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复工首日,上海企业众生相

汪青2022-06-02 16:33

记者 汪青  沉寂两个多月,上海正在慢慢恢复往日的活力。6月1日起,全市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这两个月有太多的感触,一时真不知从哪里说起。庆幸的是,今晚下班后处于封闭生产的员工终于可以和家人团聚,提前复工防疫成本在下降,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也在加速复苏,最难的时候似乎在慢慢过去。”全面步入恢复生产阶段,运输成本仍高企是企业绕不开的问题。作为上海某制造业总经理的赵勇算了一笔帐,原本合肥或者宁波过来的一辆运输车成本大概在5000左右,疫情期间一度涨至1.5万,即使到今天价格还是维持在1万。以往一年的运输费差不多在1000万左右,一个月90万左右。也就是说,在这波疫情中公司在物流运输的成本至少多支出近百万。

成本高企最根本的原因来自于周边城市对上海运输过来车辆的防疫。“物流司机一到目的地就会被封7+7,这个问题不解决运输成本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近期我们企业也都在联系相关部分倡议是否能建立长三角互认机制”。

全面复工前夕,为助企纾困、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的《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正式对外发布。

“现在政策还没有真正落地执行,每个企业主都在焦急的等待,希望能够实打实的落下来,不要设置太多的门槛。比如在用工补贴、社保减免、银行贷款贴息等方面,我们都有很多的期待。”赵勇表示,既然企业活下来了下一步就是加足马力恢复元气,面前的路已经在那里别无选择。纵观每个时代的企业主,都会有他们自己的难。比如自己的父亲,三四十年前为了申请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跑了大半年。

如赵勇这样的企业主在上海有很多,在这场疫情防控中,他们的故事不尽相同,但“活”下来的下一步就是充满期待,加快跑起来。

今年目标保平争胜,不亏就好

6月1日清晨7点,赵勇如往常一样端着茶静静站在办公室窗边望着楼下正在排队等待核酸检测的员工。

得益于行业属性,赵勇掌舵的这家公司在4月底便被纳入“复工白名单”。

“提前复工的这一个多月里,每天都过得小心翼翼,特别是早上七点到九点员工核酸和抗原的这段时间,我都习惯站在窗边观察楼下的情况,只有确认所有员工都没有问题,悬着的心才算放下来。但是第二天睁开眼,又要重复一遍。”赵勇略显无奈。

全面复工复产的到来,让赵勇紧绷的神经稍许放松。毕竟,一个多月的全封闭生产,公司的员工们已经略显疲惫。眼下终于可以让他们回家睡个安稳觉,吃个团圆饭,赵勇觉得这也算对他们和他们的家人有了交代。

全面复工复产对防疫措施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每天赵勇的公司至少花两个小时排队做核酸、做抗原。七点就开启工作模式的员工,大概在九点以后才能真正上岗工作,效率自然也就不如以往。

作为最早一批复工的企业,赵勇四月份产能差不多是常规状态的三成,五月份也只达到常态的一半。这也意味着,两个月生产总值仅相当于此前一个月的80%。

“制造业本就利润较低,基本上在3%—5%之间。往年前11个月都是保收支平衡,第十二个月才是真正赚利润。现在等于说已经有两个月没了,我们的目标就是保平争胜,尽量不要亏钱。”赵勇明白,防疫措施严格执行是复工复产的前提基础。但防疫、运输成本增加,生产效率尚未恢复等还是将其压得够呛。

进入全面复工复产,最直观的好处就是厂房防疫成本正在逐步下降。

比如核酸检测,政府免费提供试剂,公司就安排员工参加核酸采样培训班,每天补贴采样员工一百块,这比直接找医生过来采样便宜很多,采购一只抗原试剂的价格也从此前的十几块降到七块。前期封闭生产时,每天每位员工都需要穿戴防护服,最高时一件就达到一百块,目前采购价格在三十元左右。此外,还有一天三次的厂房和办公室的消杀。

作为一家制造业对物流运输极为依赖。全面复工首日,赵勇所在的园区内已是车水马龙,一片热闹。

“虽然现在上海已经全面复工复产,但是周边的城市对我们似乎还是不太友好。物流司机进上海很容易,但是想要运货去其他地方就要被隔离。这样就导致物流司机很难找,价格自然也就上去了。”赵勇告诉记者,这些年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江浙沪之间的业务往来一直很紧密,过去三地出差都是家常便饭。公司有个厂房在浙江某市,最近正好在洽谈一个重要项目,双方都希望可以尽快见面,过去当天来回就能办完的事情,现在抵达当地仍必须强制隔离7+7。

