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只看题目,这话肯定听起来有点别扭,但若从人文观和教育的角度去看去说,其实,二者并不矛盾,属于对立统一关系。所以,若从家教和幼教的实践问题出发,并走向理性认识,我们必须慢慢细说。
先说三个前提观点:
1、儿童和成人一样,都是完整的人,是没长成大人的人;
2、儿童的成长过程没有完美,必有缺陷,甚至辩证而言,缺陷也是一种成长过程的美;
3、儿童天生具有成长的内需和内动力,而不是只依靠成人的提携。
这三点是本文想要说明问题的三个前提,也是立足点。
其中,第一条是儿童观的立场;第二条是对儿童成长的等待;第三条是阐明儿童成长自带的内动力。
下面,我们再解本题两种说法:
一、把孩子当孩子是宽容,是理解,是等待,是懂儿童。
比如,当孩子搞一点小任性、犯一点小错误,家长会安慰自己,说:孩子还小,长大了就会好的。我敢肯定,这些善于理解孩子的家长,孩子也一定因为家长的耐心和等待而获得健康发展。
反之,当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或在校外兴趣班表现不如意,妈妈急了,就训斥说:你看看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都是一个老师教的,咋这么不给妈争面子呢!如果此妈是“虎妈”,孩子是“小绵羊”,结果是,孩子只有在心里暗自反抗,说:老师确实都一样,可妈不一样。特别是,当儿童初读小学,作业如山压将过来时,本来该玩游戏,该课外阅读,该看看动画片,结果时间都被作业占满,生活单调乏味。特别是考试后“差了几分”,惹得老师和家长一同施压,弄得原本很自然的学习心态,被外力压迫到了情绪低点。
对此,我没法不指责,尽管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家长是为了孩子好,但急功急利的结果是什么呢?我看无非是给孩子们在制造厌学心态。包括老师在分数这个的利益攸关之下,可能眼中并无儿童,而是在“一切为了孩子”的口号下,掩盖着“一切为了分数”。
这是实话实说,如若再说深刻些,只能借鲁迅的话了:救救孩子!
这话并非言重,因为以生命的意义讲,我们必须善待成长中的孩子,必须宽容在成长中有些慢半拍的孩子,必须理解那些有缺点、犯错误的孩子。
至于理由,就一条:他们还是孩子。
二、把孩子当成人是尊重,是期待,是方向,是懂教育。
我还是以事说理。我曾经在多种场合讲过黄普磊和孩子的故事,这个故事的确给我印象深刻。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我赶赴成都,在大河报黄普磊和陈晓东配合下,接了一批避震就学的灾区学生。那天晚饭后,黄普磊跟儿子电话聊了约二十分钟,把我们一天的活动情况和经过,包括我在安置点跟灾区学生的交流等,跟儿子好一通聊。过后,我随意问了一句:孩子多大了?普磊说:两岁。
两岁!我惊讶了,问:他能听懂你说的事吗?普磊认真说:能。还说:他已经习惯听我说事,并偶尔还“嗯”。事实为证,普磊没把孩子当孩子,孩子的成长就是比别人家的孩子快。
另一个故事主角是我们幼儿园的豆豆,他三岁去幼儿园后,罗爸便认真地告诉他:从今天开始你就是小伙子了,就长大了。豆豆听后,一脸严肃的点了点头。
后来又一次,罗爸出差前,认真地跟豆豆说:爸爸要外出几天,这几天你要替爸爸照顾好妈妈。豆豆除了点头接受信任,眼里还露出一种被尊重的幸福。事实也如所料,豆豆被爸爸“抬举”和“抬爱”后,立马就“责任附体”,每天都操心着如何“照顾妈妈”的任务。包括晚间睡觉前还不忘嘱咐妈妈“早点睡”,包括妈妈感冒了,就一日三餐提醒妈妈吃药。
台北蒙氏教育专家房美秋老师的观点也是如此,她说:老师不能居高临下教育儿童,尤其当儿童违背纪律时,不该以老师的权力大声训斥,而应该以平等的姿态和语态,跟儿童表达清楚错误所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儿童的问题,而不是被成人的强权掩盖了儿童的内在成长。
说到这想起那句话——蹲下来和孩子讲话,这话没错,是针对成人高高在上的问题所言。但我还是不太喜欢这样的说法啊,容易误读,我认为可以换一种说法,“让儿童踮起脚来和成人说话”。因为,这样才是儿童的“成长姿态”。这也是把儿童当成人的道理所在。
总之,把孩子当孩子没错,把孩子当成人也没错,这是看问题的角度问题,前者基于儿童观,后者立足成长观。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