见,这“若愚”二字中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凝聚着长辈的期望。
香港首富李嘉诚在传授“生意经”时说:人不可不精明,但不可太精明。不精明会上当受骗,太精明会失去合作伙伴,因为没人会愿意去跟一个太精明的人合作。在精明和不精明之间,是做人的一种最佳状态。一个经常虚心向人请教的人,永远比自作聪明的人,更受人欢迎。
若愚,并不是真的愚,只是看起来像“愚”一样。让人发现你聪明并不难,因为这个世界上总是聪明人多而愚蠢者少。但是,明明你是一个聪明人,但要让大家都认为你并不聪明却很难。这不是叫你伪装自己,而是由内而外地散发一种气质,一种接人待物的气度,让人从你的言谈举止中推断你是一位“并不很聪明,但诚实可靠的人”。以“若愚”的面貌示人,既是一种自我保护,又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
在我的朋友中,“若”字辈的有不少。一友名“若凡”,这分明是偶落凡尘的仙人啊;一友名“若兰”,分明是以兰质蕙心自许;一友名“若水”,分明是追求“上善”的意思……窃以为在这众“若”之中,当以“若愚”为人生的座右铭。中国有一句老话:“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我们要做一个真正的若愚者,把自己的人脉圈搞得大大的,把自己的人缘搞得好好的,把自己的朋友搞得多多的。
“愚”是一种质朴的状态。所谓“若愚”,就是指其言行或想法与那些愚笨者类似,因此常常被人当作愚笨的人。“若愚”本质上是旁人的误判,而非自己故意伪装。小聪明往往浮于表面,大智慧则深刻于内心。大智若愚,绝非装疯卖傻,装腔作势,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善良,一种自然流露的质朴,一种让人愿意与之亲近的淳正。
父母给孩子取名若愚,寄寓了很深的期许。真若愚还是假若愚?与你的修养和境界有关。“若愚”是一种为人处事的状态,是“事事不与人争”的智慧,是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是一种登高望远的格局。年轻人血气方刚,切不可锋芒太露,应谨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前鉴不远,覆车继轨”。
2022年6月11日星期六上午10 时于北京储云楼北窗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