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紫宸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1-4月,全国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6.5%。其中,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12.0%,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7.1%,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0.4%,铁路运输业投资下降7.0%。
从下游行业的反馈看,基建对企业订单的拉动力似乎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1-4月,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国内挖掘机销量同比下滑高达56%;兰格钢铁网的检测数据显示,2022年1-4月,国内粗钢表观消费量同比下降9.0%。这其中,一部分企业反馈,基建投资中,“新款还旧账”的问题使得实际用在项目上的资金打了一定的折扣。钢铁研究机构则认为,传统基建表现比较低迷,年内这种分化态势或将持续。从细分领域看,道路运输业仅增长0.4%,铁路运输业甚至下降7.0%。
另一方面也应看到,从政策发力到资金到位、再到项目落地形成实物工作量,一般需要半年以上的传导周期,眼前的基建投资可能需要到下半年才能全面形成实物工作量。更不能忽视的是,仅几个月全国多地疫情点状散发给基建带来的现实影响。
2022年基建投资将会走出怎样的趋势? 如何看待今年明显发力的基建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定位?这会是一种长期趋势吗?就这些问题,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进行了专访。
:今年的基建力度和往年比如何?
张立群:今年的基建规模不会小,首先今年安排的专项债的规模就不小,另外还有很多潜力,包括商业银行资金的跟进,也包括各种社会资金的跟进,但政府需要把项目选好。
今年的专项债额度是3.65万亿元,已安排的是3.45万亿元,要求在6月底前基本发行完毕,力争在8月底前基本使用完毕。这表明在使用上加大加快了步伐。虽然去年的专项债额度也是3.65万亿元,但有相当一部分并未使用出去,要结转今年继续使用。去年结转的额度,加上今年新安排的3.65万亿元,综合看今年专项债使用额度比去年的要大很多。另外,今年财政预算内的投资资金安排是6400亿元,而去年是6100亿元,这个也有增加。
此外,5月份国务院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部署的6大方面33条政策措施提出,加大金融机构对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包括政策性开发性银行要优化贷款结构,投放更多更长期限贷款;引导商业银行进一步增加贷款投放、延长贷款期限;鼓励保险公司等发挥长期资金优势,加大对水利、水运、公路、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等。
现在考虑政府投资资金时,一定要把中国政府发债的能力充分考虑进来,政府投资对经济的作用是保长远的,自然要发行建设债,特别是长期建设债,例如20年甚至30年的长期建设债,而这些发债的空间很大。这种空间基于政权的稳定性,基于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以及与之联系的财政税收持续较快增长的能力。例如,我们在2000年的时候发2000亿元的建设国债,当时觉得压力很大,但在财政收入达到10万亿、20万亿的时候,压力就不大了。
:你预计今年全年的基建投资增速会在多少?
张立群:全年应该在两位数以上。一是基于,今年政府拉动内需思路有重要调整,政府要把基建作为扩大内需的关键抓手,逆周期调节要更多依靠政府投资发力。二是基于中央已经把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既考虑当前、又考虑长远的综合性大战略来部署。考虑当前稳增长、保民生所面对的严峻形势,必须要全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扩大内需,加快解决需求收缩的压力。如此可见,基建投资的力度必然会显著加强。
:你提到政府在拉动内需的思路上有重要调整,如何理解?
张立群:前几年提振基建的政策力度相对不是太大,所以去年基建投资只增长了0.4%,在各项投资增速里是垫底的。
今年扩大内需的思路我认为有重要调整,就是更重视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因为面对需求收缩,企业和居民等市场主体都是顺周期的行为特点。市场需求收缩使企业的在手订单不足,此时它不会扩大生产和投资,因为可能面对产品和产能过剩的风险。所以企业行为是顺周期的,不可能逆市场调节而动。
从居民来看,当就业形势不好,收入增长前景不好时,是会谨慎花钱的。即使发放消费券,也不会有明显的乘数效果。因为他要考虑家庭收支的可持续性。所以居民消费也是顺周期的行为特点。
这种情况下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就非常重要。政府考虑全局和长远发展,因此可以跳出短期的投资回报的约束,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面对市场需求收缩,政府可以大力增加投资。例如我们过去的两年4万亿的基建投资,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扩大内需方面效果比较明显。今年加强基建投资,我认为是应对需求收缩的关键举措,当然要总结经验,进一步选好项目、提高投资效果。
:这种再次将基建作为扩大内需重要抓手的思路调整是否已经明确释放了信号?
张立群:今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会议强调:我国基础设施同国家发展和安全保障需要相比还不适应,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保障国家安全,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可以看出,第十一次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强调要“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从当前,更是从第二个百年建成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角度打一个高水平基础着眼。也就是说,基础设施在第二个百年要实现从有到好的跨越,这个标准就比较高了,包括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建设,包括高水平的高标准的水利,整个大江大河的科学治理,也包括高标准农田,城市地下管网,地下综合管道等等。这是一个既考虑当前、又考虑长远的战略性的综合性的部署。包括4月29号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全力扩大内需,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都表明,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及关系当前扩内需、稳增长,又关系第二个百年奠基的综合性大战略。
:这是否意味着,需要以一种新的眼光看待一季度的基建投资增速以及目前基建对下游订单相对有限的拉动力?
张立群:因为现在基建投资恢复是一个起步阶段,所以仅仅看一季度基建投资的资金到位情况,包括它对企业订单的拉动,观察给出的信息还是比较有限的。特别是到目前为止的这个阶段,基建对下游订单的拉动力包含了散发疫情的冲击,这一点必须要注意到,因为散发疫情的出现,有些项目开不了工,人也不可能都到岗,各种物资也未必都能够及时到位,所以目前能看到的分析的信息量较为有限,也比较特殊,不能够以这一点来判断未来基建投资的大趋势。
实际上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到基建未来的发展趋势,从刚才分析来看,未来整个基建投资的力度会显著增强,这个趋势已经明朗,因此不能仅局限于一季度的对基建的观察。
不过这种观察对于加强基建投资力度也还是很有意义。4月29号的政治局会议也特别强调,要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相关的环评土地能耗这些标准,这里边都要开绿灯,强调要尽快落地,尽快见效。
国务院六方面33条意见中也有围绕基建项目的,包括在前期确定的交通基础设施、能源、保障性安居工程等9大领域基础上,适当扩大专项债券支持领域,优先考虑将新型基础设施、新能源项目等纳入支持范围等。综合看,判断未来基建的发展趋势,以及它对企业订单带来的拉动作用,还需要跟踪和观察全年的数据走势。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