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小学毕业后,便过上了离家的生活,一直寄宿在亲戚家。那是一段很长的人生经历,在那里没有了熟悉的朋友,周边的一切都变得很陌生。有些时候,还会存在些语言沟通的障碍,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
初中毕业后,开启了高中生涯,过上了寄宿的生活,往返于高中与亲戚家。回想起来,自从小学毕业后,待在老家的时间就很少,每年也就是春节期间才回去。如果回想到更小的时候,虽然记忆模糊,可是好像跟着父母一直在外地打工生活,依稀有着上海的影子。
大学以后,家乡似乎成了一个缥缈的东西。以前的家乡还有奶奶在家,还可以成为一个固定点。奶奶走后,老家空无一人,父母、姐姐和我都在不同的城市,偶尔周六日回去也是去的亲戚家。总有一种没有家的感觉,更加没有归属感,不知道什么地方才能找到安全的归属感。那时,每次在校外做兼职夜归时,看到城市的住宅,总是很令人羡慕,那一个个的灯火处便有一个温馨的家庭,喜气洋洋。现在大学毕业落户了,但是仍然是漂的感觉,请问,怎样才能找到真正的归属感呢?
———他乡的麦穗
有了归属,不一定就有归属感。归属是外界的是现实的是物理的,而归属感是内在的是感受的是心理的。
归属感是个人和所属之间的内心联系,比如我们对家庭的归属感,我们把自己划定为这个家庭之一员,也认同作为家庭一员的角色,而且会做出积极的行动来维系这一角色和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反过来讲,要想爱上一座城先要去爱上这座城里的一个人。
建立归属感,有的人需要时间,去认识和联结周围的人,慢慢地扎下情感的根。
有人则需要强化自己的安全感,敢于敞开心扉去拥抱别人,去喂养建立关系的勇气。
很难建立归属感的人大概率被小时候形成的依恋关系类型所影响。
依恋关系分为安全依恋和不安全依恋。小时候被养育者很好地回应和照顾的人,更容易形成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的人,内心有满满的安全感,有稳定的内心基地,敢于向别人敞开怀抱,也能承受一定程度的拒绝和挫折。
有人说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在治愈童年。需要被治愈的不是童年,而是童年形成的不安全依恋关系,如矛盾型依恋或回避型依恋。
矛盾型依恋的人在关系中既爱又作,由于对关系的不确信,不停地制造矛盾验证感情;而回避型依恋的人不敢坦然的敞开心胸去拥抱别人,不敢尝试缔结一段深刻的关系 。因为小的时候经验告诉他,即使想被爱被关注,即使发出请求,也未必能够被满足,为了保护容易受伤的自我,逐渐形成了回避型策略,不去敞开心胸袒露自己的需求和脆弱,不主动伸出双手邀请别人进入自己的生活,以免被伤害,被拒绝,被漠视,被忽略。
理解过去,不是为了甩锅过去,而是为了走出过去的经验,创造新的人生体验。增强内心的稳定性和归属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去寻找对家庭的归属感,去和家人建立情感联系。比如主动到家人生活的城市,与他们见面,倾听他们的故事,看看他们在不同城市的真实生活。或许能在看起来没有联系的地方看到联系,在没有爱的地方读到爱。还有生活中其他的重要他人,那些在我们生命的过程中曾经保护过我们,理解过我们,支持过我们,启发过我们的人,比如你的奶奶。虽然已经去世,但是奶奶给予的关心和爱不会离开,每当想起被爱的瞬间,都可以立刻回到爱的心理空间,如同回到那时那刻,升起暖暖的感觉和稳定的被人爱着的体验。
生命中经历的创伤可以随回忆唤起,爱的体验也可以经由回忆被主动唤起。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即使外面多么寒冷,但是记忆中的奶奶永远能带来内心的温暖。
建立自己的安全基地。有了安全感才能做一个能够首先伸出热情双手的人,能够不怕袒露自己脆弱的人,能够敢于对朋友主动付出的人。而安全感不足就越不敢轻易打开,自己不能打开触角触摸真实,就越对外界怀着恐惧的想象,因为没有真实的连接和真实的反馈,就越发地活在自己的想象里。走出死循环的第一步是接纳自己的恐惧和不安,勇敢的人不是没有恐惧,而是一边恐惧一边为所当为,去做对生命真正有益的事情。
去和当下建立联系。有的时候我们活在对昨天的懊悔,对明天的焦虑中,反而没有拿出注意力去和当下建立联系。
没有和当下建立联系的人就像没有在真实的土壤扎根的树。归属感的根系,可以伸向周围生活的环境,比如附近有什么美食,有几家菜市场,周围的朋友都有什么性格爱好?哪些人适合去求助?哪些人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们都爱好些什么?
单位又组织了哪些活动?周围有哪些社团是可以参与的?哪些书自己很喜欢?周围有哪些绿地,有哪些可以经常出去遛一遛的公园?是不是可以养一个宠物?可以付出我的爱心去做些什么?
这些都是和别人建立千丝万缕联系的根须,去主动的伸展生命的可能,深深地在生活里扎下你的根来。
“每一个对峙过平凡的人都是英雄”,就像你,虽然小时候在亲戚家寄宿,在学校里寄宿,但是你好好学习,按时长大,读了大学,并且兼职工作养活自己,并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找到工作,安顿下来。以这样勇敢的心,也一定能解决好归属感的课题,在新的城市根深叶茂的生长。
你也是自己的英雄。
韩明丽 文/摄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