除开成本较高,物流不稳定也是打乱正常复工复产的重要因素。

时有时无的运输车让赵勇很头疼,同时整个物流运输沟通环节的时间成本较高。比如,此前运输车要送货去浙江某市,但当地报备还未通过,运输车只能就地等待。整个接车、接货、卸货、用货的流程都被拉长,负责相关业务的员工只能超负荷工作。

物流运输的系列问题基本上困扰着每一家已经实现复工复产的工厂。赵勇了解到,目前已经有不少企业代表向有关部门提议组建长三角地区互认机制,比如现在外地对上海过去的人员实行7+7封控管理,后续是否能调整为3+4?到底能不能推动尚未可知,每个企业都要为未来多手准备。

随着全面复工复产,园区的人流量激增。赵勇有些许担心,一旦疫情有零星反复落在园区内,即使不是自己的企业,园区的道路可能会被封闭。“现在都在观望,这也是考验上海各地区封控手段的时候”。

当前的上海正处于经济恢复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全力落实保企业、保就业,努力稳住经济基本盘,5月29日《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对外发布。

行动方案包含的50条助企纾困政策到底何时落下来,又能落到什么程度?这是近期企业主最关心的问题。每天都时刻关注政策动态的赵勇还是希望扶持力度可以更大一点。

单就社保这块,在2020年疫情时上海还给企业减免了3个月。这次对于有困难的企业也只给了社保缓交可到年底。但对比两次的封控时间和损失,肯定远远不够。银行加大贷款不能抽贷,本身就是应该做的事情。遭受疫情冲击的企业应该获得银行的降息贷款,只有真正降低融资成本,企业才能真的活起来。放款速度也要提上来,毕竟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贷款晚放一天可能一口气就没上来。

“今天一大早就有位朋友给我打电话,让帮忙问问有没有企业需要现场的厂房,价格只要有市场价格的七成就出手。“赵勇口中的这位朋友所从事的是外贸行业,曾经一度赚得盆满钵满。奈何这些年受疫情冲击较大,基本上在2021年底大部分业务就被迫停掉。

近七十岁的年纪,不论从体力还是精力上,都不允许他再像年轻时那样去拼、去闯。加之当前内外部错综复杂的大环境,考虑到原本准备接班的儿子大概率也是无法驾驭。此时,选择直接卖掉厂房,清掉身上的负债,哪怕最后就剩下一两千万,也算成功上岸。

“每一家企业都是企业主的孩子,谁都想积极面对路上的一切挑战,但又会被很多现实的问题所打败。不论个体如何选择,总有人在继续前行。”一家企业背后是几百个家庭,追随十多年的老员工都在陪赵勇努力前行,他没有放弃的理由。

提前为疫情反复做准备

晚上6点30分,赵勇启动汽车准备回家。与此同时,首日复工的苗苗也踏上回家的路。

“给绿萝换了一盆水,做了一次核酸,开了三场会议,整理了几个文件,复工的第一天就这么过去了。此刻站在熟悉的十一号线车厢内,突然有种时空错乱的感觉,好像做了一个很长很长的梦,突然就醒了。”坐车间隙,苗苗在朋友圈更新了一则动态。

作为上海一家电商平台的办公室主任,近两个月居家办公的苗苗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与写字楼物业保持密切沟通。

5月30日上午,还在线上抢菜的苗苗突然收到写字楼关于6月1日起恢复正常办公的通知。而就在两周前公司刚刚申请过复工复产,不过最终因不满足相关条件宣告失败。

全面复工来得太快,让苗苗有些手忙脚乱。和物业确认完6月1日起可以正常进入写字楼办公后,就是快速将消息反馈给老板,接着就是给同事发复工邮件,登记所有他们所在社区防疫要求。

而这一切,仅仅只是一个开始。5月30日晚间,在整理完复工统计表后,苗苗发现原本近百人的公司大概有三分之二员工满足复工要求。六七十人同时在办公室复工,对公司的防疫措施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其实在登记员工复工情况时,老板就要求我统计一下大家对复工的想法。担心疫情反复,基本上是每个员工都会在邮件中提及的内容。”

