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信用何以见效

欧阳晓红2022-06-11 09:46

欧阳晓红/文 复工复产了,但若堪称经济血脉的金融不活,经济实体亦难以活络起来。与之对应的稳增长、保就业等,则可能存在较大压力。

这就像一场信心的在线修复。一头牵着银行,一头牵着市场主体的宽信用政策给得再足,信用能否扩张仍是未知数。企业贷款利率已降至中国央行有统计记录以来的低位,也许企业融资贵的问题得到相应缓解,但企业也好,居民也罢,一旦预期变差,其融资需求自然变弱。

几乎塌方的四月信贷数据就是一面镜子,昭示4月融资需求极度萎缩:4月新增实体部门贷款为有统计数据以来首次出现负值;包括企业中长期贷款、家庭部门按揭贷款等都是负增长。

而得益于生产、物流环境的改善,6月10日公布的5月金融数据高增,为历史同期次新高;信贷开始发力,但结构尚待改善,中长期贷款延续拖累。6月9日发布的贸易数据也超预期:5月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同比16.9%,进口同比4.1%,贸易顺差为787.6亿美元。其潜台词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无恙,韧性强。

不过,潜在风险隐忧不容小觑。因为,即使房地产政策再度放松,即便贷款利率低,市场仍在回落。截至2022年4月底,新房销售额和销量同比分别收缩29.5%和20.9%。最新调研显示,居民大额消费意愿低迷,各地楼市还在等信心。

地产销售不稳,经济也难稳。政策不确定性程度接近历史峰值,相应地,居民储蓄意愿也升至历史高位。居民增加储蓄,以应对各种变数。同时专家指出,居民收入及资产负债表持续三年受损,也压制房地产修复弹性。

这意味着,宽信用的一端在努力投放,另一端却可能不想贷款不敢贷款。或者说,信贷增长有所回升,但私人部门的信贷需求仍然疲软。

怪谁呢?三年疫情不只改变了经济运行轨迹,亦改变了个体的生活生意方式。消失了的消费、信贷需求被猝不及防地按下暂停键,并非按下重启键后,一切就能恢复常态。因为有些企业赖以生存的生态网破了,而生态网的构建并非一蹴而就——那是企业多年耕耘而辛苦编织的。若企业生存命脉的客户没了、订单丟了,企业贷款的意义又何在?同理,如果居民预期未来收入变差,消费意愿亦弱,包括购房需求也会受到压制。

其实,政策制定者深谙民情。为稳增长、稳外贸,6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专项督查情况汇报,并部署进一步稳外贸稳外资举措,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在稳外贸方面的金融政策措施有:继续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为受疫情影响的外贸企业提供较为精准的帮扶;推出两项货币政策直达工具,满足包括外贸企业在内的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针对当前外贸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该政策甚至提出“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梳理一批急需资金的中小微外贸企业名单,在资金方面予以重点支持;以及“着力帮助外贸企业抓订单拓市场”等等,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金融温度,可谓满满的诚意与亲和力。

5月31日,中国政府网还刊文“这些钱退给你、这些钱能减免、这些钱能缓缓……一揽子政策措施的支持来了!”

诸如此类,放眼金融机构,其仿佛也在说,“小微,需要贷款吗?”

但中小企业、小微的心思却很重。封控近三个月,复工复产后意味着拖欠的房租及各种款项均需立即支付,同时若业务无法恢复,订单流失,现金流可能断;甚至,如果发生群体性感染,这种责任由企业承担。企业之忧很正常,但有解吗?若企业无法正常开展生产,又怎可能去融资呢?其中,今年一季度中国企业在境外市场的债券违约金额达23亿美元,均为房地产企业。其画外音是:房企的流动性仍在承压。

若如此,深度参与“信用创造”,但持续低迷的房地产行业或许亦会影响宏观经济与金融体系——尽管房企的财务困境不大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故此,宽信用能否见效,也取决于房地产业企稳与否,及市场主体的预期如何。

复工复产背景下,5月31日,中国政府网公布《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全文,主要包含6个方面33项政策;这“33条”被认为是当前“宽信用”政策的落地方案。稳增长的另一面是“宽信用”:金融机构加大信用扩张,前提是市场主体要有融资需求。但疫情反复,各界对于需求低迷预期之下信用扩张的可持续性依然存疑。

宽信用何以见效,归根结底还是“信心”二字:政策多些确定性,企业的信心亦会随之增加,居民对未来的预期亦会增强信心。即市场主体“宽心”了,宽信用可能也就起来了。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
长期关注宏观经济、金融货币市场、保险资管、财富管理等领域。十多年财经媒体从业经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