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核酸可否以家庭为单位

梁嘉琳2022-06-01 15:53

梁嘉琳/文 近日,国家医保局回应了社会关切,表示常态化核酸检测的费用由各地政府承担。受此影响,许多地方降低了全民核酸检测、常态化核酸检测的频率;有的地方干脆要求居民自费,比如,四川省阆中市近日发布公告,要求当地居民自觉进行每周一次的常态化核酸检测,3.5元/人次的费用由居民自担——这或许是国内首个取消对核酸筛查实施兜底保障的地方政府。

即便一些不合法、不必要的检测量被取消,即便国家医保局大幅降低核酸检测服务的单价,在巨大的政府采购需求下,核酸检测仍然耗费甚巨:一方面占用的公共财政资金/基本医保资金相当可观,最终由全体纳税人/参保人承担;另一方面占用检测对象的时间成本也相当可观。

为降低核酸检测的高昂成本,笔者建议,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核酸筛查工作。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时限内,在一个家庭之内,任意一名家庭成员接受核酸筛查后,其他家庭成员无须重复接受核酸筛查。单一家庭成员进入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接受公共服务时,可以共享核酸筛查结果。另外,尽管国家卫健委等相关部门一再强调,120急救机构、医疗救治机构不得拒绝或耽误尚无核酸筛查结果的患者就诊,但实际落实层面有时仍有偏差。为更好保障居民的就医需求,建议认定,患者的任意一名家庭成员在有效期内的核酸筛查结果,可视同患者本人的核酸筛查结果。

一些低线城市、老城区更适宜探索以家庭为单位的核酸筛查,不仅因为其核心家庭较为稳定而更具备条件,也因为其财政实力更为薄弱而需要节流。

前不久,大连对男性、女性居民分开,在不同时间开展核酸检测,背后的逻辑也是大部分家庭同时有男性、女性成员,“男女分检”可避免核酸采样点人员过度聚集造成交叉感染,也可避免家庭成员重复筛查的浪费。不过,“男女分检”模式只是将核酸筛查需求接近减半,无法惠及一些特殊家庭,比如同性别单亲家庭。

当前,以家庭为单位实施核酸筛查的条件已日渐成熟。比如,在得到家庭成员本人的授权后,杭州“健康码”已可显示某个居民的家庭成员的核酸检测结果,这为家庭成员之间共享核酸检测结果提供了技术手段。

在检测网络的网眼变宽之后,如何避免出现漏网之鱼,导致疫情出现不可预期的扩散?大数据已经提供了解决方案。随着“健康码”“行程码”在全国普及,地方政府对绝大多数城市居民的行程轨迹实现了(准)实时监测,既可以解决大城市常见的“人户分离”问题

也可以对家庭成员之间出现新的流动(如:分家、短期差旅、长期驻外等)进行及时跟踪。对于上述例外情况,原先以个人为单位的核酸筛查措施仍然适用。同样,如果任一家庭成员成为新冠疫情的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其他共同居住的家庭成员仍然会作为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依法接受相关的隔离管控措施。

因减少核酸检测量而腾出的基层服务人员,可为失能失智老人、行动不便患者、残疾人等重点人群提供更多的关注和服务。另外,虽然核酸检测点可能因此变少,但网点布局仍要守住“15分钟核酸采样圈”的最低要求,常态化核酸检测只有最大限度方便居民,才能得到大家最大程度的配合。

最后,在以家庭为单位实施核酸筛查开展一段时间之后,要对感染率、重症率、死亡率等真实世界数据进行动态监测,进一步优化核酸筛查的覆盖范围、实施尺度、频率次数,让科学防控、精准防控不至于沦为空话。

(作者为价值医疗顾问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
价值医疗、健康治理研究者,价值医疗顾问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健康国策2050”学术平台总编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客座导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