和老板沟通商量后,苗苗又补发了一封复工提示邮件,要求员工提前做好准备,自带简易行李。毕竟按照此前防控经验,一旦写字楼里出现阳性、密接,基本上整个楼都要封控。

疫情的不确定性下,公司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提前做好力所能及的准备。考虑到电商物流没那么快恢复,若复工后有突发情况,办公室几十号人的饮食问题肯定要提前考虑,此外睡袋、毛毯等物品也必须备足。苗苗和三个防范区同事决定出门采购。

复工前一日上午,正在大型超商为办公室囤货的苗苗又收到好消息。“前一晚很多同事们都在担心没有交通工具可以上下班,打车成本又太高,没想到第二天就宣布6月1日起,上海市内地面公交、轨道交通全网恢复基本运行,真正解决了员工上班的燃眉之急”。

疫情下,企业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苗苗所在的电商公司,尽管可以线上对接各项工作,但落在业务层面的负面冲击仍不小。尽管如此,在复工首日的工作会议上,被提及最多的仍是做好复工的防疫措施,真正的线下业务开展或许要在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后。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看着办公室角落囤放的物资,苗苗对接下来的复工更多了一份信心。

精简团队先让企业活下去

5月30日午间,当苗苗正在拟定复工通知时,小微企业主——魏斌收到了员工发来的信息,“老板,新闻说咱们6月1日就可以开始复工了,是真的吗?”

毫无准备的魏斌被问的有点懵。因为截止被提问的那一刻,他都没有收到任何正式的复工通知。

实际上,上海在5月29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就已明确表示,6月1日起将全面恢复常态化生活,但魏斌评估后还是决定先观望一段时间。

“本来准备再等一等,没想到复工真的来了。周围的朋友都在为复工做准备,我才觉得这次是真的可以开始考虑复工了。”5月31日上午,魏斌从办公室物业处了解到进入写字楼只需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后,于是快速驱车前往公司。

在自己的办公室坐了两个小时后,魏斌叹了口气,尽管不忍破坏现有的团队,还是决定用精简团队压缩成本努力活下去。

“公司原本人数就不多,十来个人现在要裁掉差不多一半。我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走的我愿意赔他们n+1,留下的就要适应工作强度变大。心里话,没有哪个企业主愿意这样去裁人,只是目前的境地已经被逼无奈。”魏斌算了一笔帐,如果按照最近上海发布的助企纾困《行动方案》,对不裁员少裁员的困难行业企业可以给予每人600元一次性稳岗补贴。但是社保公积金只能缓交不能减免,一个员工一个月在这方面的支出大概在2000元左右,肯定是直接裁员更加节约成本。

对于小微企业而言,在运营成本中办公室的租赁费用一直是大头。

《行动方案》中提出国有房屋2022年免租期限统一延长至6个月,鼓励非国有房屋业主或经营管理主体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6个月房租,由市区两级财政按照减免租金总额的30%予以补贴。

复工首日,魏斌将手头工作交代给业务负责人后,便集中精力和所承租办公室的二房东商量减免房租的事情。

在上海,目前有不少小型园区办公楼都被浙江和福建的二房东所承包。2020年疫情期间,部分二房东所承包的园区由于分属各地村镇均获得免租,但落在承租的小微企业时却少见减免。

“上一次疫情后,考虑到后续可能还会有反复,有部分园区开始减少对外出租,然后把其它空置办公室的成本加在承租企业头上。比如我们这边的园区的仓库,过去一平方米八毛钱,直接就一块五对外租赁。”在2020年疫情时没有被二房东减免租金的魏斌,这次决定和他们据理力争。

去年年底就陆续停摆的项目,空置两个半月的办公室租金,即将发放的5月工资,即将步入学前教育的一双儿女……每一样都像大山一样压在魏斌的身上。

魏斌自嘲道,不管是狠心裁员缩编团队,还是和二房东唇枪舌战要求减免房租,都是尽量让更多人有口饭吃。负重前行的打工人,没有回头路可以走,活着就是此生最大的意义。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经济观察报记者
华东新闻中心
主要关注金融领域,重点报道银行、保险和金融科技等市场动态。
新闻线索可联系邮箱:wangqing@eeo.com.c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