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丁文婷 6月1日,史威清晨6点就从位于闵行的家中出发了。
马路上的车,川流不息,但并不拥堵,像往日一般“寻常”。从闵行区到宝山区50多公里的路,史威只用了一个多小时。接上未婚妻钱雅婷后,他们一起驱车开回闵行区,来回的奔波只有一个目的——领结婚证。
这是钱雅婷和史威时隔70多天后的第一次见面。上一次见面还是3月底,因为都要上班,两人只匆匆碰头半个小时。如果要算“好好见面”,其实已经有3个多月了。“我们都没想到,再次见面竟是来领证了”。
钱雅婷和史威都是95后,十分注重仪式感的两人原本的领证计划是,先去“天真蓝”拍美美的结婚照,但因为疫情耽误,钱雅婷和史威只能用现场的机器自助完成拍摄。他们还“就地取材”,把家里用乐高积木拼好的玫瑰花当作手捧花,戴上参加公益活动领取的卡通口罩。
因为疫情,原本的“跟拍”也没能到位,他们拿着一个小小的自拍支架,决定自己为自己记录下这值得纪念的时刻。唯一“如约而至”是头纱,那是钱雅婷3月份就在网上下单的。“感谢快递通了,我的头纱在领证前两天到货了”。
“我们现在在领证,不再是倒计时,终于是ing了。”在按指纹办证环节,钱雅婷有些激动地对着镜头笑。这一天来得并不容易,因为疫情,他们的婚期已经被推迟了4次:3月29号、4月10号、5月29号,直到6月1号。
两个月的封控中,领证成为了史威最挂念的事。
一个月前,放号日期一到,他就开始预约抢号,但一直没能预约上。由于不清楚能否直接到现场领证,他向12345求助过,也拨打过登记中心电话,最终,在5月31日,他拨通了闵行区民政局一个办公室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了令他激动的答复“复工的话,你来我就给你办”。
终于等到这一天。钱雅婷和史威早早出现在了闵行区婚姻登记中心门口排队的人群中。这是登记中心在封闭61天后重新敞开大门,8点未到,这里已经排满了前来婚姻登记的年轻人。
一位工作人员在大厅递给每对新人们一支玫瑰花、一个结婚证相框和一本婚姻心理书籍,这是只有在特殊的日子才会发放的礼物,工作人员介绍,“今天是上海恢复正常的日子,我们也想给大家一些鼓励。”
回忆起两个月的时光,钱雅婷仍然记得起其中煎熬。原本已经安排好了的时间和正常的生活秩序被打乱。钱雅婷在银行从事投资顾问工作,不能见客户的日子里,线上联系并不方便,需要一直电话沟通和关怀。而从事审计工作的史威则被困在酒店一个多月后才找到交通工具得以回家。
这是自学生时代恋爱以来,他们分开最久的一次,此前最长的一次也只有2周。两个多月中,尽管每天都会视频,史威仍然感受到了相处的不易。“不见面容易有矛盾,也难哄”。史威笑言这让他们第一次体验了一把同城“异地”的感觉。
“我们会更珍惜彼此的相处,对家也更重视了。”史威说,因为平时工作忙,大部分时间在公司,晚上回家可能只是睡一觉,经历这次封控后,才真正体会到了家是生活的地方。解封后,史威计划完善家里设施和空间,把家打造成自己想要的一片小天地。“我们对家的归属感增强了,也想花更多时间陪家人”。
“这座城市也是我们的家”,史威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经历过去两个月,他对这个城市既有失望,又怀有深刻的希望。他用涅槃重生形容自己的期待,“毕竟我在这个城市长大,它有好的、优秀的地方,此前也可能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问题,但暴露出来,被解决了,就会焕然一新”。
钱雅婷从小就随父母从江苏来到上海定居。“我父母那一代来到上海,他们是非常认可上海的商业、教育、医疗、文化的”,而上海一些前沿的艺术展、与时俱进的新鲜事物都吸引着钱雅婷。在她眼中,上海是一个快节奏、包容的城市。“很适合年轻人在这里拼一拼”。
“有些因为疫情分隔两地的人可能想要离开上海,想要回到家人身边。”钱雅婷说,“我们会留下来”,因为我们是陪着这座城市长大的,从小在这里生活,家人、工作都在这边,自己的根基在这儿,“只是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回到过去的生活”。
6月1日0点,钱雅婷趴在窗边看到封闭了两个月之久的小区大门围杆抬起,一辆辆私家车从小区门口驶出,即使夜深了,许多人也会出去拍个视频。“哪怕只是在马路上晃晃,大家都想回到正常的状态中”,这让她生出了想哭的冲动。
这两个月对很多人来说可能都有种被暂停的感觉,但只要不停止就行了。我们还是会往前走的。钱雅婷乐观地想,“生活还是要回到正常的。该上班上班,该领证领证。”
解封后,钱雅婷最大的愿望是好好吃一顿。这个愿望也在封控结束首日实现了,领完证后,他们回到了家中和父母一起团聚,一起吃了一顿团圆饭。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